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对策建议——以东营市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乡 村 建 设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2年第2期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条件良好,是我国东部沿海少有的待开发的资源宝地。
在稳定粮食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粮经饲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已成为山东乃至内陆地区倚重的棉花专业产区之一,在保障棉花供给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是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植棉区的重要区域,植棉历史悠久,其棉花产业变化态势基本为整个黄河三角洲棉区的缩版。
1 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东营市年均植棉面积39.09万亩、总产2.56万吨,较“十二五”分别减少68.78%、62.63%;年均单产65.47公斤/亩,较“十二五”增加19.75%。
其中,2020年全市植棉面积已降至24.94万亩,远低于国家划定的80万亩保护区规模;棉花单产71.31公斤/亩。
棉花生产逐步向盐碱地和水浇条件差的中低产田区域集中,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和北部三个植棉区的14个重点乡镇(街道)。
棉花加工、纺织业呈现衰退态势,低质原棉过剩与高品质原棉不足并存的状况日渐明显。
1.1 棉花产业发展层次不高,质量效益较低
一产规模小,种植规模小且布局分散;二产不强,棉花收储、加工、特别是纺织企业数量逐步减少,且小而散,未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新业态培育不足,生态、生活功能亟待开发,以棉花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等载体少。
1.2 种业创新能力不足,棉花品质不高
棉花品种多且杂乱,高产优质、抗病宜机采的突破性品种相对较少,棉花原种、良种繁育生产技术体系薄弱;棉花品牌培育不足,导致供需不对接,市场竞争力弱。
比如,本地产棉花不适于现代纺织,主要用于棉被、棉布等床上用品生产。
现有纺织企业用棉主要依靠从美国、印度进口和新疆调用,发展运营受到较大制约。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棉花规模化发展受限
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土地集中型、服务集中型等多种实现途径。
当前,以小农户为主的棉花种植方式仍占主体,为棉花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范围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棉花的规模化发展。
1.4 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缓慢,植棉效益走低
机械化生产、“轻简化”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加上晚熟棉一熟制的传统棉作方式等多因素叠加,植棉效益不高。
1.5 地、水、人等生产要素约束趋紧
粮棉争地矛盾突出,棉花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制约。
农业用水不足,棉花播种等农事安排及“棉饲两熟”等高效、多元化棉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受限。
农技推广及乡土人才不足,生产基础设施落后,都制约着棉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1.6 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不稳定因素增多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
黄河三角洲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对策建议
——以东营市为例
李玉梅,左 竹,王智华,吴俊伟
(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山东东营 257091)
摘要:本文以东营市为例对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深入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为核心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路径,提出了新时代加快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对策
作者简介:李玉梅,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
为农业技术推广。
·40·乡 村 建 设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2年第2期
势,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受国际市场影响,棉花价格低而不稳,植棉利润空间有限。
植棉补贴支持力度不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少、标准低,保障能力不强。
2 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优势与机遇分析
2.1 黄河三角洲(东营)区位优越
在广泛接受农业科技辐射、集聚农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农业投资、开拓农产品市场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
人均土地较多,适合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和发展以棉花为主题的生态农业。
2.3 棉花产业基础良好
2011年,种植面积曾达286万亩,全省10台棉花采摘机,东营有7台,有多年的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实践经验。
2.4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东营市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棉花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支撑。
2.5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韩自贸区加快建设,有利于开展棉花产业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
3 新时代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对策建议新时代,在棉花经济贸易国际化与产业链全球化并存的背景下,棉花品种优质化、专用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机械化、轻简化,棉作制度由传统一熟向两熟制绿色、高质、高效转变,物流加工集群化、信息化,产业功能多元化拓展等已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发展要立足沿黄、盐碱地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科学研判,构建完善体制机制。
发挥优势和利用机遇,推动棉花绿色高质高效转型发展,实现黄河三角洲优质棉花产业重构与振兴。
3.1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棉花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
构建棉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理念。
在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耐盐宜机优质品种繁育推广,产业空间集聚、上下游延伸、专业化分工配套,优化研发、示范、种植、加工、物流、服务、品牌等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优化布局、扩面增量、提质增效,聚力打造棉花产业集群[1]。
在总体空间布局上,持续优化建设中部、南部、北部三大棉花产区。
3.2 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推动棉花产业优质化、机械化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
构建优质专用棉花生产体系,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棉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棉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棉业,转变要素投入方式,提高棉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
加快种业创新,推进棉花生产优质专用化。
在品种选育方向上,以国际市场棉花质量结构和当代纺织工业原棉材料供给质量结构需求为导向,增设棉花品质纤维质量结构品比试验站点,重点培育“优质专用、绿色高效、抗逆性强且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提升遗传品质和原棉商品一致性。
加强技术研发,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聚焦棉花品种、放苗、打顶、采收等“卡脖子”环节,加快全程机械化植棉技术研发与创新攻关,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提升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水平。
3.3 加快构建现代经营体系,推动棉花产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推进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发展需要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来实现。
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整合生产要素资源,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推进植棉小农户与现代化大生产有机衔接,是实现机械化生产、标准
·41·
乡 村 建 设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2年第2期
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构建棉花产业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关键是搭建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
根据棉花生产布局及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平台建设数量、建设地点,优先支持以植棉重点乡镇为中心服务区域搭建服务平台,每个平台择优选定一个服务主体,负责整合区域内的所有服务组织,为广大植棉户及农场主提供各个方面的生产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进一个门、办样样事”。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突出耕地、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特别是植保统防统治等劳动强度大、农民服务需求比较迫切的生产管理。
在此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宽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棉花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解决“谁来种棉”和“如何种好棉”等问题。
3.4 加快载体平台建设,推动棉花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新形势下,棉花产业应向“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靠“抱团”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困难的能力,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的资金、土地、水源、人力约束瓶颈及技术、机械、品种等难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
“十四五”期间,在棉花主产区域以一个乡镇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创建单位,推进建设一批布局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棉花品质优良、新业态培育健全的棉花产业园区。
以一个乡镇或几个乡镇为创建单位,整建推进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综合性的棉花集群发展园区,带动区域棉花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3.5 强化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全面推广棉秆还田肥料化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抑制连作棉田钾、磷等营养元素流失及耕地次生盐碱化,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
大力推广“棉饲两熟”高效棉作技术,鼓励棉花主产区整乡镇、整村或几个村联合开展
示范推广。
“十四五”期间,力争“棉饲两熟”高效棉作面积达到10万亩,带动构建优质短季棉栽培、饲草订单化生产集成推广应用体系。
开展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棉花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示范带动棉花生产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调并重转变,从注重单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转变,不断提升棉花生产综合效益和棉花产业竞争力[4]。
4 建议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在水资源约束趋紧、水稻和莲藕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压减的情况下,棉花作为典型的耐盐碱、抗旱、耐劳作物,是该区域的首选优势作物。
随着国家“非粮化”“非农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内陆各地棉花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而黄河三角洲(东营)因其自然资源禀赋,在发展棉花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必将成为山东乃至内陆地区倚重的棉花专业产区之一,在保障棉花供给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议加快启动黄河三角洲优质棉花产业经济带建设,加大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植棉直补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棉农积极性;设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中低产田植棉改良专项基金,稳步增加植棉面积;将黄河三角洲地区所有植棉县区纳入棉花目标价格试点范围,开展棉花收入保险试点,保障棉农收益。
参考文献
[1] 王楠.山东滨州市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探讨
[J].棉花科学,2021,43(1):11-14+21.[2] 王桂峰,王安琪,秦都林,等.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
情况调研报告[J].棉花科学,2019,41(4):3-15.[3] 钟振江,于谦林,徐勤青,等.山东省棉花生产现状
及振兴产业的建议[J].棉花科学,2019,41(5):14-19+24.
[4] 张少红.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J].农业知识,2016(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