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过关卷1:信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各国致力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经济高质量复苏这一特殊时刻,联合国举办生物多样性峰会,大家共同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我建议:
第一,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

生态兴则文明兴。

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

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

《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是相关环境治理的法律基础,也是多边合作的重要成果,得到各方广泛支持和参与。

面对全
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

我们要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规则尊严和权威,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

第三,保持绿色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全面冲击,我们要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各国发展指明了方向,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

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第四,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

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

我们要切实践行承诺,抓好目标落实,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明年昆明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

作为昆明大会主席国,中方愿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

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
进生物多样性治理。

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过去10年,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

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中国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

我欢迎大家明年聚首美丽的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期待各方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

让我们从这次峰会携手出发,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当市场主导的国家的不作为预示我们这个星球的可怕未来时,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然在风能和太阳能、绿色基础设施、电动汽车、重新造林和碳减排方面取得了成果。

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刚刚落下帷幕。

今年会议的典型主题之一是全球领导人坚持气候正义——要求富裕国家加强对较贫
穷国家的融资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帮助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加快向绿色能源体系过渡。

气候正义不是某种边缘的激进概念。

事实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写入国际法,反映了欧洲、北美和日本在200多年的现代化道路上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的事实,在此过程中创造了环境危机。

然而,迄今为止,全世界几乎看不到上述气候正义。

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富裕国家承诺每年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以解决环境问题。

尽管相较于实际资金需求,这一承诺微不足道,它们却从未兑现过。

美国每年军事支出超过8000亿美元,但在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因其自身原因而导致的问题时,它竟然显得无能为力(记住,美国人口仅占全球4%,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历史巅峰排放量的25%)。

尽管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实情况却是,在环境问题上是中国而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挥关键领导作用。

中国已经与包括赞比亚、南非、肯尼亚、阿根廷和古巴在内的许多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开展绿色发展项目合作。

尼日利亚记者。

Otiato Opali写道:从中非共和国的Sakai光伏电站和肯尼亚的Garissa太阳能电站,到埃塞俄比亚的Aysha风电项目和赞比亚的Kafue Gorge水电站,中国已经实施了数百个清洁能源。

非洲的绿色发展项目,支持
非洲大陆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中国十多年来一直在其国内积极寻求减碳努力。

习近平在2020年联
合国大会讲话中宣布了中国政府商定的两大目标: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多次重申碳达峰和中
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还将其纳入法律规范。

习近平在2022年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实现碳中和是“中国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中国
的目标具有历史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图兹(Adam Tooze)
热情洋溢地表示,随着习近平2020年的宣布,“中国领导人可能重新定义了人类的未来前景……随着他讲话的影响逐渐深入,气候建模人
员对数字进行了处理,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能全面实施,中国的新承诺本身将使预计的温度增幅降低0.2—0.3°C。

这是他们的模型所产生的最大的有利影响。

”从2007年到2022年的15年间,煤炭在中国电力结构中的份额从81%下降到56%,使中国与澳大利亚处于同一水平一个富裕国家可以而且应该在几十年前开始其低碳转型。

在减少煤炭使用的同时,中国正迅速成为第一个可再生能源超级大国,到2021年已占新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的46%。

国际能源分析师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评论道,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设备安装、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生产、电动汽车生产、电池、核能、地源热泵、电网输配电和绿色氢能方面领先世界”。

中国也一直在国内推进风力发电,数据显示“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
量为54吉瓦,中国目前运营着其中的26吉瓦,接近一半”——基于
这一统计数据,美国气候智库气候互动项目的联合主任Elizabeth Sawin不久前评论称:“当美国尚未就更好地重建达成完全共识时,中国却只是在建设得更好。


此外,中国在交通减碳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高铁里程已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

目前,中国59%的城市公交车为纯电动公交车,高于2016年的16%,中国拥有全球约98%的电动公交车。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开展世界上最大的重新造林项目,每年种植“爱尔兰大小”的森林,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23%——令人悲哀的是,全球趋势与之相反。

中国已成为应对气候崩溃的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其领导力的成果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反响。

这对我们物种和地球的深远意义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摘自译文《中国正在建设真正的生态文明》,作者:Carlos Martinez;来源:Morning Star;2022.11.22)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联合国举办生物多样性峰会,可以促进各国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让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B.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遭受破坏,全球出现生态危机,这是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C.如果无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才可以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D.我国加快立法步伐,采取有力政策,规范公众行为,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推动了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进程,成效位居世界第一。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为一篇演讲稿,针对性强,展示大国担当、大国胸怀和东方智慧,具有说服力与号召力。

B.材料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尼日利亚记者的报道证明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支持非洲发展绿色能源。

C.材料一首先表明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提出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具体的数据来支撑,简洁明了,鲜明突出,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大力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加大援助实施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C.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D.10年来,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8亿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当今全球各国应如何应对气候危机。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
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警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
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
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

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

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

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

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

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孔子曾总结说:“第子入则孝,出则佛,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佛、忠、信
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
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
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都是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已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3)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圈圈波纹,每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动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其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7.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A.为政以德,曾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论
语·先进》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8.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

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的延续,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

B.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看中贾芸背后的贾府,所以借银子给贾芸,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大观园里先是住着林黛玉、薛宝钗,后来人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9.在论证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的不同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作分析。

(4分)10.孔子的儒学观点同样根植于乡土中国,材料二的《论语》三章分别能够论证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哪个观点?请任选一句进行
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许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记载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现今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记载了饼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兴起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从而形成中国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时期,茶文化萌芽。

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饮食的形态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朝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天然和人文两重属性,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后来社会上又兴起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之功效,茶就成了僧人们防止坐禅时犯困的利器,故而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附近植茶树、设茶堂、选茶头、制定茶礼,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繁荣。

社会上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天子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至于下
层社会,中国茶文化更是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选自《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历史》,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把“仁礼”与“和”的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儒家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

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

反观我们的茶文化,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

茶叶的平和、冲淡、闲洁的特性很早就被儒家文人们所注意,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

如北宋文人晁补之在《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中就说:“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以此比喻苏轼具有的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的名茶,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中国茶道讲究儒学思想的中庸。

茶事活动要取得完满结果,关键在于把握准确的度。

这个“度”就是中庸。

首先,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在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

例如制茶过程中,焙火,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泡茶时,茶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分茶时,也应按照同样的原则,倒茶量不多,也不少,要恰到好处。

当然,具体的量,可以因人而异,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

(选自《中国茶文化与儒家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三
我国福建、广东两地都偏爱乌龙茶,特别是闽南人、潮汕人,喝的大多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上品。

泡茶时选用的是最适合的甘净的溪水、泉水。

配套的茶具小巧精致,称为“四宝”,即:玉书煨(开水壶)、潮汕烘炉(火炉)、孟臣罐(茶壶)、若琛瓯(茶杯)。

玉书煨是扁形的簿瓷壶,能容水4两;潮汕烘炉,小巧玲珑,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榄核当作燃料的;孟臣罐多出自宜兴,颜色以紫为贵,容水约2两;若琛瓯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过二三钱,多用景德镇等地产品。

饮茶时,把炉子放在墙边,上搁玉书煨煮水,同时用清水洗涤茶具;当水汽从煨口徐徐冒出时,即用沸水烫热孟臣罐和若琛瓯,再把乌龙茶放入罐内,茶量约占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冲入开水后,用壶盖刮去面上浮沫,然后把盖盖上,再用开水在盖上浇淋,并把若琛瓯烫热;二三分钟后,把茶汤均匀地倾入各个杯中,通常一壶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倾一半,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气味均匀。

这时,一边慢慢品啜,一边又把清水放入煨里,准备冲泡第二壶茶。

这种泡法,汤色极浓,揭开壶盖,只见满壶茶叶,汤量却很少。

一只若琛瓯只能容二三钱茶汤,也许不满一口,不过此饮法可细细品尝,回味悠长,满口生香,此饮法亦称功夫茶。

品饮乌龙茶时,拿看茶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边,趁热闻香,细品其味。

特别是武夷岩茶和铁观音有一种茶香,闻香时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远及近,来回往复,即觉阵阵茶香扑面而来,品饮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