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章导⾔
⼀、经济学
Economy,⼀词有节约之意。
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个家庭的⼈”。
经济学⽆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
⽽经济问题总⾯临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总⽆法得到其想要的⼀切。
这就引发了⼀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于满⾜的资源。
经济活动就是⼈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稀缺资源来⽣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的稀缺资源。
《⽜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们如何利⽤稀缺资源的⼀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
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商(Firms)、政府(Goverments)。
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种⽅便于买卖的安排。
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
要素市场是各种⽣产要素买卖的市场。
⽣产要素是经济中的⽣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产与消费、收⼊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
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
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产可能性边界
⽣产是把⼟地、劳动和资本这些⽣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产的结果,即,能⽣产某⼀数量和不能⽣产某⼀数量。
⽣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了能⽣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个社会的资源仅⽣产黄油(或消费品)和⼤炮(或⽣产资料品)两种产品。
1参考书⽬:梁⼩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民⼤学出版社;范⾥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上海⼈民。
3
9
12
15012345
⽣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见课本p 52-53
⽣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点代表了在既定状况下,资源充分利⽤时所能⽣产的不同产品的组合。
X
⽣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任何⼀点说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之外的任何⼀点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做出⼀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它可选择的最好⽤途....。
当⽣产某⼀产品的数量增加时,⽣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产可能性边界即能说明。
机会成本递增原理说明:
假定⽣产技术等条件不变
○
1假设以⼀定量的⼟地(如X 亩)进⾏⽣产,由于⼟地资源的数量是既定,所以最终的总产出也是既定的(如Y )。
既定量的⼟地所能得出的产出不可能随着可变投⼊(劳动)的增加⽽⽆限增加。
由于可变投⼊(劳动)可不断增加,⽽产出却不可能总是增加,将导致随着可变投⼊的增加势必出现可变投⼊的效率(劳动⽣产率)不断下降。
可变投⼊的⽣产率=可变投⼊
产出这就意味着,由于效率越来越低,当不断增加可变投⼊时,每⼀份新的可变投⼊所能带来的新的产出会越来越⼩。
[此时,⼀定量⽆效率的可变投⼊(如劳动)
如果⽤于其他⽣产将会得到更多的、更有效率的产出,⽐如去捕鱼。
这就意味着,新增的可变投⼊所的产出是以越来越⾼机会成本为代价的。
]
○2下表表⽰每多投⼊1单位劳动所得到的产出和总产出的关系:
Y=Σy
,Y为⼀定量。
i
不可(从数学逻辑的⾓度看,每次增加1单位的可变投⼊,它所带来的收⼊y
i
=∞。
任⼀特定资源将带来⽆限能是不变的,也不可能是递增的,否则的话,Y=Σy
i
的总产出是不可能的。
)
因为,每增加1单位投⼊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y
)是递减的,⽽产出肯定是有
成本的(劳动的投⼊),那么可知,每1单位产出的增加是由所投⼊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带来的。
因此,随着产出的增长,成本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3经济学上的成本,即指机会成本。
投⼊的劳动就是得到产出所付出的成本,⽽每1单位劳动的投⼊都是有机会⽤于他处的。
○4由以上论证可知:当⽣产某⼀产品的数量(产出)增加时,⽣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业⽣产也有同样的规律。
如在⼀定的⼚房和设备条件下,可变投⼊(劳动)可不断增加,但产出受不变⽣产条件的限制不会⽆限增加。
其原因同样是可变投⼊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效率下降。
机会成本递增的更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同时资源资源也有着多种⽤途(否则就不存在就会成本了)。
机会成本递增不⼀定在开始增加产出时⽴即出现,可能在⼀定量之后才出现。
但经济理论认为机会成本递增是最终要出现的趋势。
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产可能性边缘的向外⿎出表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2
徐:当稀缺的资源(包括不可变的和可变的)⽤于⽣产某⼀产品时,随着投⼊的可变资源的每⼀数量的增加其带来的收益将减少,或说,资源的使⽤效率将随着更多的资源⽤于某⼀⽣产⽽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更多的产出的增加将以递增的成本为代价。
萨缪尔森:“收益递减规律断⾔:在某⼀点以后,当我们把相当数量的可变投⼊(如劳动)加到不变投⼊(如⼟地)上的时候,增加的产出将会下降。
这⼀规律其实是⼀个⽐例问题:可以和可变投⼊量发⽣作⽤的不变投⼊量越来越少。
”
萨缪尔森:“⽣产可能性边缘服从相对成本递增规律:为了得到⼀种物品相等的
增加量,你必须牺牲的另⼀种物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这⼀点可以由向外⿎出的⽣产可能性边缘所表⽰。
”3
萨缪尔森《经济学》对机会成本递增的证明很清楚,p59
四、经济增长
⽣产可能性的扩⼤,即⽣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就被称为经济增长。
因其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的程度,即经济增长的⾼低取决于把多少资源⽤于资本品⽣产和技术开发,把多少资源⽤于消费品⽣产。
五、贸易利益
个⼈能⼒的差异意味着个⼈在⽣产各种产品与劳务时机会成本的差异。
例如:张三擅长捕鱼,也就是说他捕鱼的效率⽐较⾼。
同时他也能够种⼩麦,但并不擅长,即做此事的效率⽐较低。
如果他放弃捕鱼的机会去做他不太擅长的⼯作(种⼩麦),就会导致他种⼩麦的机会成本很⾼。
⽽相反则⽐较低。
这种差异就产⽣了⽐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克鲁索和乔伊的故事见书p63。
即使克鲁索的在两种产品上的⽣产率都提⾼了⼀倍,从⽽具有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其⽣产的机会成本仍不改变。
乔伊仍在布料⽣产上具有⽐较优势。
这是专业化⽣产仍能提供更⼤的总产出,并通过贸易是两⼈都获利。
使专业化与贸易给双⽅都带来利益的不是绝对优势⽽使⽤机会成本表⽰的相对优势。
由于⽐较优势的存在,通过专业化分⼯⽣产和贸易使原有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更⼤的总产出,并使贸易双⽅都获利。
六、现实中的交换
经济上的交换是通过⼀定的规则来实施的。
最重要的规则包括:1、私有产权,2、货币制度。
产权(property rights)是⼀种决定财产所有、使⽤和⽀配的社会制度。
在私有制基础上将产⽣对双⽅都有利的交换。
货币交换是⼀种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换制度。
第⼆章需求与供给
第⼀节需求与供给
⼀、需求
需求(Demand)总是同时涉及两个变量:1、商品的价格。
2、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们愿意
..购买的数量。
..并且有能⼒
需求与欲望(want )不同,欲望可以是⽆限的,但受资源稀缺性的限制,欲望总不可能得到完全满⾜。
所以,需求受购买⼒的限制。
影响需求的因素通常包括: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收⼊;3、商品价格;4、其他商品的价格;5、预期的该商品及其他商品的价格。
需求量与影响需求的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需求量可以表达为偏好、收⼊、价格等因素的函数。
数学语⾔来表述:
Q=f(P ref , I, P, ……)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仅受价格影响,上述函数可简化为:
Q=f d (P) *参见课本74页需求函数公式。
1) q=a-bP 其中a 表⽰价格为0时的需求量。
需求函数为线性。
2) q=aP -a 需求函数为⾮线性。
需求规律:通常情况下,其他因素不变,需求量与价格是负相关。
如汽车、照相机、房屋、电影票等商品的价格下降,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相反这些商品的涨价,通常会导致需求量的下降。
因此:需求函数是⼀条向下倾斜的曲线或直线(参见课本74页图4-1)。
即,f d ’(P) < 0,或 dp
dQ < 0,需求量对于价格的⼀阶导数⼩于零[或表述为,价格的变化(微变量)引起需求量(微变量,即斜率)呈反⽅向变化]。
也就是说,需求函数的斜率为负。
从另⼀⾓度看,需求函数和曲线表明:⼈们为购买最后⼀单位商品所愿意⽀付的最⾼价格。
(可利⽤课本需求曲线说明)
其他影响因素:⼀种商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其⾃⾝的价格,还取决于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分量类: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是可以替代另⼀种商品的商品。
如乘汽车是乘⽕车的替代品,当乘汽车的价格上涨时,⼈们对乘⽕车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品是与另⼀种商品结合起来使⽤的商品。
如照相机与胶卷,照相机的价格上涨,⼈们就会减少对照相机的购买,于是对胶卷的需求就会减少,反之则相反。
其他如收⼊、预期、偏好等因素同样会以某种形式影响需求量。
(皆以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收⼊的增加,⽆疑会使对不变价格下的商品的购买⼒增加,需求通常会因此⽽增加。
如果⼈能预期到未来的价格变化,就会对当前的需求量做出反应。
偏好通常不容易改变,但有时也会改变,如⼈们对整容越来越有兴趣,就会导致对整容服务的需求增加。
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那么,就会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影响需求量呈反⽅向变动。
见课本图4-1 p74。
需求曲线的变动:如果某种商品⾃⾝价格未变....
,但影响消费者购买计划的其他因素改变,就会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动。
如收⼊的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某商品在原有价格⽔平上的需求量发⽣变化。
见课本p78 图4-2。
⼆、供给(Supply)
供给量是⼚商在某⼀时期,某种价格⽔平时,愿意..
出售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
⼀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商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多。
供给规律可表述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
由于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供给量即为价格的函数。
表述为: Q=f s (P) *参见课本p 81页供给函数公式。
:
1) q=-c+dP 线性,其中当P=0时,q=-c 不可能。
函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只有当
P ⾼于d c 时,即,q=-c+d ×d
c >0,⼚商才能提供产量。
2) q=λP β⾮线性
由于供给量与价格同⽅向变化,即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因此,供给曲线是⼀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供给量对于价格的⼀阶导数(即斜率)⼤于零。
数学表述:
f s ’(P)>0 或 dp
dQ >0 供给函数的⼀阶导数同时表达了价格的微变量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微变量(即斜率)。
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如果商品的价格变...动.
⽽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就会引起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价格的上涨或下降影响供给量呈同⽅向变动。
见课本81页图4-4。
供给曲线的变动:如商品⾃⾝价格未变....,但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发⽣变化........,就会引起供给曲线发⽣移动。
见课本85页图4-6。
其他因素如⽣产要素的价格、未来的预期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技术变化等。
如要素价格降低(成本降低),将导致⼚商在同⼀价格⽔平上供给更多的商品,供给曲线向外移,反之则相反;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下降),也会导致供给出现同样的变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该商品供给状况的变动,如⼩麦价格不变⽽棉花价格上升,⽣产者就会减少⼩麦⽣产,增加棉花⽣产,这样,在⼩麦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麦的供给减少了(供给曲线向内移)。
三、价格
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差异决定着价格向两个⽅向变动。
当需求⼤于供给时,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相反。
当供给⼤于需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相反。
但⾃由市场会通过不断的调节使供给量与需求量最终趋于相等。
(当需求过剩时,价格就会上涨,这时增加供给对⼚商更有利,增加供给的结果可能导致供给超过需求,于是价格⼜会重新下降。
经过反复的调节,最终会使供给和需求达到相等的状态。
)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就是在均衡价格时的销售量和购买量。
供、需均衡的图标表达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见课本86页图4-7)。
在这⼀点上决定了均衡的或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的价格和数量。
这⼀均衡的实现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
市场机制是指在⼀个⾃由市场上能够使价格得以变化并⼀直达到市场出清为⽌的趋势(即供求相等)。
在这⼀点上,即不存在短缺现象,也不存在供给过剩现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使价格进⼀步变化的压⼒。
*均衡价格和数量即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联⽴⽅程的解。
四、供、求变动和均衡变化的分析
1)需求变动:
当供给状态不变时,由于收⼊、偏好、替代或互补品等因素的改变,导致需求状态改变(即在同⼀价格下,需求的数量发⽣增加或加少的变化),需求曲线发⽣相应移动。
移动后的需求曲线与原有的供给曲线建⽴新的均衡点,从⽽确⽴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图表表述见课本90页图4-8。
对于这种变动可作出如下预测:其他条件不变时,当需求增加时(即需求曲线向外移),价格上升,数量增加(在更⾼的价格上,需求的数量更多);当需求减少时(即需求曲线向内移),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在更低的价格上,需求的数量更少)。
在整个过程中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即供给状况未发⽣改变。
2)供给变动
当需求状况不变时,由于技术条件、要素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将发⽣供给状况的改变(即在同⼀价格下,供给的数量发⽣增加或加少的变化),供给曲线发⽣相应移动。
移动后的供给曲线与原有的需求曲线建⽴新的均衡点,从⽽确⽴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图表表述见课本92页图4-9。
对于这种变动可作出如下预测: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供给增加时(即供给曲线向外移),价格下降,数量增加(在更低的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更多);当供给减少时(即供给曲线向内移),价格上升,数量减少(在更⾼的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更少)。
在整个过程中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即需求状况未发⽣改变。
3)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
在绝⼤多数市场上,需求和供给曲线时刻都在变动:
消费者的可⽀配收⼊随着经济增长的状况⽽变化(增加或减少);对⼀些商品的需求也会随季节或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变化,甚⾄偏好的变化也会影响需求发⽣改变。
同样,⼯资、资本成本、要素价格的变化也会使供给状况发⽣改变。
图表表述见课本93页图4-10。
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幅度及其曲线的形状(供给、需求曲线变动幅度的⼤⼩将决定新的均衡点的位置,即幅度不同,新的均衡点也将
不同)。
要预测这类变化的⼤⼩和⽅向,必须通过定量分析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其他变量的依赖程度。
例1(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以上⼤学为例,由于实验室与图书馆设施成本的增加,以及教师薪⽔的提⾼,使⼤学学费上涨,即教育供给曲线内移。
同时,由于⾼中毕业⽣⽇益认识到⾼等教育的重要性,对上⼤学的需求也在增加,即对教育的需求曲线外移。
结果,尽管⼤学费⽤上涨,上⼤学的学⽣数仍⽐原来增加(增加的程度依赖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相对变动幅度)。
指导阅读课本94-96页的3个例⼦。
第⼆节弹性理论
⼀、弹性
我们已经知道价格的变动将引起需求或供给发⽣相应的变动,本节的内容将研究的是,价格变动的幅度与需求或供给变动幅度的关系。
涉及价格⼀定量的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在多⼤程度上变动的问题就是弹性问题。
弹性是对⼀个变量对于另⼀个变量的敏感性的⼀种度量。
它将告诉我们,⼀个变量发⽣1%的变化时将会引起另⼀个变量变化的百分⽐。
⼆、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称需求弹性。
它衡量⼀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
价格变动的百分⽐需求量变动的百分⽐ E d =
P P Q Q //?? =P Q ??×Q
P 因为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所以,需求弹性为负数,即E d < 0。
但在讨论时,常取E d 的绝对值。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需求弹性,以课本101页图5-2的例⼦为例:
当价格上升时(价格原点为9.5,数量原点为41),∣E d ∣=P Q ??×Q P =1
2×415.9 当价格下降时(价格原点为10.5,数量原点为39),∣E d ∣=
P Q ??×Q P =12×395.10 当价格和数量的各⾃变动幅度同⼀时,由于变动⽅向不同,按以上公式计算所的弹性值却不同。
也就是说,虽然价格变动的绝对值与由此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相同,只是由于计算的基础或出发点不同(即,P 和Q 取哪个值),计算出的弹性系数就会不同。
这样的计算⽅法显然不合理!
合理的计算⽅法为:以价格和数量变动前后的算术平均值来代替(数值变动前
后的平均数),即,Q=221Q Q +, P=2
21P P +,这样,弹性系数就不会不同了。
计算公式为:∣E d ∣=
P Q ??×2121Q Q P P ++ 由于这样计算的弹性系数代表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故⼜称弧弹性系数。
2)点弹性的计算:
由以上公式可计算出需求曲线上任何⼀点....
的弹性系数,或说,根据弧弹性可计算曲线上任何⼀点的点弹性。
⽽当ΔP 为趋近于零的微变量时,
P Q ??即为Q 对P 的导数,即P Q ??=dP
dQ ,(这时的弧弹性就已变成了点弹性)那么,∣E d ∣=
dP dQ ×Q P =dQ dP 1×Q
P ,由于ΔP 、ΔQ 为微变量,即变动幅度趋近于0,故可认为P 1=P 2,Q 1=Q 2。
其中dQ
dP 即为需求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的斜率。
⽽当需求曲线为直线时,其斜率为常数(任意点的斜率都相同),即
dQ dP 为常数。
于是,E d 由Q P 决定。
因为需求曲线上每⼀点的Q
P 均不同,所以每⼀点上的E d 也不同。
或说,不同的价格上,会有不同的弹性系数。
*根据102页图5-3的有关证明可知E=ef/of 。
在同⼀条线性需求曲线上,价格越低,弹性越⼩。
这实际上意味着,价格很低的商品(或价格低到⼀定程度的商品)当其价格变动时,不会对需求量造成多⼤的影响。
*当需求曲线为⾮线性时,即为正双曲线时,曲线上任何⼀点的弹性均相同。
可证:
需求函数为Q=AP -a ,A 和a 为常数
dP
dQ =-AaP -a-1 将上式代⼊E d =
dP dQ ×Q P ,得 E d =-AaP -a-1×Q P =-AaP -a-1×a AP
P -=-a 当a=1时,E d =1。
3)需求弹性分类
0<∣E d ∣<∞
因E d =价格变动的百分⽐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P Q ??×Q P ,故,当需求变动的百分⽐⼩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时,E d <1,此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如价格降低10%,引起的需求量只增加5%;
当需求变动的百分⽐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时,E d=1,此时需求的弹性为单位弹性。
如价格降低10%,引起的需求量也增加10%;
当需求变动的百分⽐⼤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时,E d>1,此时的需求是富于弹性的。
如价格上升10%,引起需求量减少25%。
*当弹性为单位弹性时,即∣E d∣=1,需求函数为正双曲线,曲线上任何⼀点的弹性均相等。
两种极端情况:
当弹性为⽆限时,需求为完全弹性
....,即弹性⽆穷⼤,需求曲线是⼀条⽔平直线。
说明价格上的微⼩变化都会引起需求上的巨⼤变化,需求⽴即⽆限增加或⽴即变为零。
105页图5-4(b)。
当弹性为零时,需求为完全⽆弹性
.....,需求曲线是⼀条垂直线。
说明价格⽆论如何变化,需求数量都不变。
105页图5-4(a)
三、需求弹性的运⽤
1)需求的⼤⼩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
物品的替代性:有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
通常替代性越⼤的物品之间,需求弹性越⼤。
这是因为⼀旦⼀种商品的价格发⽣⼀定的变化(如上升),由于这种商品拥有很好的替代品,消费者就很容易放弃消费者中商品⽽去消费它的替代品(或相反),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如减少)就会⽐价格变动的幅度⼤得多。
⽤于商品的⽀出在收⼊中的⽐例:其他条件不变,⽤于某商品的⽀出在收⼊中的⽐例越⾼,则弹性越⼤。
反之,亦反。
这是因为某商品的⽀出在收⼊中的⽐例越⾼,当它的价格变动时,对⼈们消费选择的影响也就越⼤。
如购买⾼档数码相机时,其价格的变动会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很⼤。
当原价8000元的相机降价1000时,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购买,相反则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放弃购买计划。
相反,某商品的⽀出在收⼊中的⽐例越低,当它的价格变动时,对⼈们消费选择的影响也就越⼩。
如购买⼝⾹糖,其⽀出在收⼊中的⽐例很⼩,⼈们不会因它的价格的较⼤变动就改变消费选择,即使价格上涨1倍,⼈们很可能仍照常消费,下降1倍⼈们也未必多吃。
时间:需求弹性还取决于价格变动后持续的时间长短。
这就要涉及短期需求曲线和长期需求曲线。
短期需求曲线表⽰价格变动时的最初反应。
长期需求曲线表⽰需求对于价格变动在长期内的反应。
对于许多商品来说,长期的需求⽐短期的需求更有价格弹性。
如当咖啡价格快速上涨时,其需求量只会随着⼈们消费习惯的慢慢改变⽽逐渐下降,因此在短期内缺乏弹性,长期才富有弹性。
⽽对于另⼀些商品来说,短期需求⽐长期需求更富有弹性。
这类商品往往是耐
⽤品,如汽车、冰箱、⽣产设备等。
如汽车的需求,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短期内需求量的急剧下降,因此短期的需求曲线富于弹
性,但长期内由于⼈们仍必须购买新车,长期的需求量变化不会很⼤。
因此短期内富于弹性,⽽长期内缺乏弹性。
富于弹性的需求曲线会更平坦,缺乏弹性的会更陡直。
2)弹性的意义
弹性理论可以使我们预知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收⼊或开⽀的变化。
⼚商的收⼊(I )=消费者⽀出(S )=PQ ,因为最终供给会与需求达到均衡。
当E=1时,价格变动的百分⽐正好等于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单位弹性,Q
Q ?=P P ?),新总收⼊或新⽀出不变(即P ’Q ’=PQ )。
当E>1时,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于价格变动的百分⽐(需求富于弹性,Q
Q ?>P P ?),如果价格降低,新总收⼊或新总⽀出将⼤于原有总收⼊或总⽀出(即P ’Q ’ > PQ );如价格上升,新总收⼊或新总⽀出将⼩于原有总收⼊或总⽀出(即P ’Q ’
当E<1时,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于价格变动的百分⽐(需求缺乏弹性,Q
Q ?
PQ )。
了解需求弹性对消费者或⼚商的决策很有帮助。
如⽣产彩⾊铅笔的⼚商知道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使其价格⼤幅上涨,⼈们也会照常购买,那么⼚商将价格提⾼1倍,很可能就会带来成倍的收⼊。
四、其他需求弹性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还有收⼊和相关物品的价格。
1)需求的收⼊弹性
当价格不变时,收⼊的变化会影响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的收⼊弹性=收⼊变动的百分⽐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即,E Y =Y /Y /??Q Q =Y Q ??×Q Y 价格不变时,收⼊的提⾼(或降低)⼀般会引起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因⽽E Y >0,此类商品为正常商品。
在这类商品中,E Y >1(富于弹性)的通常是奢侈品(即,对它的⽀出在收⼊中所占⽐例较⼤),如娱乐⽤品、⾸饰等。
0
有⼀类商品,成为劣质品,如低档次的⾷品、⽇⽤品等。
当收⼊上升(或减少),需求反⽽降低(或增加),此类商品的E Y <0。
因为当收⼊提⾼到⼀定⽔平时,消费者就更愿意去消费更⾼档的这类商品,⽽放弃对低档的这类商品的消费。
如⼀⼤学
⼥⽣⽤的护肤品是“⼩护⼠”,当她刚⼯作时(有了⼀定收⼊)就改⽤了“旁⽒”(收⼊增加了但对“⼩护⼠”的需求却降低了),随着薪⽔的提⾼⼜改⽤了“欧伯莱”,后来她嫁给了⼀位亿万富翁,对于护肤品的需求则变成⾮世界顶级产品不⽤。
2)需求的交叉弹性
任何⼀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取决于其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
某种商品需求量对其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弹性表⽰。
需求的交叉弹性=
价格变动的百分⽐另⼀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种商品Y X 即,E C =Y Y X X P /P /??Q Q =Y
X P ??Q ×X Y P Q 当两种商品为替代品时,E C >0,即Y 价格变动,引起X 需求量同⽅向变动。
如⽜⾁是⽺⾁的替代品,当⽜⾁价格上升时,对⽺⾁的需求也会上升。
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品时,E C <0,即Y 价格的变动,引起X 需求量呈反⽅向变动。
如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当汽车的价格上升时,对⽯油的需求就会减少(因为⼈们会放弃或推迟买车)。
五、供给弹性
1)供给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elasticity of supply )是⼀种物品价格变动的百分⽐除其供给量变动的百分⽐,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