第九章病毒性肝炎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血常规
有助于并发症诊断,有无脾亢、贫血、溶 血、感染等。
(四)尿液检查
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可鉴别黄疸性质与妊 娠急性脂肪肝。
八、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体征 3、实验室生化与病原学检测
九、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效得药物治疗 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 但在不同得肝炎阶段,治疗措施侧重点不同
恢复期 (1~3月) - 症状逐渐消失。
(二)慢性肝炎
病程: 超过半年 症状: 常无明显症状
急性发作时:急性肝炎样症状 慢性肝病体征 血浆蛋白改变:清蛋白 球蛋白
根据HBeAg状态分为:
1、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 血清HBsAg、HBV DNA与HBeAg阳性,抗-HBe阴 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炎症病 变。
急性肝炎病人应实施早期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肝重点预防消化道传播,加强粪便管 理,保护水源,加强水、食品卫生与食具消 毒。
乙、丙、丁肝重点预防血液与体液传播 (3)保护易感者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及乙肝疫苗 高滴度抗-HBV-IgG
2、 疾病知识指导
慢性病人与无症状携带者应做到: (1)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戒烟酒 (4)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 (5)实施适当得家庭隔离
母婴传播 - 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与喂养等 方式传播。
(三)丙型肝炎
1、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 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与乙型肝炎相似
3、 易感人群
各个年龄组均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2、人类对HDV普遍易感,
感染有混合感染与重叠感染两种形式。 3、以南美洲、中东等为高发区,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 病毒分类:DNA病毒,42nm 2. 85%肝炎相关得慢性肝病与乙肝病毒有关 3. 不同年龄感染后转归不同:
宫内或儿童转慢性率: 90% 成人期感染后转慢性率:10%
4、 形态与结构:HBV颗粒(Dane颗粒)
胞膜:HBsAg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 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一)急性肝炎治疗
一般及支持疗法
- 进食少者给予静脉营养 - 休息、清淡食物
护肝药物 抗病毒治疗
- 急性甲、戊型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 急性丙型肝炎早期抗病毒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二)慢性肝炎治疗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对症治疗 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病毒治疗:转氨酶升高及病毒性活
动性指标阳性者。
HBcAg:HBV复制得标记。 抗-HBc: IgM型:急性与慢肝急性发作。
IgG型:低滴度为过去感染得标志; 高滴度提示活动性复制。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1、RNA病毒 2、变异性 3、急性期多无明显症状 4、易转为慢性 5、丙型肝炎标记物
血清免疫学标记: - 抗-HCV:感染性得标记,非保护性抗体
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等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十一、其她护理诊断/问题
1、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危险 与胆盐沉 着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肝衰竭大 量腹水形成以及长期卧床有关。
2、有感染得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肾衰竭。
十二、健康指导
1、 疾病预防指导 (1)管理传染源
核心:HBV DNA、DNA聚合酶、核心抗 原、E抗原
5、 常用得抗原抗体系统及标记物
HBV DNA:出现在血液中,称游离型。
就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与灵敏得指标。
乙肝两对半: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6、 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得临床意义 1)HBsAg与抗-HBs
HBsAg:HBV存在得间接指标;不意味有肝炎; 可在血清、唾液、乳汁、精液检出。
1、结构: RNA病毒,27~38nm、 2、暴发型: 水源流行 3、发病人群: 成人较多 4、孕妇感染: 死亡率高,20% 5、戊型肝炎标记物:临床应用不理想
抗-HEV IgM、IgG HEV RNA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染源:急性期病人、隐性感染 2、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3、 易感人群
分子生物学标记: - HCV RNA,治愈后消失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1、病毒性质:缺陷病毒 2、结构: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内含单
股环状闭合RNA。 3、抗原抗体系统及标志物:
1个抗原抗体系统 HDAg、抗-HD IgM与IgG HDV RNA
4、与乙型肝炎: 重叠或合并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四、发病机制
尚不完全明了 病毒直接损害:丙型、丁型 诱发免疫反应: 甲型、乙型、戊型
五、病理改变
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 炎性细胞浸出 胆汁淤积 汇管区改变及纤维化 病变为弥漫性,但严重程度可不同 不同时期不同组合;
不同得病原可有相同病理改变
六、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 症状多样,以肝损害为主。 慢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携带状态:
我国以西南地区感染率最高,约为3%。
(五)戊型肝炎
1、传染源
主要就是戊肝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传播
3、流行情况
散发为主,流行、暴发流行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 ,主要流行于亚洲与非洲,可呈地方性流行
春冬季高发 隐性感染为主 主要见于成年人,孕妇感染者病死率高 抗HEV多在感染后短期内消失
3 、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明确药物剂量、用法 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指标、肝脏B超与与肝纤维
化有关得指标
十三、预后
甲型、戊型肝炎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程迁延,可发展为慢
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慢性淤胆型肝炎易转变为胆汁性肝硬化,预后
较差。
抗HAV阴性者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青年人
(二)乙型肝炎
1、 传染源
急、慢性乙肝病人(最主要), 以HBeAg、 HBV DNA阳性者传染性最强
病毒携带者
(二)乙型肝炎
2、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主要方式) - 不洁注射、针剌、输注含HBV得血制品、 手术、拔牙、血液透析等。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次要方式) - 接触各种体液与分泌物。 - 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就是高危人群。
2、亚急性重型: 急性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 出现肝竭综合征。
3、慢性重型: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 发生亚急性肝坏死,出现肝衰竭综合征。
肝衰竭综合征得表现
1、黄疸急剧加深,深度黄疸 2、肝缩小 3、肝臭味 4、腹胀:鼓肠与腹水 5、肝性脑病 6、出血倾向 7、肝-肾综合征
- 尿少、无尿,Cr升高,尿毒症症状。
2、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 血清HBsAg与HBV DNA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
性或阴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 炎症病变。
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将慢性乙型肝炎进一步
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 急性肝炎起病10天内出现肝 衰竭综合征,较早出现肝性脑病。
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 肝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
但应避免过度劳累与重体力劳动。
(2)生活护理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 呕吐、腹泻、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1)饮食教育 (2)观察胃肠道症状 (3)饮食原则
急性肝炎得饮食原则 慢性肝炎得饮食原则 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1. 病毒分类:RNA病毒,27~32nm 2. 自愈性疾病:4~8周,重型肝炎发生率<1% 3. 血清型与抗体系统:1个
• IgM: 持续短,3个月 • IgG:有保护性,持续终生
4、肝内复制,粪便排出。 5、粪便HAV检查:不常规应用
• 阳性:现症感染,具有传染性 • 阴性:不能排除
(三)重型肝炎治疗
支持疗法
- 休息、饮食、内环境平衡 - 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
对症治疗
- 肝性脑病防治、 出血防治 - 肾功能不全防治、 感染得防治
促进肝细胞再生: HGF、GI疗法 中药治疗 肝移植:终未期肝病
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
关。
(1)休息与活动
- 按肝硬化、肝性脑病得饮食原则处理 各型肝炎病人得饮食禁忌
(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
3、潜在并发症:出血。 病情观察 休息与活动 饮食指导 上消化道出血得预防及护理 皮肤护理
4、潜在并发症:干扰素治疗得不良反应。
(1)用药前宣教 (2)用药期间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加量 定期监测:血常规、生化指标、病毒学标志、
(二)各类肝炎病毒血清标志
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 乙型肝炎: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 HBV-DNA(定性、定量)
丙型肝炎:HCV-RNA、抗-HCV-IgM、抗-HCV-IgG 丁型肝炎:HDAg、抗-HDV-IgM、抗-HDV-IgG 戊型肝炎:HEV-RNA、抗-HEV-IgM、抗-HEV-IgG
(四)淤胆型肝炎
病程持续时间长:2~4月 有三分离特点
- 黄疸重, 消化道症状轻,ALT不高,PT不长
黄疸有“梗阻性”特征
七、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生化检测
⒈ 酶类:ALT、AST、GGT、ALP ⒉ 胆红素:TB、DB、IB ⒊ 蛋白质:TP、ALB、GLB ⒋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第九章病毒性肝炎
高流行性 复杂得临床表现及疾病谱广 严重病例病死率高 目前暂无特异性治疗 乙、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肝炎、肝
硬化,甚至于肝癌 仅甲、乙型肝炎可用疫苗预防
二、病原学及其主要特点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乙型、丙型、丁型 其她各型:各类型肝炎病毒可引起
临床类型
(一)急性肝炎
黄疸型;无黄疸型
(二)慢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
(四)淤胆型肝炎 (五)肝炎后肝硬化
(一)急性黄疸型
黄疸前期 (5~7天) - 疲乏,消化道症状,可有发热。
黄疸期 (2~6周) - 黄疸出现后,黄疸前期症状减轻。
HBsAg持续时间:急性患者1~6周;慢性患者 或无症状携带者持续存在。
抗-HBs:保护性抗体; 感染后或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
2)HBeAg与抗-HBe
HBeAg:有活动性复制与传染性。 抗-HBe:自限性肝炎,在HBeAg转阴后,
抗-HBe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
3)HBcAg与抗-H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