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案】奚伯初儿科验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医案】奚伯初儿科验案
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

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

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故医名大噪。

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

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知要》、《奚伯初儿科医案》等。

奚氏儿科学术思想,主要受钱仲阳、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诸家影响,因儿科温病重于伤寒,小儿纯阳之体,适用于辛凉者多,辛温者少。

奚氏处方立法重在滋阴,用药多主寒凉,特别重视阴津的保养,认为留得一分津液,便存一分生机。

奚氏认为叶天士、吴鞠通持论平正,立法精细,对外邪侵袭途经的阐述尤为明确。

盖伤寒之邪由皮毛侵入,自表及里,始于足太阳经,足太阳属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故始病于此;温病之邪则由口鼻侵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故始入手太阴。

寒温二邪必须分清,不可混淆。

而人体之阴阳,更应辨明偏胜,凡有所偏即可为病。

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二门之辨不可不慎。

从儿科而言,温病多于伤寒,热证多于寒证,故温病学说所用之方药更合儿童体质。

奚氏临床常用清热保津之法,治疗小儿发热病,投之多应手而效。

奚氏常言,用药如用兵,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不殆,故有常亦有变,用药杂乱堆砌乃医之大忌。

奚氏用药平稳精细,分量适中,每于平淡中见功力,药切病情,既能击中要害,又能照顾全面,颇有大将风度。

证治经验一、乳蛾奚氏治乳蛾有独到的见地,指出乳蛾一证,以形态而定名,状如乳头,或如蚕蛾,现代医学称为扁桃体炎。

其病因是肺胃蕴热,郁结不化,由外来风热而诱发,邪热循经上炎咽喉。

此症邪有深浅,发有轻重,轻者无热,乳蛾肿凸,微感肿痛,嬉戏如常,重则恶寒身热,亦有兼咳呛痰多者。

发于一侧为之单蛾,发于二侧为之双蛾,且有颈核肿大,口气秽浊,吞咽不利。

治法轻则疏风清热,宣化利咽,重则凉营解毒或清解阳明。

如痰多便闭,可豁痰润下,即釜底抽薪之意,当随证施治。

如治17岁病儿,体温39.8℃,咽喉乳蛾欣红作痛,壮热烦躁,有汗不解,舌红,脉数。

诊为风热内蕴,熏
蒸于上,犹恐热邪化火,而致昏痉之变,治当凉营清泄。

处方:鲜生地30克,生石膏21克,肥知母9克,黑山栀9克,金银花9克,净连翘9克,山豆根9克,制僵蚕9克,淡竹叶4.5克,生甘草3克,并嘱吹锡类散0.6克。

药后即愈。

二、泄泻奚氏指出泄泻《内经》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及“湿胜则濡泄”等病因,后《难经》又补充了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等五种症状,但均未述及粪色的重要性。

明代方隅总结古代经验,进一步阐发了溏、鹜、飧、濡、滑五种泄泻,以鉴别诊断,对后世医家启发甚大。

奚氏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对小儿泄泻观察粪便极为重要。

溏便稀薄,势缓稠粘,色黄奇臭,此乃湿热挟积,交阻阳明,治当清腑化浊,导滞运消。

鹜泄如鸭粪,乃肠中寒湿留滞,便色白微黄而不臭,治当健脾燥湿,温运脾阳。

飧泄完谷不化,色白不黄,胃寒而脾阳衰微,运行输布失职,故水谷糟粕并趋而下,治宜温中扶阳,健脾益气。

濡泄则粪若水,色淡黄而味腥臭,经云“湿胜则濡泄”,此症每见小便不利,治当燥湿健脾,分化利尿,若水谷分清,其泄自止,故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滑则大便不禁,随矢气流出,色黄微臭,此系脾虚气脱,久泄不止,肛门失其约束,气虚下陷所致,治当补中益气。

奚氏认为治泄原则,不离以上诸法,故肉眼观察儿童粪便色质,有助于临床诊断。

医案案一、顿咳(百日咳)
王某,4岁。

初诊11月3日。

体温37.4摄氏度,时邪外袭,寒包热外,热处寒中,舌质红而苔薄白,咳呛阵作,面赤舌伸腰曲,头颈脉管怒张,眼泡浮肿,稍住又作,入夜益剧,脉来滑数,仿麻杏石甘汤加减治之。

生麻黄3克(后入)生石膏21克(打)杏仁9克甘草2.4克炙苏子4.5克知母4.5克紫菀4.5克牛蒡子4.5克象贝9克橘白3克前胡4.5克 2剂
二诊11月5日。

散太阴之外寒,泄肺金之内火,两日来,咳嗽益剧,舌红更甚于前,盖肺经之寒邪已化,痰火因此勃发,今晨咳呛时,鼻衄鲜红,渴喜冷饮,肺热阴伤,迫血上逆,重表之剂,不宜再进,当予补阴降火,清肺化痰。

北沙参9克京川贝3克(研末另吞)炙马兜铃4.5克甜白杏9克冬瓜子9克金石斛9克麦冬9克知母4.5克蛤壳21克浮石15克
三诊 11月7日。

咳次已减,鼻衄未现,稠痰已能咯出,舌红转为淡润,肺金之火,不如前鸱,药既应验,原议增损。

北沙参9克川贝母3克(研末另吞)甜白杏9克炙马兜铃4.5克炙桑白皮4.5克炙白前4.5克甜瓜子4.5克炙款冬花4.5克橘白橘花(各)3克
四诊白天咳止,夜间尚有一、二阵。

原方去炙兜铃加生甘草2.1克蜜炙枇杷叶9克(包)连服五帖即愈案二、顿咳(百日咳)
朱某 3岁
初诊8月9日。

顿咳两旬不愈,反复阵作,呕吐干恶,眼泡微肿,舌下韧带糜碎,痰血混出,肺络已损,痰火内踞,渴喜冷饮,脉滑数,症属肺虚火盛,仿钱乙补肺阿胶散加减。

阿胶珠9克牛蒡子6克炙桑白皮4.5克黛蛤散21克甜白杏9克冬瓜子9克川贝母3克(研末另吞)炙马兜铃4.5克生甘草2.4克糯米一撮
二诊8月12日。

痰血虽减,咳呛如前,痰火凌金,依然鸱张,今当清热泻肺、以泻白散主之。

北沙参9克黄芩4.5克女贞子9克白茅花4.5克冬瓜子6克炙桑白皮6克地骨皮9克炙马兜铃4.5克生甘草2.4克川贝母4.5克知母4.5克粳米一撮
三诊8月15日。

呕吐已愈,痰血亦止,阵咳之势较前顿挫,胃热已降,肺火未彻,清热泻肺,仍属必要。

北沙参9克冬瓜子9克甜白杏9克海浮石15克生蛤壳30克炙马兜铃4.5克炙桑白皮4.5克地骨皮9克麦冬9克知母9克生甘草2.4克枇杷叶露60克(冲)案三、痄腮
李某,9岁。

初诊2月28日。

体温38.5摄氏度。

温毒炽盛,挟肝胆相火与胃
热上攻,循于少阳之络,以致两腮肿胀,波及颌下,酸痛隐隐,咀嚼不利,微寒身热,脉象滑数,治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板蓝根9克紫花地丁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知母4.5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制僵蚕9克薄荷3克 (后入) 竹茹4.5克大青叶9克夏枯草9克
二诊3月2日。

体温38摄氏度。

两日来腮肿渐退,尚有酸胀之感,身热不净,微咳有痰,温毒稍解,风热未彻,脉来滑数,再予化痰软坚,而清余热。

象贝9克制僵蚕9克连翘9克广郁金4.5克山栀9克薄荷3克(后入) 桔梗3克昆布9克竹茹4.5克海藻9克蝉衣3克案四、痄腮
王某,12岁。

初诊 12月8日。

体温38摄氏度。

痄腮发于偏左,肿硬作酸。

数日来,邪热下注,客于厥阴之络,以致睾丸胀痛,苔黄脉数,上下为病,图治较艰,姑予流通疏化,表里并施。

炒柴胡2.1克川楝子9克广木香3克炒枳壳4.5克昆布9克海藻9克川郁金4.5克广青皮(各)4.5克紫花地丁9克犀黄丸0.6克(另服)
二诊 12月12日。

腮肿平复,睾丸胀痛不减,厥阴之气结聚不散,治当理气泄肝,流通疏利。

炒小茴香2.4克金铃子9克广木香4.5克炒柴胡2.1克荔枝核15克金橘核12克丝瓜络9克炒枳壳4.5克青皮陈皮(各)4.5克茯苓9克延胡索4.5克案五、痢疾
闵某,2岁。

初诊 7月24日。

体温38摄氏度(肛)。

湿蒸热壅,气机失调,纳谷不化,熏腐脏腑,痢下五色,迄届两旬,形神羸悴,目露项软,舌红口渴,脉沉微数,正阴两伤,急为扶正养阴,而健脾土。

西洋参3克(另煎冲) 枫石斛3克炒白术4.5克白芍4.5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淮山药9克麦冬9克扁豆9克
二诊 7月26日。

体温37.5摄氏度(肛)。

清养胃阴,而扶正气,
兼调脾土,神情稍振,舌色较前渐淡,痢下五色如前,按腹柔软,肛门下坠,元气虚乏,攻下非时,经由塞因塞用之例,仿仲景赤石脂禹余粮汤加乌梅汤合法治之。

炙乌梅二枚(去核) 川黄连1.5克阿胶珠9克炙甘草1.5克茯苓9克黄芩4.5克黄柏4.5克赤石脂9克(包) 禹余粮9克三诊7月28日。

体温37.5摄氏度(肛)。

投以养阴敛涩法,三日来下痢渐减,五色稠腻之物已极少可见,惟气虚不能收摄,肛门依然下坠,脉已软弱,原法参以培土调气。

党参9克炙黄芪9克升麻3克炒白术4.5克炙乌梅二枚(去核) 茯苓9克禹余粮9克白芍4.5克小青皮3克赤石脂9克(包) 炙甘草1.5克
此方连服五剂,便已成条,肛门上收矣,继服健脾醒胃调理即愈。

案六、痢疾
孙某,3岁。

初诊8月14日。

体温38.6摄氏度(肛)。

肠胃热灼,津液不升,舌红咽涩,食不得下,恶心干吊,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身热神燥,面赤唇红,脉来细数,苔黄而干,已成噤口重候,急为清化湿热,降逆止恶。

盐水炒川黄连1.5克吴茱萸1.8克仙半夏1.5克陈皮6克广木香3克黄芩4.5克滑石12克(包) 炒扁豆9克秦皮9克黄柏4.5克玉枢丹0.6克(调服)
二诊8月16日。

体温38.2摄氏度(肛)。

脉象如前,诸症不减,恶心依然,粒谷不思,三焦格拒,上下之势浑如两截,痢下如前,苔干黄稍化,质红口渴,再当和中开噤,兼养胃阴,仿金鉴参连开噤散加减。

西洋参3克(另煎冲) 盐水炒川黄连1.5克石莲肉9克(杵) 黄芩4.5克白芍4.5克炒扁豆9克麦冬9克川石斛9克陈仓米一撮茯苓9克
三诊 8月17日。

体温38摄氏度(肛)。

汤药不纳,难于咽饮,噤口干吊,有增无减,恙势仍在险途,仿古法香脯散与石莲散两方并
施。

将精猪肉30克,薄批一片,炭火慢炙,味香即可,放儿鼻间,欲食则尚有胃气,可稍与食之(香脯散原方有“腻粉”一味,性猛有毒,胃气已败,食之不宜,故去之)。

继用石莲散煎汤缓缓予服,翌日已不复恶,香脯散如法连用三日,儿果欲食,稍与食之,续服石莲散(《证治准绳》方:石莲子、茯苓、公丁香)五剂即愈。

案七、痢疾
赵某,4岁。

初诊 8月20日。

体温37摄氏度(肛)。

痢下旬日,白多赤少,攻之不应,腹痛后重,脉濡细,舌黄腻,此乃脾脏有寒,肠有湿热,治当温运太阴之寒,分化阳明之热。

肉桂1.5克 (后入) 白芍4.5克温六散12克(包) 广木香4.5克炒枳壳4.5克川黄连1.5克焦山楂9克焦六曲9克黄柏4.5克黄芩6克
二诊8月22日。

体温37.5摄氏度(肛)。

后重已缓,腹痛亦减,痢下赤色已无,白沫尤多,并带粘腻,神倦嗜睡,脾阳暗伤,正气亦虚,治当温补脾脏而疏肠府。

炒党参9克肉桂1.5克(后入) 广木香4.5克白术9克槟榔9克炙甘草1.5克青皮陈皮(各)4.5克茯苓9克砂仁1.5克(后入) 炮姜炭2.1克炒枳壳4.5克
案八、疳积
陆某,3岁。

初诊3月1日。

腹大如箪,按之坚硬,形瘦骨立,易饥善食,大便干薄无常,胃刚脾柔,土不旋运,气血凝滞,已成疳积,所幸先天充沛,后天失调而已,治当先攻后补之法。

川厚朴3克莪术4.5克青皮4.5克乌药4.5克陈皮3克枳实4.5克槟榔9克焦六曲9克砂仁1.8克(后入) 谷芽9克
另用活蟾蜍一只,将春砂仁纳入蟾腹中,尽量塞至不能再塞为止,外用黄泥涂在活蟾身上,在炭火上炙至泥红为度,将泥去掉,研成细末。

服法:一日0.3克,第二日0.6克,三天0.9克,四天1.2克,五天
1.5克,至1.5克不能再加,以后每日1.5克,约连服三只可腹膨渐消。

二诊3月11日。

前进蟾蜍等疗疳泻积化滞,旬日来大腹胀满已消其半,按之松软,纳谷仍旺,胃气尚强,乘隙攻消,势不容缓。

莪术4.5克枳实4.5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制川厚朴3克青皮陈皮(各)4.5克乌药4.5克金铃子4.5克焦山楂9克五谷虫4.5克续服蟾蜍壹只(制法同上)
三诊3月21日。

两进攻消泻积,理气化滞,腹胀已消,大便稀溏,纳食不如前旺,儿体易实,中病即止,治当消补并施。

炒党参9克炒白术9克陈皮3克仙半夏4.5克焦山楂9克枳壳4.5克炙鸡内金4.5克淮山药9克茯苓9克炙甘草2.1克广木香3克砂仁1.5克(后如) 炒谷芽12克案九、疳积
曹某,2岁。

初诊9月3日。

哺乳不满两周,后天安得不亏,脾气虽虚,胃气尚实,嗜食疳味杂物,运化无权,以致泻痢无常,绵延日久,肉脱形枯,虚热不清,项软而发枯如穗,腹膨且硬,青筋暴露,古人云:“状人无积,虚则有之”,足证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耳。

诊得六脉细数无常,舌光无苔,脉症并参,已成疳积,姑予以补为本,消为佐。

太子参9克使君子9克淮山药9克白茯苓9克大腹皮9克银柴胡2.4克野白术4.5克炙鸡内金4.5克胡黄连4.5克炙甘草2.4克
二诊9月10日。

周来虚热已弭,大便已稠,昨今两日大便已成形,神情不若昔日之萎靡,腹膨稍松,肉脱形枯,当难一时恢复,书有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既应手,拟从原意,更加血肉有情之品,调和气血。

炒党参9克炙黄芪9克阿胶珠9克鹿角霜4.5克炒白术6克淮山药9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五谷虫4.5克炙鸡内金4.5克
每日嘱吃牛乳半磅、鸡鸭血佐餐。

此症调理数月,肌肉丰盛,恢复如常。

案十、马脾风
丁某,3岁。

初诊 11月28日。

寒邪客于肺俞,日久寒郁化热,闭塞肺经,肺失通降,上逆暴喘,声如拽锯,痰涎壅盛,咳如破竹汗润发巅,胸凸脘陷,鼻翼煽动,面色青滞,脉象滑数,已成马脾风险候也,急为开肺宣闭,平喘下痰。

生麻黄4.5克(先煎去沫) 生大黄4.5克生石膏30克杏仁9克甘草2.1克黑丑3克槟榔9克枳实4.5克炙苏子9克葶苈子4.5克二诊 11月29日。

投以麻黄开肺宣闭,大黄攻里荡涤,槟榔黑丑下气通利,解出胶状稠痰颇多,由此三焦通利,喘平咳扬,肺气得宣,喉头拽锯之声,已告平息,胸脘亦趋平复,可谓因病施药,以药合证,峻药不可猛浪,中病即止,不宣再施,今当清金化痰,不致变幻乃幸。

橘白橘络(各)3克川贝母4.5克炙桑白皮9克冬瓜子9克大白杏9克炙甘草2.4克炙紫菀6克炙款冬花4.5克茯苓9克炙白前4.5克炙马兜玲4.5克案十一、马脾风
肖某
初诊11月2日。

夜卧露被,寒邪深伏肺俞之穴,内合肺系,日久寒郁化热,壅阻肺气,更兼新感诱发,勃然暴喘,嘶咳,口张撷肚,摇身抬肩,胸高脘陷,面唇青紫,脉数而促,舌苔薄白,马脾风已成,危殆旦夕,急为开上通下,定喘涤痰。

生麻黄4.5克生石膏30克杏仁9克生甘草2.1克葶苈子4.5克白芥子3克莱菔子9克黑丑白丑(各)6克炙远志3克槟榔9克保赤散0.3克(分两次服) 痰竹油30克姜汁滴入少许日服两剂二诊11月3日。

暴病急治,日投两剂,上则涌吐痰涎,下则泄痰如胶,胸中氛瘟之气既撤,是以喘定促平,惟倦怠纳呆,喉间尚有痰鸣之微声,舌见白腻,肺经郁热虽解,湿痰尚未全化,今当调中利气,而化痰湿,仿二陈、导痰汤和法加减。

姜半夏4.5克陈皮4.5克枳壳4.5克陈胆星6克茯苓9克甘草1.5克生米仁12克炙苏子9克杏仁9克竹茹4.5克案十二、痿证
方某,男,3岁。

初诊:1965年10月22日。

体温38.8摄氏度(肛).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呕吐四次,食欲不振,食之恶心,精神倦怠,大便两日未解,小溲潴留,腿软不能站立,双侧下肢呈弛缓瘫痪,难于行动,仅左下肢趾端稍能动弹,全身软弱无力,苔薄黄舌质红,脉濡细。

此系湿热蕴蒸脾胃,浸淫筋脉,故下肢痿不用,二便闭塞不通。

然起病之本,在于阳明,书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治宜清解湿热,养血通络。

制茅术3克,石膏30克,知母4.5克,黄柏6克,天花粉9克,丹皮4.5克,当归9克,桑寄生9克,秦艽6克,川牛膝9克。

3剂
二诊:10月25日。

体温37.2摄氏度(肛)。

投药后身热退,二便通,呕吐亦止,食欲渐增,病势转轻,惟下肢瘫痪如前。

苔黄已化,舌质仍红,脉濡细。

湿热之邪,随气下行,经络失于濡养,仍宗原法加行气通络之品。

原方去丹皮,加络石藤、海风藤各9克,橘白橘络各3克。

3剂。

三诊:10月28日。

迭进清解湿热,行气通络之剂,右脚已能动弹,但尚难站立,精神已振,胃纳大增,苔黄尽化,舌红已转淡。

湿热虽化,经络受损未复,营卫失于调和,拟再疏通经络,兼调气血,仿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4.5克,桑寄生9克,秦艽6克,当归6克,赤芍6克,炙甘草1.5克,细生地15克,炒杜仲6克,川牛膝9克,白茯苓9克,络石藤9克,海风藤9克。

5剂。

四诊:11月3日。

服药后疗效显著,扶持已能站立,但无力起步。

盖肝主筋,肾主骨,湿热虽化,但肝肾两伤。

再宜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炙虎骨9克,当归尾9克,赤芍白芍各4.5克,川牛膝淮牛膝各9克,宣木瓜9克,细生地9克,炒地龙3克,桑寄生9克,络石藤9克,海风藤9克。

7剂。

过五日家长欣喜来告,患儿行动已恢复如常。

再嘱其服健步虎潜丸一月,每日二次,每次3克,用开水化服,以巩固疗效。

案十三、虫积
林某,女,四岁。

初诊:1974年11月7日。

腹痛绕脐,阵发无定,痛后如常。

鼻孔痒感,颧部白痕如圈。

睡时流涎。

面色萎黄,善纳易饥,内热口渴,
此属虫积也,治予杀虫化积。

芜荑4.5克,使君子肉9克,苦楝根皮9克,贯众9克,鹤虱9克,黑丑4.5克,雷丸9克,槟榔9克,枳实4.5克,胡黄连4.5克。

二诊:11月10日。

服药后第三天,排出蛔虫八条,腹痛止,流涎亦减。

惟纳呆不贪,大便稀薄。

此为虫积虽除,脾胃受损,治宜和中健运,调补脾胃:广木香3克,枳壳4.5克,焦山楂9克,炙鸡内金4.5克,五谷虫4.5克,淮山药9克,炒白术6克,砂仁3克(后下),炒谷芽12克,茯苓9克。

5剂。

案十四、慢脾风
盛某,男,20月。

初诊:1964年9月17日。

久泻不止,四肢厥冷,面青且滞,目露项软,囟门下陷,干恶,手足微搐,舌淡,指纹淡红。

一派纯阴无阳之象,已成慢脾重候,惟有温阳一法,尚可挽救于万一。

治予培元益气,温阳补脾:人参3克(另煎冲),制附子4.5克,肉桂心1.2克,炒白术4.5克,干姜1.2克,陈皮3克,姜半夏4.5克,茯苓9克,炒白芍4.5克。

2剂。

二诊:9月19日。

前投培元益气、温中补脾之剂,四肢渐和,干恶已止,手足微搐已停,泄泻次数亦减。

惟项软目露、囟陷如前,舌质淡白。

虚象依然,危症未脱,再当回阳救逆。

原方加春砂仁1.5克(后入)。

2剂。

三诊:9月21日。

今日哭声已扬,大便转稠,手足已温,脾气渐充,此阳气回复之征。

药既应手,再拟原意出入:炒党参9克,炙黄芪6克,制附子4.5克,炒白术6克,砂仁1.5克(后入),淮山药9克,茯苓9克,炙甘草1.5克。

3剂。

此方连进三剂,症情渐次递减,继则用太子参、炒扁豆、米仁、山药、茯苓等药调理脾胃而愈。

验方一、定惊汤组成:黄连3克,石决明21克,钩藤9克,竹叶3克,朱灯芯3克,朱茯苓9克,首乌藤15克,炙甘草3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地9克,枣仁9克。

攻效:清心平肝,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夜啼症。

二、化裁万应丸组成:芜荑4.5克,使君子肉9克,苦楝根皮9克,贯众9克,鹤虱9克,黑丑4.5克,雷丸
9克,槟榔9克,枳实4.5克,胡黄连4.5克。

攻效:杀虫化积。

主治:小儿体实虫积(蛔虫)。

待虫下后,用健脾方:木香3克,枳壳4.5克,炙鸡内金4.5克,山药9克,炒白术9克,砂仁3克,茯苓9克,香谷芽12克,九香虫6克,焦山楂9克,和中健脾,调理肠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