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精选5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语文听课评课记录,欢迎大家参考!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篇1
日前聆听了我校古苑老师一年级的“生本”示范课,感受颇深,真切体验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听课中我感觉到古苑老师的教学中人文性凸现明显。
在此,我想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本课从目标来看,有两个大要求。
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二是识字。
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
首先是老师的示范读,然后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伙伴听,接着是录音示范读;学生跟着录音读;小组展示读;全班读;每一次的读都使得学生知道自己读的目的是什么;同时每一次读都要求学生指读,读的形式多样,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寓识字于游戏中。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生本教学的重点。
本课教材识字量是相当大的。
古苑老师采取了多个小游戏,寓识字于游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是小组内互帮互学,然后小组展示,接着有摘桃子游戏识字,有开火车识字,一环紧扣一环是识字认字教学,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古苑老师的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古苑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一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生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发言习惯要求更高,这节课古苑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很高,组织课堂非常强。
她利用学生
耳熟能详的古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课前师生交流中,“谁的小手最听话?谁的小手最灵巧?翻书比赛等。
”非常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的准备习惯。
这次听课对我的震撼很大,教学是要充满热情,充满追求的。
我一定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去保持这种热情,去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篇2
日前,梅江区“名师班”语文听评课小组在我校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我校巫小娜老师为名师们展示了一节语文课,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巫老师的这节课所选的教材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课文《文天祥》,这一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由此我想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本应是“学堂”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共现场,而且课堂是因学生而设,学生占了极大部分,教师只是来为学服务的,所以“课堂”应当是“学堂”,而不该是“讲堂”。
小学生的课堂更应当是适合儿童自主学习的场所。
教师要力避各种变相的以“讲”代“学”。
越俎代庖的结果,虽然由教师授予确实会比让学生探究来得简捷、清晰,但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的重大教育价值却因此丧失殆尽。
所以,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儿童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因为有许多事情虽可以由别人代替,唯独学习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
巫老师以“感悟文天祥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地说,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随后以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这就是“以学代讲”,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满足,在满足中扎扎实实地实现了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堂”。
二、“教本”其实即“学本”
课本是一课之本,但课本应该是“教本”还是“学本”,是“教材”还是“学材”,这也是走向“生本”的以学评教的一个关注点。
课本是供学生学习的,应当是“学本”。
巫老师发掘了课文中的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大兴趣。
这节课,我们发现,学生对爱国英雄古诗,爱国名言、爱国成语、爱国诗词极感兴趣,收集的资源相当丰富,所有这些都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儿童觉得特别亲切,使课本成了真正的“学本”。
充分发挥课本是“学本”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去广泛地阅读,去读懂。
这种可贵的“读懂”,就得最充分地发挥“教本”是“学本”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如“讲懂”(听老师讲答)、“看懂”(看实物、看录像)所无法代替的。
三、“教法”应转化为“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学生学法的掌握,是要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
教的方法应当就是学的方法,这就是“教法学法化”。
教师以教法来启示、引领学生的学法,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巫老师的这节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勤于动脑动笔,进行划、批、写的读书习惯;积累和整理资料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争辩的习惯;学会科学支配时间的习惯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结合。
这节课仍需努力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要及时补充自己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要敢于质疑;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仍需加强。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篇3
没听课之前,看到课文的题目,我就想:这是一篇没趣的课文。
不象我们低年级的课文,有各种各样吸引人的小动物,但听课下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是什么课文,只要老师引导的好,没趣的课文也能变得有趣。
下面我就浅略地谈一谈听课后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
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邵老师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邵老师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
邵老师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教学一自然时,邵老师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
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
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来体会。
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
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
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邵老师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
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
最后,邵老师那着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篇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葛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
根据我个人的学习感受,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
理论是行动的的指南。
这节课,葛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从听、说、读、从指导学生的识字到写字,甚至到最后环节中深层的情感挖掘,葛老师把握的都非常好。
第个环节落实的也很好。
不仅如此,他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说话,代替学生的想像。
而是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
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语一年级课标中写的很清楚)
二、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达成度高
葛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具体表现在: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
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
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
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他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
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
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
葛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
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
设计的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
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
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另外,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老师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不仅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每个教学目标。
四、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富有童趣
对于教材的处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
他的语文课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
葛老师的教学语言本来就很有轻柔,容易让学生接近。
加上整节课,葛老师能够用一些鼓励表扬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有孩子们在教师赏识,赞许的目光下学习。
在老师鼓励关怀下成长,这种感觉,这种愉快的学习,孩子乐学,效果非常好。
不仅如此,葛老师已经注意到通过贴图、分角色读课文等形式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着、学着。
语文听课评课记录篇5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有机结合进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近日,吴望舒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第一课时,便做到了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从而使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低年级生字词的教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这些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得了新知。
吴老师也注重培养学生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如对“乌”、“鸦”这两个字的识记,吴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是一只鸟,所以“鸦”字是鸟字旁;“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这样学生就感觉非常有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
还有另一组形近字“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吴老师引导学生,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喝水”要用嘴巴(即“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这样学生记起来十分方便,且不太会搞错。
二、抓关键词理解感悟
吴老师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采用了读读、想想、说说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可以说这些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孩子的
年龄特点。
如: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处”一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老师引导学生看图合理想象:乌鸦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到了乌鸦找水的辛劳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
之后,又指导学生用“到处”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对这个词语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运用。
三、注重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这堂课,吴老师带着孩子们着重研读了课文的第一节。
第一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也是情节曲折。
乌鸦经历了找水,看见水,却又喝不到水这个过程。
随着事情的变化,乌鸦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静的。
吴老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逐句品读感悟,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
读文中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综观整堂课,上得既充满语文味,又富有情趣。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