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郭海清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沐浴着素质教育的春风浸润着课程改革的雨露承载着太多领导、专家、同行们的全力扶持和悉心指导本学期我们丰裕中心小学全体师生着力打造低段“2515”、中高段“3010”课堂教学模式以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我们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又收获了些什么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们丰裕中心小学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语数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课堂变革―一场无法回避的“战争”○重新认识课堂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学习靠的是时间加汗水。

要改变就必须找到另一个途径找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路子。

1、传统的竞争是学生和老师精力综合的竞争也是老师和学生精力的效率的竞争因此要找新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是精力流失率高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的流失相当严重。

许多教师都成了“悲剧英雄”其实只能算是悲剧人物而已。

二是高效学习率低。

由此可以给传统的课堂扣上一个“低效”的帽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说明我们的课堂还是一个富矿大有潜力可挖 2、传统的课堂能否承担课改的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强调“双基”新课标强调“三维”。

“双基”与新课标的第一维目标还不能完全相同。

传统的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是力不从心的。

“双基”目标是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而“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位的。

3、传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小学生学期结束时课本的完好率所剩无几。

考试结束后学生的身后总有收废纸的人跟着。

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多数把自己的书本卖了有的把书撕了有的烧了。

学生为何不热爱知识学生毕业以后有多少还自觉读书学习的即使是教师有多少是真正想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可是爱学习的人在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最后却成了不爱学习的人。

因此可以给传统课堂扣上一顶帽子——“负效”的。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传统的课堂都是必须改变的不变就是继续走时间加汗水的路子。

信息技术教学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教学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教学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1 选题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应用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工具,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通过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机会均等化水平。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2.1 研究目标本次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1.探索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其教学能力;4.推动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

2.2 研究内容本次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评估和改进,探索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2.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3.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其教学能力;4.学科融合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科交叉融合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CATALOGUE 目录•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预期成果与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的可行性与风险分析•已具备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基础和条件01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2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为学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有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科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问题,如整合不紧密、不深入、不规范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课题组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0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21世纪技能计划”,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欧洲国家以“e-Learning”项目为引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1世纪初,我国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与启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问题。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的融入,以其优越的传播和传递方式,使得教育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普惠。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的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吸收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和效果,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

因此,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对课堂教学的吸收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和效果进行影响。

因此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和优劣势;2、通过开展实验,探究在当前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3、总结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两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差异。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开展本实验,在验证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我们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2、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果;3、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管理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普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概念的界定1.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具有以下特点: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等,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3.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对优质高效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的提出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

2.2010年全市教科研工作计划要点中提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力求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有新的突破”。

区提出把全面建设“高效课堂”作为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支点,着力实施了“五动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近年来,区教研室提出了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教科研方向,着力于教师专业成长为保障,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阵地的策略,深度实施素质教育,其高效课堂的研究已初结硕果。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高效课堂改革已在全区初见成效,全区课堂教学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局面。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体教师研究了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呢?高效课堂的建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积极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用信息技术代替了黑板,所有教学信息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忽视了学生的接收能力。

2、高估学生实际水平,盲目投放信息,造成学生无法接受,影响教学效率。

3、信息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时运用多种技术和软件来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生搬别人的教学软件,缺少对学生的分析,课件不适合教学实际,教学效率低。

5、课件设计不合理,课件中出现的一些画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老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媒体”,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

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

或者甚至是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造成了教学上的失误。

因此,对多媒体地使用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为了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减轻负担和提高效率,我们提出了研究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许多因素影响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现,因此,这个课题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找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完善并发展现有教学设计与教学形式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立项模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立项模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问题的提出(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

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

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课题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

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断涌现,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和方法;3、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整合策略和案例;4、通过实践验证整合策略的有效性,并不断完善。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现有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案例分析:选择典型案例,对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3、实证研究:将整合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对比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整合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五、研究计划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了解现有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2、第二阶段(4-6个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整合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初步验证和修正;3、第三阶段(7-9个月):将整合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进行实证研究,评估整合策略的有效性;4、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参赛 新 优质文档

关于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参赛 新 优质文档

关于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受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然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我发现如下现象:在课堂上经常遇到学生对教学中给的任务没有兴趣,做作业拖沓;在网络机房上信息技术课时,学生会在下面唧唧喳喳,交头接耳,好像是在讨论问题,实际上有很多学生在做一些跟课堂无关的事等等。

这些现象都会影响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影响了课堂教学授课状态与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从而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呢?我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首先自己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我对课本中提到的十余个软件(Word、Excel等)的功能逐一操作,一般不低于三遍,分出主次和难易,并把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然后在准备课堂实例时体现出来。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实例推动学生利用所学功能展开自主学习直至完成课堂实例,自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指导。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

如果学生在完成课堂实例的过程中,遇到要使用其他功能时,由学生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去大胆使用、探究其他功能。

很多时候学生完成情况,超出我的想象,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给学生自己和我带来了一个个惊喜,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从教乐趣。

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课堂气氛其乐融融,这样就达到了我们需要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二、针对各班学生的差异、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好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情况,我会在接手一个班级时先安排一个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这个班级的整体信息素养,为以后实施课堂教学定一个基调。

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了每 个学 生 的发 展 ” 的核 心理 念 是相 吻合 的 ;“ 先学 后 教 ”与新
课程 “ 以学定 教 ” 的理 念是 相 吻合 的 ;“ 堂堂 清 、 日日清 、周周 清 ”是 一种 以 目标 教学 为基 础 的质 量达 标管 理 策略 , 践证 明是 实
非 常有 效 的 。杜 朗 口 “ 三三 六 ”课 堂教 学模 式 主导 学 习方式 是小 组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生 的 主体地 位 更为 突 出 ,不仅 有利 于知识 技
能 的学 习掌 握 ,而且 有 利 于培养 学 生勇 于展 现 自我 的健 康个 性 。
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 ,具体有如下表现:
第 一 , 些 老师 上 课 存 在 满 堂 灌 的现 象 , 进 教 室 就是 一 有 走 讲到底 , 至一节课下来还要拖堂 , 甚 占用 学 生 下 课 的休 息 时 间 , 老 师讲 得很 精 彩 , 生 也 听 得 津 津 有 味 , 整 节 课 下 来 , 师 学 但 老 是 演 员 , 生 是 观 众 , 生 之 间缺 少 必 要 的互 动 和 合 作 , 生 学 师 学 根 本 没有 思 考 的 时 间和 空 间 , 者没 有兴 趣 参 与 到课 堂 教 学 中 或
可 是 , 的老师 在组 织合 作 学 习时 , 内容 的设计 、 求 的提 出、 有 对 要 小 组 的分配 等方 面缺 乏合 理 的安 排 ,致使 许 多合作 学 习呈 无序 、
无 效状 态 。这 种教 学方 式 , 似热 热 闹 闹 ,气 氛活跃 ,似 乎人 人 看
备 课要 精 细 。备课 是上 好 一堂 课 的先决 条 件 ,直接 影 响着课
三 、构 建 高效 课堂 的探 索 经 过一 年多 课 堂模 式 的改革 ,我校 做 了一些 有 益 的探索 , 认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初探 》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初探 》开题报告
5、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当前网络环境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专家组结合本校实际,指出本课题组教师目前教学研究中存在的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人文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力争每位教师都有一两件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供展示。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完成研究报告、撰写学术论文。
4.进行学习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情况,对后一阶段的研究加以调整改进。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课题: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初探
研究内容:
1、打造一流的网络信息平台。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设施,所有教室安装交互式白板,建成了高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教室,逐步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库等,为构建高效课堂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1)课题研究小组每月保证有一次课题活动;
(2)本学期有两次学校课题组的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每位研究教师要提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课件,上一节研究课。
(3)每月要求研究教师汇报阶段成果报告。
(4)本学期要求研究教师要参加信息教育技术的培训与交流总结。
3、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鉴定(**.8-**.9)
(1)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教育科学微型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

构建计算机专业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构建计算机专业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构建计算机专业高效课堂开题报告构建计算机专业高效课堂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1、课题的背景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场。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多方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方面,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理念指导下,随着项目课程的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职教大课堂的理念不断深入,中职课程和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

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的束缚,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另一方面,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不断下滑,中职学生厌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

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若是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就会使中职学生更加无心向学。

高耗低效,缺乏策略,已成为中职课堂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中职学校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时代的要求,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2、课题的界定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成绩、成才、成功。

学生有无进步、提高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课题研究报告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课题研究报告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报告旨在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2. 研究背景2.1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在线教育、智能教育、虚拟现实教育等多种形式。

这些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方法,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

2.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国政府在2018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

该计划强调要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2.3 研究意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通过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 研究内容3.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本研究首先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分析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包括在线教育资源、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

3.2 高效教学模式构建其次,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分析了多种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实证研究为了验证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

通过对比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我们收集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模式进行了评估。

4. 研究结论与建议4.1 研究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探索的开题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探索的开题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探索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关注和喜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程。

然而,在实际授课过
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
主学习能力不足、课堂纪律不够严明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已成为当前
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二、研究问题
1.现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2.如何解决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实证研究法:在多所学校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探究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深入分析、查找和解决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一套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案。

意义:本研究的成功将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会对提高我国中学信息
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题论证资料

目录一、课题提出背景 (1)(一)课改背景 (1)(二)学科背景 (1)二、课题研究意义 (2)三、概念的界定 (2)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3)(一)认识理论 (3)1、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3)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3、建构主义理论 (4)(二)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4)1、行为主义课堂学习观 (4)2、认知主义课堂学习观 (4)3、其它 (5)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5)六、主要的研究方法 (5)七、研究的时间安排 (6)八、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7)一、课题提出背景(一)课改背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基础阶段课程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基础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公民素质以及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世界各国都把基础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核心之一,以适应日益变革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实现了跨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多方突破。

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2010年7月29日,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中的意义进行了明确的提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然而,当前我国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培训不足、教学软件的质量不稳定等。

因此,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两种方式进行。

文献研究将分析国内外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与支持问题,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实证调查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对某些学校中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解,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以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调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环境。

2.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3.探讨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和意义,提出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有价值的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将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将介绍研究方法,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某些学校中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解,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

第四部分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是经抚宁县教研室批准的县级科研课题。

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

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向大家汇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基于学校层面探索信息技术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因此,其过程及成果不仅对发展学校教育理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信息技术这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践、管理相关理论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以来,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获得长足发展,但这门课程在经历从无到有过程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课时,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缺少教学经验,学生不知怎么学、教师不知怎么教等诸多问题,只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才能够有实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1.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本组成员年轻化,具有勇于执着追求的改革意识,及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共识。

2.我组成员是由我乡各学校信息技术一线教师组成,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科研热情。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理论问题: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缺少教学经验,学生不知怎么学、教师不知怎么教等诸多问题,只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才能够有实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总结出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系列理论知识才能,才能更好的帮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问题:实践过程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该研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课程的实践发展上,同时也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上。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必将为推进中小
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南和资源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理论上探讨研制《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通过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途径,对近几年来各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创作活动、学生研究兴趣及各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情况的统计整理和调查,为编制《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和资源保障。

3、通过教师培训、撰写《课程纲要》、课型研究、多元评价等途径,落实《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的实施。

4、通过问卷、访谈、交流等形式,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形成课程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实施研究
3、《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的评价研究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高效课堂”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

2.比较法。

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3.调查法。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调查,发现问题,研兖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家访、问卷和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采集个案,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多个轮回的分析研究,汇集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调查报告。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采集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报告法、行动研究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研究报告、总结、论文、音像资料、案例精编等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定为两半(2011年5月—2013年6月),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
(1)结合学校综合实践开发现状,反思不足,确定研究课题。

(2)确定整合范围。

(3)制定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4)递交学校教导处备案。

2.构建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
(1)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主题活动整合框架
(2)开发活动案例,充实资源库。

(3)构建主题活动评价表;
(4)构建学校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5)定期举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沙龙”研讨等活动,论证主题活动在各年级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

(6)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

3.推进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2月)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突出研究重点,完善研究成果。

(2)加强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程度检验,进一步深化研究过程的实效性。

(3)开展现场观摩活动,交流并归纳整合策略。

(4)继续形成一批新的研究论文、案例。

(5)完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框架的构建。

(6)加强课题研究的后期管理,为课题结题工作好充分的准备。

4.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鉴定。

(3)课题结题并接受专家评估鉴定九、本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马波
课题组员: 陈立春王秀华杨淑梅茹彩臣杨红梅宋宇李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