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基础1
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
1.(2分)(2022·温州)我国很早就使用朱砂作为红色颜料。

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HgS),硫化汞中Hg的化合价为+2,则S的化合价是()
A.-1B.-2C.+1D.+2
【答案】B
【解析】【分析】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化学式HgS 中,Hg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0,解得:x=-2。

故选B。

2.(2分)(2022·绍兴)春秋初期,绍兴一带是南方的一个冶铁中心,其炼铁方法是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使木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含较多杂质的海绵铁。

其中主
要化学反应为:3CO+Fe2O3高温
_
_
2Fe+3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绵铁是一种纯净物
B.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只有2种
D.炼铁过程中,木炭只是作为燃料使用
【答案】B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4)根据木炭的作用判断。

【解答】A.海绵铁中很有杂质,为混合物,故A错误;
B.在Fe2O3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故B正确;
C.CO、Fe2O3和CO2,三者都是氧化物,故C错误;
D.在炼铁的过程中,木炭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B。

3.(2分)(2022·金华)“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2022年4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火箭助推器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
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从微观构成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
D.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中含有单质与化合物两类物质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粒子的构成,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氮气由分子构成及单质、化合物的定义分析。

【解答】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符合题意;
B、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不符合题意;
D、燃烧产物中为单质,、为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分)(2022·舟山)科学研究中。

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的这个级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揭示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向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
B.②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越密表示磁场越弱
C.③是原子结构模型,中央是原子核,核外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
D.④描述地球绕日公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状态,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答案】C
【解析】【分析】模型法是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物理问题实际化。

【解答】A:①揭示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A错误。

B:②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越密表示磁场越强,B错误,
C:③是原子结构模型,中央是原子核,核外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C正确。

D:④描述地球绕日公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状态,箭头表示自转方向,D错误。

故选C。

5.(2分)(2022·舟山)我国科学家发现千金藤素能抑制冠状病毒的复制,它的化学式为
C37H38N2O6,下列有关千金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氮分子
B.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是一种无机物
D.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7:38 .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由化学式确定物质的组成元素,含碳化合物为有机物,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解答】A、金藤素由青藤素分子构成,不含有氮分子,不符合题意;
B、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金藤素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D、金藤素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7):38 ,不符合题意;
6.(2分)(2022·丽水)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I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B.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属于溶液
D.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各转化过程,结合铁发生置换反应转化为亚铁离子、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及铁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A、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元素,不符合题意;
B、新鲜猪肝中的铁与硝酸反应转化为铁离子,说明铁是化合态形式存在的,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过滤后有滤渣,说明为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D、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符合题意;
故选D。

7.(2分)(2022·杭州)某团队研究证明了PtO42+离子能够稳定存在(Pt是铂的元素符号),已知该离子中氧元素显-2价,则该离子中铂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4C.+8D.+10
【答案】D
【解析】【分析】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答】在PtO42+中,O的化合价为-2,原子团的化合价也是+2,那么得到:x+(-2)×4=+2,解得:x=+10。

故选D。

8.(2分)(2022·宁波)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O 催化剂
_
_
H2+CO2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
(3)比较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的大小即可;
(4)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水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O+H2O 催化剂
_
_
H2+CO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有2个,氢原子有2个,碳原子只有1个,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在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在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CO和H2O,都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那么它们都是氧化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1题;共40分)
9.(5分)(2022·温州)“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

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
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于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

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分)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1分)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3)(3分)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__________。

(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A;B;D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A符合题意;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B符合题意;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C 不合题意;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
“原子”,即“半个原子”,故D符合题意。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E不合题意。

故选ABD。

10.(3分)(2022·绍兴)下表是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数字编号
①~③各表示一种元素。

请回答问题
(1)(1分)①表示的元素是。

(2)(1分)1个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有个。

(3)(1分)元素硅比第2周期、第℃A族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选填“高”或“低”)。

【答案】(1)H
(2)13
(3)低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氯元素的原子序数,然后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解答;(3)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行为一个周期,一列为一族,据此结合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①的原子序数为1,则该元素为氢元素,符号为H。

(2)根据图片可知,Al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一个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有13个。

(3)根据图片可知,第2周期,第VIA族的元素为O,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从大到小的排序:氧、硅、铝、铁、钙可知,元素硅比氧在地壳中的含量低。

11.(7分)(2022·舟山)钻石素有“宝石之王”的称谓,因其优越的特性和漂亮的外表而受到大众喜爱(图甲)。

(1)(1分)钻石是在地下150~250 千米的深处,由熔化的地幔中的碳元素冷却生成的八面体晶体。

之后,这些晶体经搬运到地表附近。

(2)(1分)天然钻石产量极其稀少,在很多领域会用性质相近的氧化锆(ZrO2)替代。

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分类的依据是。

(3)(5分)钻石闪闪发光的奥秘在于控制切割钻石的角度,使入射光线不穿透下部亭部面,而被全部反射。

图乙为光线经钻石传播的部分光路图,请补充光传播到E处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1)地壳变动
(2)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3)
【解析】【分析】1.地壳变动是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地震和火山是地壳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构成,只由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即单质。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如元素)按一定重量比与一定结构排列结合成的叫化合物。

3.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解答】(1)钻石是在地下150~250 千米的深处,由熔化的地幔中的碳元素冷却生成的八面体晶体。

之后,这些晶体经地壳变动搬运到地表附近。

(2)天然钻石产量极其稀少,在很多领域会用性质相近的氧化锆(ZrO2)替代。

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分类的依据是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3)钻石闪闪发光的奥秘在于控制切割钻石的角度,使入射光线不穿透下部亭部面,而被全部反射。

光线由钻石台面垂直进入时亭角的设计,光线进入钻石后经亭部C、D发生两次全反射,并以小于钻石临界角的角度从钻石冠部射出,故光传播到E处后的折射光线如图:
12.(2分)(2022·舟山)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1分)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选填“阴”或“阳”)离子,理、钠、钾等金属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1分)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电池。

【答案】(1)阳
(2)钾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
(2)根据锂、钠、钾中钾的离子半径最大分析。

【解答】(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2)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半径最大,则充满电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1)阳;(2)钾。

13.(5分)(2022·丽水)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1分)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2)(1分)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克
(3)(3分)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填字母) A.缓解粮食危机B.缓解温室效应C.节省耕地资源
【答案】(1)3:1
(2)1.2
(3)A;B;C
【解析】【分析】(1)由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或先书写出反应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人工合成淀粉的作用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及个数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H2+CO2=CH4O+H2O,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3:1;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2g×1232=1.2g;
(3)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可缓解粮食危机,A正确;该反应二氧化碳作反应物,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该反应可减少粮食种植,节省耕地资源,C正确。

故答案为:(1)3:1;(2)1.2;(3)ABC.
14.(5分)(2022·丽水)价类图是以元素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它能将散乱的科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整体认知。

如图是含碳元素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闻的转化关系。

(1)(1分)室出物质B的化学式。

(2)(1分)写一个C→E的化学方程式。

(3)(3分)如图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中,反应类型有(填字母)。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1)CO
(2)2NaOH+CO2=Na2CO3+H2O
(3)A;B;C;D
【解析】【分析】先由图示中碳元素化合价及各物质类别推导出各物质,再由物质的性质确定转化关系,结合各反应类型的特点解答。

【解答】(1)B为+2价碳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CO;
(2)C为+4价碳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碳,E为二氧化碳转化的碳酸盐,可以是碳酸钠,C→E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2NaOH+CO2=Na2CO3+H2O;
(3)A为碳,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D为碳酸,E为碳酸钠或碳酸钙等,A →C可以通过化合反应或置换反应转化,A→B通过化合反应转化,D→C可通过分解反应转化,D → E,E → C 可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
故答案为:(1)CO;(2)2NaOH+CO2=Na2CO3+H2O;(3)ABCD。

15.(2分)(2022·杭州)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

回答问题:
(1)(1分)1735Cl和1737Cl的中子个数相差个。

(2)(1分)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选填“①”“②”或“③”)
【答案】(1)2
(2)②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计算出中子数进行比较。

(2)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1735Cl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质子数为17,则中子数为:35-
17=18;
根据1737Cl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7,质子数为17,则中子数为:37-17=20;
比较可知,二者的中子数相差:20-18=2;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即NaOH+HCl=NaCl+H2O。

反应前的离子为Na+和OH-,反应后的离子为Na+和Cl-,则反应前后不变的为Na+,则为OH-。

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就是OH-,故选②。

16.(2分)(2022·台州)《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
式为:2ZnO+C 高温
_
_
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ZnO中锌元
系的化合价为价。

【答案】C(或“碳”);+2
【解析】【分析】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则它为氧化剂;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则它为还原剂;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1)根据方程式2ZnO+C 高温
_
_
2Zn+CO2↑ 可知,C得到氧元素变成CO2,则它被氧化而
具有还原性;
(2)在ZnO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为零得到:x+(-2)=0,解得:x=+2。

17.(3分)(2022·台州)图甲是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向黏土和砂石堆起的“火山口”中放人金属钠,再加入水。

钠和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放出热量,引发燃烧,火花四射。

(1)(1分)图乙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则钠原子核外有个电子。

(2)(1分)请写出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1分)地球上的火山喷发是变动的表现。

【答案】(1)11
(2)2Na+2H2O=2NaOH+H2↑
(3)地壳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方法进行解答。

3.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火山和地震是地理内部力量释放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解答】(1)根据图乙的信息,可知钠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1,则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

(2)钠和水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3)地球上的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18.(3分)(2022·湖州)洗衣机槽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化学方程式为:Na2CO4+H2O=Na2CO3+H2O2)。

现取少许过碳酸钠晶体,加入水形成溶液。

(1)(1分)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
(2)(1分)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呈(选填“酸性”或“中性”或“碱性”)。

(3)(1分)生成的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
(2)碱性
(3)+4
【解析】【分析】(1)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溶液呈碱性;
(3)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

(2)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中只含有碳酸钠,因此溶液呈碱性;
(3)在Na2CO3中,Na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
(+1)+x+(-2)×3=0,解得:x=+4。

19.(3分)(2022·宁波)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

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1分)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1分)如图所示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中“40”是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序号,也是锆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由此可知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为 。

(3)(1分)在850℃条件下,镁(Mg) 与四氯化锆(Z rCl 4) 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物理
(2)40
(3)2Mg+ZrCl 4850℃__
Zr+2MgCl 2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金属锆熔化时,只是组成原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锆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0.
(3)镁(Mg) 与四氯化锆(Z rCl4) 在850℃下反应,生成锆单质和氯化镁,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Mg+ZrCl 4 850℃__
Zr+2MgCl 2 。

三、解答题(共4题;共25分)
20.(7分)(2022·舟山)我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除了陆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图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种方式。

(1)(1分)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

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

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季。

(2)(1分)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

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3)(5分)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

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多少亿吨碳元素?
【答案】(1)冬
(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3)解:碳酸钙中C%=
12
40+12+16×3×100%=12×100%=12%
碳元素的质量m=4亿吨×95%×12%=0.456亿吨
答:该地贝壳堤固定了0.456亿吨碳元素。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中信息分析解答。

2.根据植物固碳的原理分析解答。

3.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分析解答。

【解答】(1) 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冬季温度最低,因此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

(2)植物固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21.(3分)(2022·台州)玫瑰花中含有丁香油酚(C10H12O2)等有机物,可用于提炼精油。

(1)(1分)丁香油酚的一个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

(2)(1分)用如图所示的①②③表示丁香油酚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请判断①代表 元素。

(3)(1分)丁香油酚容易挥发,用于提炼精油的玫瑰花需要在气温较低的出之前采摘完成,其可能原因是 。

【答案】(1)24
(2)C(或“碳")
(3)气温低,分子运动慢,油质不易挥发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原子的个数,将所有原子的个数相加即可;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n 式量
×100%”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越大,则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3)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即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 10H 12O 2 可知,丁香油酚的一个分子中共有原子个数:10+12+2=24。

(2)根据化学式 C 10H 12O 2 可知,
丁香油酚中C 、H 、O 的元素质量之比为:(12×10):(1×12):(16×2)=120:12:32;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故①为C 。

(3)丁香油酚容易挥发,用于提炼精油的玫瑰花需要在气温较低的出之前采摘完成,其可能原因是:气温低,分子运动慢,油质不易挥发。

22.(12分)(2022·宁波)电动汽车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高速公路上有一平直路段AB ,相距5km ,一辆电动汽车从A 地匀速运动到B 地用时0.05h ,这一行程中电动汽车的平均能耗为0.22kW·h/km 。

(1)(1分)从A 地到B 地,电动汽车的速度为 km/h 。

(2)(1分)从A 地到B 地,电动汽车消耗的电能为 kW·h 。

(3)(5分)不同能源的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不同,其中电能的CO 2排放系数为:1.00kg/kW·h(消耗1kW·h 的电能相当于排放1.00kg 的CO2)。

求汽车从A 地到B 地消耗的电能相当于排放多少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