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大 毒理学 名解 问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化学物(endogenous substance )是指机体内本身存在的或正常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

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
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适应(adaption):是机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物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

抗性(resistance):是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致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

抗性产生必须有化学物的选择及随后的繁殖遗传。

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表现为对该化学物毒性作用反应性降低。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过强或过弱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与免疫超敏反应无关。

剂量(dose):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分为:
暴露剂量(exposure dose):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

潜在剂量(potential dose):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appiled dose):直接与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内剂量(internal dose):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靶器官剂量(target organ dose)/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发生损害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的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毒物的最大效能。

剂量-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群体对毒物反应的易感性差异。

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通常是在最初的抑制性反应之后,表现为对动态平衡破坏后的一种适度补偿。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险人群。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

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体内实验(in vivo test):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标准的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体外实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的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
察研究。

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 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 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或者非有害)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小樱的剂量或者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效应将发生。

安全限值(safety limit):即卫生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是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

在此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

最高容许浓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系指某一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 :是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ty dose,VSD) :无阈值的外源化学物在任何剂量都存在危险度,
对于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不能用安全限值,只能引入实际安全剂量,指低于此剂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超额癌症发生率低于10(-6),即100万人中癌症超额发生低于一人。

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药物的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MOS)来评价安全性。

药物的MOS即最小致死剂量LD01与药效ED99的比值,MOS=LD01/ED99.这种定量比较主要用于单次给药,不能用于多次重复给药或无有益作用的化学物。

MOS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小。

暴露范围(margin of exposure, MOE)作为衡量人群“暴露值”估计值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的比值。

MOE=NOAEL/人群暴露量。

MOE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小。

危害范围(margin of hazaed, MOH)是人群“暴露值”估计值与安全限值的比值。

MOH=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

MOH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

强度(potency):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

效能(efficacy):是指效应的差别,以引起的最大效应代表。

第三章生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ADME: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都要经历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这四个处置(disposition)过程。

ADME过程通常密切关联,彼此影响,同时发生。

吸收:是指化学毒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布:是指化学毒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排泄是指化学毒物经由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有共性,即都是化学毒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结构、性质没有改变,故统称为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代谢过程则不同,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又称之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为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生物膜(biomenmbrance)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如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等,不仅维持着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还参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以及生化反应和生理过程03038
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膜动转运(cytosis):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
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活性中间产物(reactive intermediate)代谢活化的产物多数不够稳定,仅在短时间内存在。

Ⅰ相反应(phase Ⅰbiotransformation):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phase Ⅱ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消除(elimination):由于化学毒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与经排泄过程到体外的结果都是使原物质在体内的数量减少,故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又合称为消除。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化学毒物在经由消化道吸收时,首先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在那里被代谢转化为衍生物并被排泄,称之为首过效应。

蓄积(accumulation):化学毒物经过分布以相对较高的浓度集中地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现象称为蓄积。

靶器官(target organ):蓄积的部位可能是化学毒物的主要毒作用部位,称为靶器官。

贮存库(storage depot):更多的情况是化学毒物对于蓄积部位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毒作用(如DDT和铅),它们只是沉积在其中,这些组织器官称为贮存库。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系指在群体中出现了等位基因大于1%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有些化学毒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并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

诱导剂(inducer):凡是具有诱导效应的化学毒物。

毒物代谢酶的阻遏(enzyme repression):对某些代谢酶诱导的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

竞争性抑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为一种酶代谢,一种毒物占据了酶的活性中心,导致其它毒物的代谢受阻,发生竞争性抑制。

一级速率过程指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其瞬时含量的一次方呈正比。

零级速率过程指毒物在体内某一瞬间的变化速率与其瞬时含量的零次方呈正比。

(在化学毒物的数量超过机体转运和转化的能力时发生)
凡是转运和转化速率相似者,均可视为同一房室,这样便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彼此相互连接的房室系统。

按照这一概念,如果毒物入血后能迅速而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并呈现出一致的消除过程时,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房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
如果化学物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转运和转化速率不同,在达到平衡前需要有一个分布过程时,可视为多房室模型(multi-compartment model)。

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的比例.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指外源化学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半减期: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

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联合作用(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与机体接触所产生的毒性作用。

非交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生物体,各化学物相互不影响彼此的毒性。

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器官,其产生的毒效应强度等于各化学物的单独作用之和。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作用的靶器官、靶细胞、受体或细胞组分不同,且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互不干扰,从而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

交互作用(inter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造成的联合毒作用强于或弱于预期的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毒效应强度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的毒效应之和。

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action):指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后者的毒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毒效应强度小于各化学毒物的单独作用之和。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大剂量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作用: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性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亚慢性毒性作用: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长时间(90天)(相当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性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慢性毒性作用(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或人长期(24月或更长)接触外源性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连续反复地进入机体,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化学物质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可以用分析方法测出体内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

蓄积系数:指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比值。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遗传(inherit) :生物物种以相对稳定的生命形式将其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物质基础为:DNA特殊结构高保真的复制和修复。

变异(variation):在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由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由于偶然的自制、转录、修复时的碱基配对错误所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诱变剂诱发的突变。

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实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主要研究致突变的作用机制,应用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提出评价致突变物健康危险的方法。

基因(gene):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体的遗传物质。

核型:将体细胞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等方式排列起来即构成细胞的核型。

基因型(genotype):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

表型(pheotype):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的具体表现。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碱基置换(base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

包括转换和颠换。

转换(transition):嘌呤和嘌呤、嘧啶和嘧啶的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置换。

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色体结构改变,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畸变涉及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DNA复制前发生)。

染色体型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畸变涉及两条染色单体(DNA复制后发生)。

切除修复(excission repair):对多种DNA损伤包括碱基脱落形成的无碱基点、嘧啶二聚体、碱基烷基化、单链断裂等都能起修复作用。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多态性:当一个基因座位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频率不超过0.99时,这个基因座位即是多态性。

基因库(gene pool):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能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躯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携带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平均水平。

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将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事件统称为遗传学终点。

Ames test: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利用突变体的测验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鼠伤寒沙门菌突变试验是最广泛的Ames试验。

微核(Micronucleus)的产生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