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头脑和不高兴》导读(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头脑和不高兴》导读(二)
作者:朱丽玲韩沐霏陈惠娟李宁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1期
《没头脑和不高兴》
难点突破
朱丽玲韩沐霏
在《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2期上,我们对《没头脑和不高兴》进行了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分析。
如果说文学价值是研究文本的起点,教学价值是寻找文本与学生的结合点,那么难点就是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难、真实障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于知识内容、方法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难以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它们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难点的突破对于学生保持持续性的阅读至关重要。
因此,在对整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后,也要对学生真实的问题和困难点进行调查、分析,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一、找出阅读中的“绊脚石”
在《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的阅读中,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问题呢?
我们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访谈,让学生针对整本书的七个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
共收集学生问题132条,合并相似问题,共梳理出如下近30条有代表性的问题:
《没头脑和不高兴》问题:
1.学生没有读过或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
2.词语:“醉醺醺”的意思。
……
《一个天才杂技演员》问题:
1.泰焦傲真的是天才杂技演员吗?为啥天才杂技演员也会吃胖,不能表演?
2.小丑甄用工怎么能用一根手指就把那么重的泰焦傲顶起来打转?手指不会断吗?
3.脸真的能成为一个海吗?
4.泰焦傲为什么那么骄傲?
5.泰焦傲为什么看不起甄用工?甄用工为什么那么用功?
6.甄用工为什么对泰焦傲看不起他的话不反驳,难道没有一点不服气么?
7.真的有天才的杂技演员吗?
《奶奶的怪耳朵》问题:
1.奶奶的怪耳朵为什么只能
听见好话?
2.为啥闹闹大声嚷嚷,奶奶还能听收音机?不是大的声音能盖过小的声音吗?
3.闹闹为什么那么闹?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呢?
4.作者为什么要等到很晚的
时候才睡?
《小妖精的咒语》问题:
1.322除以7的计算方法没看懂。
2.阿土在现实世界里的算术是怎么学好的呢?
3.词语:对“小妖精、打了交道、这个料、除不尽、苦恼、叮嘱”的意思不清楚。
《小妖精闯祸》问题:
1为什么小妖精要闯祸?
2有没有老师给小妖精讲课,让她不要再闯祸了?
3.对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不了解。
4.看到“八丈高”时,问“一丈是多高”。
5.词语:“对纳闷、遁地、窝囊”的意思不清楚。
《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问题:
1.为什么叫“大大大”和“小小小”?
2.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哪个好?
3.大大大和小小小的故事太长了,老师,我看不完。
……
学生的问题可以说各式各样,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文本呈现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如,不理解除法算式,不知道《格列佛游记》、武松打虎、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二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像背景知识的缺少、实际体验的匮乏等。
另外,真实生活与文本的距离也会造成阅读困难。
二、定位阅读的教学目标
根据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问题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童话为什么是这样的?
1.泰焦傲真的是天才杂技演员吗?为啥天才杂技演员也会吃胖,不能表演?
2.小丑甄用工真的能用一根手指就把那么重的泰焦傲顶起来打转?手指不会断吗?
3.脸真的能成为一个海吗?脸那么小,海那么大。
第二类:这里我读不懂!
1.“醉醺醺”的意思。
2.对“小妖精、打了交道、纳闷、这个料、除不尽、苦恼、叮嘱、遁地、窝囊”的意思不清楚。
3.对“武松打虎”的故事不了解。
4.《小妖精的咒语》里322除以7的计算方法没看懂。
5.对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不
了解。
第三类:谁来管管他?
1.泰焦傲为什么那么骄傲?
2.泰焦傲为什么看不起甄用工?甄用工为什么那么用功?
3.甄用工对泰焦傲看不起他的话为什么不反驳,难道没有一点不服气么?
4.奶奶的怪耳朵为什么只能听见好话?
把学生的阅读壁垒与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勾连起来,可以将《没头脑和不高兴》整本书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下面四条:
1.能够借助简单的图文信息,了解每个故事的内容。
2.能够从课内迁移,积累动词、四字成语、常用句式。
3.能够结合自身生活,懂得故事背后的道理。
4.能够在阅读中联系自己的成长,从而获得启发。
其中第三条重在从故事中懂得道理,第四条重在连通阅读与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突破阅读里的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跨越阅读障碍,形成关键的阅读能力和持久的阅读动力,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相信童话
脸真的能成为一个海吗?脸那么小,海那么大。
小丑甄用工真的能用一根手指把那么重的泰焦傲顶起来打转?那样的话,手指会断的呀!
小小小,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小的人吗?是不是有另外一个世界?
……
这些问题汇在一起,就是不相信童话。
语文课堂中类似的问题很常见,教学神话故事《盘
古开天地》,讲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一个学生举手:“老师,我有问题,我每天使劲举,为什么一毫米也长不高,盘古怎么能越长越高?”“老师,天和地不是这
样形成的,大斧头怎么能劈开呢?”学生的问题不断从故事里跳出来,落到现实科学的地面上。
如果再追问,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故事是假的,我不需要学。
我爸爸让我长大当科
学家,这些假的故事就是不用学。
”是的,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从儿子7岁起
我就不给他看童话了,7岁以后走上的是一条现实的路,看童话,会受骗的。
”
每每听到这些,我的脑海里总是响起《极地特快》的银铃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连萨
拉也发现,她再也听不到甜美的银铃声了。
”是的,这种感觉不像成长,而像失去了什么东西
似的——就像被赶出了奇迹的国度,然后听到奇迹的大门在身后关上了。
在现代发达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下,幼小孩童能从各种途径获得五花八门的信息,仿佛无所不知,尚未提问就被给予
一大堆答案。
就算二年级的学生也已经过早地关上了“童话”这扇门,开启了科学的那扇门。
我们需要正视,他们正在过早地跨越童年期,“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地消逝”!
童话真的是骗人的吗?请听听梅子涵老师的话:“童话的美妙是真实的,美妙给我们的感
动是真实的;童话的诗意是真实的,诗意和情感在我们灵魂里产生的回响是真实的;童话的哲
学是真实的,哲学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一生成长的方向和影响是真实的;童话给我们的温暖
和善良是真实的……”是的,童话中的故事和人物,看起来是与生活不同,但它背后的道理是
真实和深刻的。
《一个天才杂技演员》中泰焦傲又高又瘦,天才的杂技长相,天赋的杂技水平,好几丈的高空中,他用“武”翻,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翻过去,又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翻
回来,他听不进甄用工的劝说,大吃大喝,不练功,结果“电报”来了,变成庞然大物的泰焦
傲像个大皮球滚了下来。
而小丑甄用工勤学苦练,居然能用一根手指转着大皮球般的泰焦傲。
这个故事其实在告诉读者,先天禀赋固然重要,但是要练就本领,最重要的还是要下苦功夫,
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是天赋有一点差异,也一样能成功。
小丑甄用工的成功就是特定环境下的
真理,若违背,结果只能像泰焦傲那样天赋“退化”。
这个道理中蕴含的成长基因,正是中华
民族千百年来强调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笨鸟先飞等意志行动的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
头脑和不高兴》是扎根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智慧中的童话经典。
这本书其他的故事也在无声地提醒:奶奶的怪耳朵只能听见很轻的声音,是在提醒孩子们
与别人说话要轻言轻语,不要大嚷大闹;小精灵的咒语原来是乘法口诀,是在提醒孩子们学习
没有捷径,扎扎实实就是最好的捷径;《当心你自己身上的小妖精》,是在提醒孩子们赶走
“脾气精”的最好办法是管住自己,坚决不发脾气;《小妖精闯祸》,是在告诉孩子们“吓得
头发都竖起来了、气得一跳八丈高、笑掉牙、笑死了”原来是文学中的形容和修辞。
轻言细语、踏实勤奋、自律自控等都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的责任正是将经典的力量转化为儿童成长的“生产力”。
那么如何转化呢?
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才有机会!教师首先要沉浸到童话的世界中,成为一个长大的儿童;
教师要坚信童话最贴近学生的心灵,是学生成长重要的精神家园;教师要陪伴学生读童话,用
陪伴的过程激励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告诉学生,童话都是真的!二年级教材中第一次内嵌整本书,就推荐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童话集。
似乎在告诉学生,那个真诚、纯洁、自由自在的梦想世界仍然存在着,它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所以,请学生一定要相信,童话是真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童话将一直伴随着他们,给
他们以永恒的启示。
正如《极地特快》故事的结尾:“我虽然已经长大了,但银铃依旧会在我
的耳边响起,它会为所有真正相信它的人而响。
”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我的同事,也是一位妈妈,关于相信的故事:
昕昕三岁,每天我们一起打开单元门,爬楼回到四层的家,楼梯里的声控灯会为我们照亮
楼梯间。
有一天,正要迈上台阶的时候,昕昕突然好奇地问:“妈妈,灯灯为什么会亮呢?”
我下意识地想:因为这是声控灯。
幸好,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没有脱口而出,而是仔细想了想,回答道:“因为灯灯和你一
样有礼貌,亮灯是在跟你打招呼,灯灯不能说话,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向你问好。
”
昕昕露出喜悦的小脸,说:“哦,他真是有礼貌的灯灯,其他的灯灯也会这样打招呼,对吗?”
我肯定地说:“是的。
你再往上爬,每层楼的灯灯都会这样做的。
”
儿子快速地爬上二楼,大声地打起招呼:“灯灯,你好!”
果然,声控灯应声亮起。
儿子得到了回应更是激动,二层,三层,四层,到达家门口,他
兴奋地喊起来:“妈妈,真的,所有的灯灯都很有礼貌,而且他们都想和我交朋友。
”
于是,每每走到楼梯间,他都会真诚地说:“灯灯,你好!”灯则立刻亮起来。
这对“好
朋友”每天就这样互打招呼,互相问候。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第一次就告诉孩子声控灯的原理,孩子还能对灯保持一份好奇吗?不
知道昕昕什么时候会知道声控灯的知识,那么在这之前,就让他的童年生活在童话里吧。
(二)跨越障碍
1.“醉醺醺”是什么意思?
2.一丈是多高?
3.《小妖精的咒语》里322除以7的计算方法没看懂。
4.对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不了解。
……
跨越识字障碍。
在对学生访谈的问题梳理中,发现学生识字量差异大,部分学生识字不多,
这是影响这部分学生独立阅读的最大障碍。
对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带着读,或让班内识字多、
阅读快的小助手读给这部分学生听。
如在读《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时,对海洋探险知识有
储备的学生,就在小组共读中帮助其他成员扫除生字障碍。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可以借助跳读
与猜读的方法读,即不认识的地方先跳过去,或者根据整段甚至是整篇的内容去猜内容。
如多
数学生觉得《当心你自己身上的小妖精》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不认识的字较少,在阅读的
时候就可以用跳读的方法。
在阅读《一个天才杂技演员》时,读到泰焦傲变胖后表演新节目一段,很多学生不认识“坠”和“窟窿”几个字,这时便可采取结合上下文猜读的方法:“钢丝
受不住了,它从来没承担过这么大的重量,被泰焦傲——”学生猜出“压、拉”等与“坠”的
意思相似的词语。
“不好了!”“掉下来了!”这么大的个子,落下来会把地怎么样?学生猜想:砸裂、砸漏洞。
跨越信息障碍。
学生提的问题有一类是关于背景知识的,这是实现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
在这本书中,故事中套了不少的“故事”,如果对引用的故事没有基本的了解的话,是无法理
解进而欣赏童话的美妙的。
如《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武松打虎”,如果学生不知道“武松
打虎”是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一段故事,不了解好汉武松喝了酒,过景阳冈遇到老虎,抡
起拳头,三拳两拳把它打死的具体情节,学生就不能体会到“虎打武松跳得高、窜得快”等由
情节反差引发的幽默。
再如《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中,如果学生没有读过《格列佛游记》,对《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小人、巨人国的巨人没有感知,那么他对大大大和小小小的人物
形象也就没有前备阅读经验。
学生的问题中还有一类是生活经验障碍,如“小妖精”“仙人”
的称呼、“一丈是多高”等等。
有些可以搁置,静待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去解决;有些可以联
系生活理解,如“一丈是多高”的问题,引导他们将文本与生活融合、文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
(三)助力成长
1.甄用工对泰焦傲看不起他的话为什么不反驳,难道没有一点不服气吗?
2.闹闹为什么那么闹?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呢?
3.为什么小妖精要闯祸?
理解并不等于懂得。
“谁来管管他”的声音可以说是儿童透过文本角色希望实现成长的愿望,然而儿童自身的成长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为例,情节简单易懂,角色贴近生活,理解内容并不难。
当询问学生:你在生活中有像“没头脑”一样丢三落四
的时候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丢过铅笔的,有丢过橡皮的,还有弄丢衣服的。
有些学生能头
头是道地说理:“我觉得丢三落四不是小事,后果还很严重。
如果裁缝忘了针线就没法做衣服;如果厨师做饭时忘了放盐,饭菜就没法吃;如果士兵打仗忘记了带枪,那他怎么打仗呢?所以
如果我们从小就丢三落四,长大之后就什么都干不好。
”
说得头头是道,仔细一分析,丢三落四和未来的自我之间的联系难道仅仅就是针线与做衣
服的关系、盐与饭菜的关系吗?因为年龄与阅历,这些未来职业生活与丢三落四只是建立了一
对一简单的表象联系,属于概念化的表达,缺少切身体悟。
懂得并不等于做到。
概念化的表达与映照到自己的成长中,进而促进自我的成长,是一段
长长的路。
在《没头脑和不高兴》中,人物实现了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时间穿越、年龄穿越。
“没头脑”长大后成为建筑师,建了一座300层的大楼,却忘了装电梯。
在童话情境中,尝试
让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让小时候与长大后相遇,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试想:“没头脑”长
大后还可能干什么工作?又会因为他的丢三落四,产生怎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后果呢?在丰富的
想象与哈哈大笑中,学生把马虎的小时候延续到长大后,得以在想象中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反观
孩童的行为,读到未来,反省当下,意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来可能会酿成大错,从而完成一
次对道理的深入体悟。
走进故事又走出故事,如何通过故事影响自己当下的行为?在阅读分享中,可以用为“没
头脑”贡献“金点子”的方法,如,使用备忘录或者记事本,把要做的事情用铅笔记录下来;
物品定点存放;用完物品及时放到原处;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检查;借助朋友、家长和老师的提醒……避免从导读故事时的“自信满满”到生活经历后的“后悔自责”,实现从故事的评论家
变为生活的实践家。
让学生不仅有准确的认识,更有行动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良
好的习惯。
(四)能力进阶
难点的确定,要链接学生阅读的障碍,更要思考如何引领学生未来的阅读发展,思考这本
书内嵌于教材的位置,如何从课内迁移,落实自读、教读、课外阅读一体化提升的进阶能力点。
《没头脑和不高兴》这种“热闹派”童话的典型特色是每一个故事都用频繁的动词彰显场面感,都用富有动感和节奏的句式呈现人物的动态,且运用了常见、生动的四字词语。
于是,积累动词、四字词语、常用句式,是指向儿童未来阅读进阶的难点。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在导读与分享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仍从大家比较熟悉的
《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武松打虎”这个场面来展开。
“锣鼓锵锵锵锵敲起来了……他向武松扑来,跳得高,蹿得快,观众起劲地拼命拍手。
武
松迎头给他一棒,棒断了,就赤手空拳跟他打。
”
在这个场景中,“扑、跳、蹿、拍手、给他一棒、打”一连串的连续动作,可以通过学生
的演读很好地再现出来。
而下文中老虎“张牙舞爪、神气活现”两个四字词语正是对演读的指
导与提示。
如果再读这段文字,动词所营造的场面感在文字中形成鲜明的节奏,锣鼓“锵锵锵”地敲起来是贯穿在整个打虎情境中的,如何让学生能够感知进而鉴赏到这种文字间的呼吸节奏呢?演读中可以使用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京剧音乐节奏渲染。
在这样的情境中边演边读,文字的节奏就全部展现出来了。
多种形式的演读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心灵
沟通交流。
《没头脑和不高兴》
教学案例
陈惠娟李宁
严格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全情、全程投入的过程。
谈教学案例,是在强调教师激
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程陪伴学生阅读,进而增强持续阅读的动力,提升阅读的收获。
因此,《没头脑和不高兴》整本书的教学案例,我们呈现了整体的阅读过程,包括预热、导读、聊书
和拓展四个环节。
一、预热
林文宝先生说:阅读这件事,如果方向错了,越用力,伤害越大。
的确,在阅读这件事上,急功近利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南辕北辙。
有些老师总希望利用阅读
多识字,要求学生只要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总希望利用阅读养成持续的读书习惯,每天记录
阅读页数,甚至每日阅读“打卡”;总希望利用阅读快速提升阅读能力,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句,
复述好片段。
等等。
殊不知,这些做法往往会在学生刚刚燃起的阅读热情上泼一盆凉水,熄灭
燎原的星星之火。
酷爱阅读的人在享受阅读时,不会为查一个生词而打断自己在情节上体验到
的乐趣,更不会去回答一大堆问题。
帕特里克·爱克斯·戴斯说:“如果阅读是为了通过教师
的理解能力测试,那不仅阅读乐趣得不到提升,以后自主阅读此类文本的兴趣也不会提高。
”
其实,只要学生爱上阅读,只要学生在书里得到了快乐的体验,能够专注地读书、沉下心
去读书,就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在阅读整本书的开始,更应该无限地激发学生愿意读、喜欢读
的兴趣,在呵护与激励中保持阅读的状态。
(一)举行仪式
《小王子》中对仪式有这样一段阐释:“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
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
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自己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乐趣。
应该说,阅读一整本字多图少的书,对于低年段的儿童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当我们决定做
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将这一次看作是大多数儿童整本书阅读史的启蒙课,努力使这一次阅读
体验好玩起来。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预热阶段,可以安排集体启动仪式,为每位同学准备一
本《没头脑和不高兴》,并在上面设计签名环节、激励和跟进环节等。
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整体氛围。
(二)搭建桥梁
《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大约200页,字数7.7万。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阅
读难度的。
那么,如何实现从绘本到纯文字书的过渡?我们可以借助“桥梁书”的概念,为学
生搭建桥梁,比如借助插图和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搭设了解文字的阶梯。
插图对“文字”有很
强的解释功能,因此即使有较多的字不认识,学生依然可以通过读图连猜带想,帮助自己克服
阅读障碍。
借助多媒体使整本书的阅读立体化、多元化。
如先播放《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
天才杂技演员》的视频片段,在学生们哈哈大笑、津津乐道中戛然而止,从而引发学生对文字
阅读的期待。
(三)设计地图
为了持续阅读,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本书的“阅读地图”。
阅读地图中包括:整本书的阅
读计划与时间规划、阅读策略和方法推荐、阅读承诺签字等。
如果结合“阅读地图”进行阅读,整个活动也会丰满起来。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阅读地图”不能矫枉过正,学生的阅读需要
“润物细无声”和时空留白。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要随时想着要教育学生懂得某个道理,规
范学生某个阅读行为。
表1就是阅读地图的一个示例。
二、导读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主动性以及注意力稳定性不够,生僻的字词较多时,
会出现畏难情绪。
从持续导读的目的来看,学生能够静心、专注地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关乎阅
读兴趣,更关乎阅读意志。
持续导读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
在激发兴趣中
维持学生持续的阅读行为,在学生持续的阅读行为中锻炼阅读的“意志”。
激励学生从不读到
读起来,从读起来到坚持读,从坚持读到喜欢读。
在这个过程中,有质量的陪伴、指导与激励,是极其重要的。
导读可以分阶段进行,先由第1个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导起,接着导读第2~6个故事,最后进行长故事《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的导读。
(一)导读《没头脑和不高兴》
书如人生。
书的封面如出生的第一声啼哭,书名同姓名,目录如成长地图,每一个章节如
人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或童年,或少年,或青年,或中年,或老年,插图如人生刻骨铭心的精
彩之处。
怎样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停留,由此激起学生阅读的好奇与期待的涟漪?第一个故事的
导读,我们选择了这样几处,与学生逗留,欣赏,猜测……
1.导读封面
拿到一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本书的封面。
有了阅读绘本的经验,学生会关注书的封面,新颖的题目、精彩的插画、作者的信息、出版社等,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从以
往的阅读经验中找到相似的“熟悉感”,由此可以开启一段新的阅读之旅。
课堂上,教师可以
将观察发现作为激趣的起点,让学生自行观察发现这本书的封面有哪些信息。
接着,联系书名
和图画猜测书里的内容。
学生可以发挥想象,随意猜测,让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读书伊始就有发
挥的空间。
当学生带着验证猜测的想法去阅读时,阅读和悦读就发生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的作者任溶溶,是中国本土卓越的幽默儿童文学作家。
他作品
中的形象、文字中的语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语文教师有责任向内寻找、阅读与推荐,着重介绍书的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这个
风趣幽默、童心永驻的儿童文学大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导读目录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统编本教材中推荐书目中的第一部整本书,“目录”作为整本书的“阅读地图”,对于阅读一本书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目录,可以了解整本书浓缩的概要;查
找目录,可以迅速检索需要阅读的内容。
阅读目录,大致可以用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借助目录数一数,了解这本书一共有几个
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的十五回与一个完整故事的关系;接着,可以
尝试“我说你找”游戏,根据题目迅速找到相应的故事,或者根据页码猜猜是哪个故事,进而
提升学生阅读目录的意识与能力。
3.导读《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既是这本书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又是整本书的开端,被誉
为“影响几代人的经典故事”。
所以,关于这个故事的导读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