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国际贸易实务》全书笔记(专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章国际贸易导论
⼀、国际贸易的含义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的基础上进⾏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称为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

2.对外贸易–是指⼀国(地区)与其他国守(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3.两者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既有联系⼜有区别。

国际贸易与对上贸易都是跨越国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主要是从世界范围内考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则是从⼀个国家的⾓度来研究。

⼆、国际货物贸易
1.国际货物贸易–也称为有形贸易,它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定物理形态的商品。

2.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根据联合国编制的《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简称SITC),分为10⼤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

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业制成品。

(⽼师说具体的分类内容了解就可以了)
3.对外贸易额–以货币表⽰的按现⾏价格计算的⼀国⼀定时期的对外贸易总额。

⼀般以美元表⽰。

⑴贸易差额–⼀国在⼀定时期内出⼝额与进⼝额相⽐的差额。

⑵贸易顺差(出超)–即⼀国出⼝额⼤于进⼝额。

⑶贸易逆差(⼊超)–即⼀国进⼝额⼤于出⼝额。

4.国际贸易额–同⼀货币单位表⽰的世界各国货物出⼝或进⼝总额,通常以美元表⽰。

5.对外贸易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已经排除了价格波动的影响,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6.对外贸易结构–是指⼀国各类进出⼝货物的构成状况。

主要由该国经济发展⽔平、⾃然资源状况、对外贸易政策等国素决定。

7.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反映国际货物发展⽔平的主要指标,是指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总值中的⽐重来表⽰。

8.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指⼀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总额或出⼝总额(进⼝总额)中的⽐重来表⽰。

9.国际贸易地理分布–指各个国家(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的出⼝额(进⼝额)占世界出⼝额(进⼝额)的⽐重来表⽰,是反映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商流向的指标。

三、国际服务贸易
1. 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将服务贸易界定为四类:
⑴跨境提供,从⼀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都不移动)
⑵境外消费,在⼀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中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服务消费者移动)
⑶商业存在,⼀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商业存在提供服务。

(服务提供者移动)
⑷⾃然⼈流动,⼀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然⼈提供服务。

(服务提供者移动)
2.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及分类
⑴以部门为中⼼的服务贸易分类⽅法,分为:商业性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⑵按照与商品贸易、直接投资的密切程度划分成三类:①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传统国际服务贸易项⽬②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项⽬③相对独⽴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国际服务贸易项⽬。

⑶以“⽣产”为核⼼的划分⽅法,可分为三类:①⽣产前服务②⽣产服务,即⽣产过程的服务③⽣产后的服务。

⑷以服务贸易中⽣产要素的密集程度进⾏划分,可分为三类:①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②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③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

3.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⑴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般具有⽆形性。

⑵国际服务贸易的⽣产和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

⑶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是难以储存和反复转让的。

⑷国际服务贸易⼀般不经过海关,也不显⽰在海关统计上。

4.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之间是⼀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⑴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刺激与之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⑵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新型服务贸易的出现也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第⼆章国际贸易的起源与历史
⼀、早期的国际贸易
1. 产⽣条件:⑴商品⽣产和商品交换。

(剩余产品)⑵国家的出现
2. 三次社会⼤分⼯(历史背景了解就⾏):⑴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⑵⼿⼯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⑶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

3. 奴⾪社会的国际贸易
⑴腓尼基(公元前2000多年)希腊(公元前1000多年)西罗马帝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
⑵我国在夏商时代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

(以上两个点了解)
⑶特点:①奴⾪社会⾃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产的直接⽬的是为了消费,商品⽣产在整个经济⽣活中还是微不⾜道的,进⼊国际贸易的商品很少。

②商品结构:⼀类是奴⾪;⼀类是供奴⾪主和王室享⽤的奢侈品。

③由于奴⾪社会⽣产技术落后,交通⼯具简陋,国际贸易的范围受到很⼤限制。

4.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⑴东罗马帝国(公元5—7世纪)阿拉伯帝国(7世纪)意⼤利(中世纪)⼗字军东征(10世纪末期)汉萨同盟(13世纪)
⑵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郑和7次下“西洋”(明朝)
⑶特点:①封建社会仍是⾃给⾃⾜的⾃然经济,国际贸易的规模不⼤。

②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商品仍以奢侈消费品为主,但⼿⼯业品⽐重明显上升。

③由于交通运输⼯具,主要是船只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进⼀步扩⼤。

⼆、运输、⼯业⾰命、科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地理⼤发现与国际贸易
⑴开辟新航路:①货币的需要增加;②商业危机也是促使欧洲⼈开辟新航路的⼜⼀原因;③西欧⽣产⼒的发展,天⽂、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成就,为远洋航⾏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⑵重⼤事件:①1486—1487年,葡萄⽛航海家迪亚⼠发现了好望⾓;②1492—1493年意⼤利⼈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③1497—1498年西班⽛⼈⽡斯哥•;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④1519—1522年葡萄⽛⼈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

⑶地理⼤发现产⽣的影响:①地理⼤发现的直接结果是扩⼤了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

②地理⼤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命。

③地理⼤发现后,国际贸易中⼼发⽣了转移。

④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重要的组织形式。

2. 18世纪的⼯业⾰命与国际贸易
⑴作⽤:推动了交通运输⼯具和通讯联络⼯具的巨⼤发展和⼴泛运⽤,缩短了国际间的距离,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⑵变化:①国际贸易额空前增加。

②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很⼤变化。

③贸易⽅⼯有了进步。

④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益专业化。

⑤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贸易协定⼴泛发展。

⑥英国在国际贸易处于垄断地位。

3. 第⼆次科技术⾰命与国际贸易
特点:①国际贸易额继续增加,但同⾃由资本主义时期相⽐,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②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重持续稳定。

③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发⽣变化。

4.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国际贸易
衰退原因:①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世界市场的容量缩⼩到极点。

②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使争夺世界市场的⽃争尖锐化,不利⼀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三章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
⼀、国际贸易的增长特点
1. 国际货物贸易增长超过国际产出增长速度的原因:
①第⼆次世界⼤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益成熟。

②重要的超国家的经济组织逐渐建⽴,这些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了巨⼤的影响。

③各国政府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事务的⼲预不断加强。

2. 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向服务业偏移。

②商⼝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

③新科技术⾰命的有⼒推动。

④社会⽣活国际化的促进。

⼆、国际贸易结构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不同类别的货物(或服务)贸易额在世界货物(或服务)贸易总额中的⽐例构成。

1. 国际货物贸易结构
⑴第⼆次世界⼤战后⼯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

⑵原因:①科学技术的影响。

②发达国家在推⾏⾃由贸易政策的过程中,不约⽽同地实⾏了农业保护政策,⼈为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需求。

③消费结构变化。

④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

⑶特点:①第⼆次世界⼤战后⼯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重持续增加,⽽初级新产品的⽐重持续下降。

②⽬前,⼯业制成品占货物贸易总额的73%强。

③在⼯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重下降,⽽资本货物所占⽐重上升。

2. 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的特点:
⑴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的扩⼤和数量的增加。

⑵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体与世界经济增长同步。

⑶真正构成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是相对独⽴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的服务项⽬,这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

⑷从服务贸易部门构成看,保险、银⾏和通讯等服务增长⼪其快,超过了在传统上占重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

三、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1. 国际货物贸易的地理分布
表现:①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多;②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相对缩减。

2. 国际服务贸易的地理分布
⼯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

服务进出⼝的位次为西欧居⾸,亚洲其次,北美第三。

第五章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与⽐较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
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亚当·斯密提出的。

⑵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⑶理论:每个国家都应只⽣产它擅长的产品,然后⽤来交换别国所擅长的产品,这⽐各国各⾃⽣产⾃⼰所需⼀切东西更为有利。

⑷相关名词:①绝对优势:当⼀国能够⽤同样的资源⽣产⽐别国更多的产品,从⽽使每单位产品的⽣产成本低于别国,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②⾃然优势:是超乎⼈⼒范围之外的⽓候、⼟壤、矿产等优势。

③获得性优势: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逐步形成的特殊技术或技巧等。

⑸绝对优势来⾃⾃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可以⽤劳动⽣产率或⽣产成本来衡量。

⑹⽚⾯性: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部分交易,即⼀国⾄少在⼀种商品的⽣产上处于绝对优势。

2. ⽐较优势理论
⑴由英国的经济学⼤卫•;李嘉图提出的。

⑵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⑶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较优势,⽽不是绝对优势。

各国应按照“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分⼯和交换,即每个国家都集中⽣产并出⼝其具有⽐较优势的产品,进⼝其具有⽐较劣势的产品。

⑷⽐较优势理论是经⼀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

这些假定包括: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产两种产品;
②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熟练之分;
③⽣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
④没有运输费⽤;
⑤⽣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国国内⾃同流动,⽽在国际间则不能⾃由流动;
⑥⽣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由贸易;
⑦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式进⾏;
⑧不存在技术进步。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国民收⼊之影响》)和俄林(《域际和国际贸易》)创⽴的,也称为赫—俄理论(H—O理论)。

1. 赫—俄理论的假设条件
⑴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产两种商品,使⽤两种要素;
⑵两国在⽣产同⼀商品时使⽤相同的技术,即⽣产函数相同;
⑶两国在两种商品的⽣产上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成本不随着⽣的增减⽽变化;
⑷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产要素在⼀国国内可以⾃由流动,在国际间则不能⾃由流动;
⑸没有运输成本、不存在关税或⾮关税壁垒;
⑹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⑺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每个国家的总进⼝额与总出⼝额相等。

2. 要素供给⽐例理论
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供给⽐例理论。

⼴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商品价格的国际约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⑵各国商品价格⽐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

⑶各国商品价格⽐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例不同决定的。

⑷要素价格⽐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例不同决定的。

3.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种趋势,⽽且是⼀种必然。

这⼀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

⑵主要内容:由于⽣产要素在国内⾃由流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国际贸易可以在⼀定程度上代替⽣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使得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

三、⾥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 ⾥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昂惕夫运⽤投⼊产出⽅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验证的结果却与 H—O理论相悖。

2. 对⾥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⑴劳动⼒不同质
⑵存在⼈⼒资本。

⼈⼒资本是指投⼊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障等项上的⽀出。

⑶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⑷⾃然资源稀缺
⑸要素密集度逆转。

是指某⼀特定商品,在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国际贸易的产品⽣命周期理论
1. 产品⽣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了“产品⽣命周期说”。

经历三个阶段:⑴产品创新阶段。

⑵产品成熟阶段。

⑶产品标准化阶段。

2. 对产品⽣命周期图形的说明(看书,了解)
3. 产品⽣命周期理论是⼀个动态理论。

动态含义表现为:
⑴⽣产要素的动态变化
⑵贸易国⽐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五、新贸易理论
1. 新贸易理论的产⽣
⑴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书问世,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⑵1985年,克鲁格曼与赫尔普曼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运⽤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内分⼯和贸易问题进⾏了系统的阐述,建⽴了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断竞争国际分⼯与贸易理论模型,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2. 主要内容
⑴由于存在⼤的规模经济,在许多产业世界需求只能⽀持少数⼏家公司赢利。

⑵⼀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出⼝⽅⾯处于地位可能仅仅是因为它幸运地拥有⼀个或更多个公司较早地⽣产了这种产品。

六、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的变量包括:①要素禀赋;②需求状况;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此外,机会和政府是两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即附加变量。

1. 要素禀赋
⼀个国家在⽣产要素⽅在所处的地位,这些要素包括参与某⼀产业竞争所必须的熟练劳动⼒或基础设施等。

2. 需求状况
国内市场对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3.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国内是否具备具有国际竞争⼒的相关⾏业和辅助产业,是决定⼀国在某⼀产业中竞争优势的第三⼤因素。

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5. 政府的作⽤
⑴关注特殊要素创造,加强教育、科研⽂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⑵避免⼲预要素和货币市场,由市场引导资源流动;
⑶实施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迫使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
⑷⿎励持续投资于⼈⼒技能、创新和物质资本的⽬标;
⑸放上松管制,限制垄断,⿎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
⑹拒绝管理贸易政策和⼿段,开放市场,⿎励内外竞争,促进企业创新。

第六章国际贸易的环境因素
PEST分别是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和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政治环境
1. 政治环境:是指各种直拉或间接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活动的政治因素的集合。

现所⾯临的政治环境可以分为:⼀是从全球层⾯考察国际政治环境;⼀是从国别或地区层⾯考察当事国或地区政治环境。

2. 国际政治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⑴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