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乐和先生
郭震海
①有一朋友,生性乐观,年过知非,依然像个孩童。
说他像“孩童”,不单指生性,貌相也甚轻,头发乌黑,面容白净,充满活力。
如他漫步街市,不谈年龄,独凭长相,别人肯定会怀疑他是当“爷爷”的人。
乐和姓张,如这般年龄,称个“老张”也妥帖,但我们都习惯喊他“乐和”,因为他天生爱乐,有事无事乐呵呵,就如上天对他格外眷顾,人间愁事儿全抛于别人,与他无关。
②26 岁,他军营退伍回家,当时的退伍军人,不管岗位好坏,地方政府都会给予安置。
和他一样退伍的军人,都忙着托关系,想往好单位挤,他不忙不急,整天乐呵呵地等,最后被安置到市供水公司上班。
说上班其实无事,在办公室负责接电话,打水扫地,他同样很开心。
他爱看小人书,看着看着就旁若无人地笑得人仰马翻。
③他天生不惧,比如别的职工见了领导,能避就避,实在避不得,打个招呼也会结巴。
他不,比如早晨上班,他两手提着四个暖壶,看见领导,老远就喊:“首长,早上好啊!”或许他在部队喊习惯了不觉得,别人听了都说像调侃,他不管,喊得很自然。
奇怪的是领导听了不恼,还会回一句:“早上好!”一次,单位组织集体乘车旅游。
领导在车上,大家显得异常安静,气氛凝重得像结冰。
按名排座,坐在车最后排的乐和受不了沉闷。
他直接跑到车前,拿起车载麦克风,“呼呼呼”吹气试音,一车人用惊恐的眼神看着他。
或许车上的其他人会想:“()。
”乐和很自然,手握麦克风,面向大家说:“首长好,各位兄弟姐妹好,本人五音不全,但为了减少大家的旅途劳顿,愿意献歌几曲,来呀,掌声在哪里?欢呼声在哪里?”有员工小声说:“这小子,领导在车上,竟敢如此放肆。
”没想到,领导带头鼓掌。
乐和唱了几首歌不过瘾,就开始讲笑话,一路逗得全车人笑得肚子疼,领导更是合不拢嘴。
行程进行到后来,领导有事了就喊:“小张,过来,给我拿住衣服。
”“小张,快去给我买瓶水。
”
④有人问乐和:“你真不惧领导?”他说:“惧啥?领导是人又不是鬼。
”在单位,精明的人想着法儿接近领导,目的是想求上进。
乐和不,闲了就看小人书,独自乐。
有人跟他开玩笑:“你就不想当个官?”他说:“咱天生就不是当官的料,不如开心好。
”
⑤谁知,最不愿当官的乐和,竟然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宣布那天,大家吃惊,乐和自己也吃惊。
有人嘟哝:“凭啥,别人干了十年都没戏,他一个小毛孩子,来了不到半年就提拔。
”
⑥后来,乐和步步青云,从副主任到科长,再到公司副经理。
友人问他:“你小子一路高升到底托了啥关系,送了多少礼?”乐和愣了,反问:“送啥礼啊?”他确实没关系,也没送过礼。
大家后来又说,这家伙命好,上天眷顾,凡人能奈何?
⑦有的人一旦为官就会感染“官气”,打官腔,走官步。
乐和不,职位越来越高,本性反倒越来越率真。
比如他到下面调研,看到工人施工,就挽起袖子干一阵子,浑身泥浆,照样开会。
比如他开会从来不用稿子,大白话,干甚,为甚,如何整,交代清楚就散会。
没事了就哼小曲儿,见到小孩子,就眉开眼笑蹲下身亲亲人家的小脸。
⑧乐和不老,越活越年轻。
我们表面跟他开玩笑,暗地里都很羡慕他。
一帮子友人聚一起,常用十个字去描述他:真实、简单、随性、快乐、洒脱。
⑨或许有人说,这十个字,说简单也不简单,如果一个人一辈子真能做到这十个字,可谓活在人间成了仙。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乐和先生”的理解。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他爱看小人书,看着看着就旁若无人地笑得人仰马翻。
②他直接跑到车前,拿起车载麦克风,“呼呼呼”吹气试音,一车人用惊恐的眼神看着他。
(3)小说第③段中提到“或许车上的其他人会想:‘()’”请你揣摩其他人此时可能会有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表述出来。
说说你为这样写的理由。
(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乐和”是“高兴、快乐”之意。
表层含义是指小说的主角天生爱乐,有事无事乐呵呵,大家称他“乐和先生”;深层含义是指像“乐和先生”一样,追求那种超然物外,真实、简单、随性、快乐、洒脱的生活状态。
从作用方面来看,交代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揭示了小说要表现的主旨,激发读者兴趣。
(2)①“人仰马翻”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形容被打得惨败。
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在这里是贬义褒用,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乐和先生”乐天知足,快乐洒脱的情态。
②“惊恐”是个描写神态的形容词,原意是指惊慌、恐惧,这里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其他同车的人对“乐和先生”不同寻常举动的惊讶,认为不可理喻。
(3)示例:“我看这傻蛋肯定疯了,他怎么能不请示领导就径直上去讲话呢?唉,可别连累我们大家给领导批评呀!”。
理由: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领导总是焦点人物,日常工作中没有请示领导就贸然行事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搞不好领导是要生气发怒的,“乐和先生”却我行我素,未经批示就擅自决定,可能会连累其他人的,所以同行的其他人就会有些害怕了。
(4)示例:我认为“乐和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美好的、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要想快乐,就应该以一种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的心境,从容自若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当下社会,环顾我们身边所有,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在,更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平淡沉稳心态,远离浮躁,放弃痛苦,探寻快乐,挖掘快乐,收藏快乐。
懂得快乐并善于洒脱,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一人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乐和先生”是本文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主人公。
对标题的理解,即对文章主人公的理解,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乐和”是“高兴、快乐”之意。
表面看,小说的主人公整天乐呵呵,因此被称为“乐和先生”;深层含义是指像“乐和先生”一样,追求那种超然物外,真实、简单、随性、快乐、洒脱的生活状态。
本文题目的作用,是交代小说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揭示了小说要表现的主旨。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第①句,“人仰马翻”是同义词,一般用在战场等有冲突的场面描写,在这句话中,是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乐和先生”快乐洒脱的状态。
第②句中的“惊恐”是神态描写,别人之所以“惊恐”,是因为“乐和先生”的举动实在出乎人们意料,让人惊讶,同时也感到不安。
(3)本题考查心理描写的运用。
同车人都用惊恐的眼神看着他,他们内心想的肯定也与
“惊恐”有关:这家伙怎么敢去动麦克风?那可是领导专用的啊!他是不是疯了?这是因为人们平时工作中养成的习惯,谁也不敢出风头,处处小心,惟恐惹得领导不高兴。
这个题目主观性非常强,回答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
“乐和先生”真实、简单、随性、快乐、洒脱的个性,是现实社会中非常缺少的。
读完文章后,读者大都羡慕“乐和先生”的心态和行为。
答题时要从“乐和先生”的生活态度谈起,说说在当下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故答案为:⑴“乐和”是“高兴、快乐”之意。
表层含义是指小说的主角天生爱乐,有事无事乐呵呵,大家称他“乐和先生”;深层含义是指像“乐和先生”一样,追求那种超然物外,真实、简单、随性、快乐、洒脱的生活状态。
从作用方面来看,交代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揭示了小说要表现的主旨,激发读者兴趣;
⑵①“人仰马翻”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形容被打得惨败。
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在这里是贬义褒用,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乐和先生”乐天知足,快乐洒脱的情态。
②“惊恐”是个描写神态的形容词,原意是指惊慌、恐惧,这里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其他同车的人对“乐和先生”不同寻常举动的惊讶,认为不可理喻;
⑶示例:“我看这傻蛋肯定疯了,他怎么能不请示领导就径直上去讲话呢?唉,可别连累我们大家给领导批评呀!”。
理由: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领导总是焦点人物,日常工作中没有请示领导就贸然行事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搞不好领导是要生气发怒的,“乐和先生”却我行我素,未经批示就擅自决定,可能会连累其他人的,所以同行的其他人就会有些害怕了;
⑷示例:我认为“乐和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美好的、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要想快乐,就应该以一种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的心境,从容自若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当下社会,环顾我们身边所有,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在,更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平淡沉稳心态,远离浮躁,放弃痛苦,探寻快乐,挖掘快乐,收藏快乐。
懂得快乐并善于洒脱,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一人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⑶揣摩人物的心理,要结合文章内容,特别是上下文内容来进行。
人们的心理活动,虽然看不见,听不着,但在特定环境和场景下,是有一致性的。
设想自己在同样场景下会如何想,是这类题的解答角度之一;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老愚
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
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
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
与土的间隔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体与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根脚撒上老鼠药。
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来的麦子、玉米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一斗提下来。
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储存起来。
大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见不着的“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每天在圈里哼哼着要吃的。
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再给一把米吃,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下,有的钻进风箱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
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就会有霉运,弄得谁也不敢往树荫里去。
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
一家人面带喜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
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衔着从地里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神灵。
母亲在上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
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我害怕。
好多次,感觉他们有了生气,睁开眼,从墙上走出来,蹑手蹑脚朝我扑过来,甚至把手放到我脖子上。
最欣喜的是薄暮时分。
一家人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前,中间位置往往摆放一碟凉菜——凉拌胡萝卜或白萝卜丝,无非是浇一勺醋,放半勺辣椒。
父亲坐北朝南之尊位,旁边会给母亲留出位置,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其余三边。
母亲把稀饭和馍挨个分发到大家手里,等父亲夹起一筷头菜后,我们才敢伸出筷子。
很快,就响起“吸溜吸溜”的吞咽声,因为食物单调,吞咽声也像民乐一般简单。
粥稀馍碎,牙齿使不上劲,有时不免咬到舌头。
那时候无人说话,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
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这无声的响动里。
碗被舔得干干净净,如果谁有未吃饱的表示,母亲就从自己碗里倒一些,或者把手里的馍掰一块递过去。
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在等孩子们的呼唤。
饭后喂猪,我和大弟弟将猪食抬到猪圈里,还未倒进食槽,猪们就呼呼扑过来。
中午放学回家,我会习惯性地把手伸进鸡窝,一般会摸到一枚蛋,运气好时会有两三枚。
鸡蛋在手里热乎乎的,让我感到母鸡的辛劳。
这些鸡蛋大都卖给了城里人,母亲只把那些品相欠佳的留下来,在谁过生日时煮熟卧到碗底。
夜里,村子安静了。
劳累一天的人和牲口都疲乏了。
我们几个就着煤油灯,读读课文、写写作业,就熄灯睡了。
父母在上房里说些闲话,我们也听不出那些暗语似的句子,我们只管读书,一切都有他们安排。
胡思乱想着,迷迷糊糊沉入梦乡。
起夜时,月色正好,父母的呼噜声有节奏地呼应着,好像眉户小戏里的男女对唱,让人踏实。
远处,从陇海线那边传来火车轮子与钢轨的摩擦声,“哐当哐当——哐当哐当”,那是天籁般的声音。
长大了,我就被它带到远方,开始自己的生活。
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期待被风吹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
独自溜出绛帐高中的校门,沿高干渠往东疾走。
河水激越,发出“咕咚咕咚”的欢叫声,我心里盛满了思念,一口气爬上了双庙坡。
月色里的村子,非常安详。
家人在做什么?
推开虚掩的大门,窝里的鸡扑腾一声便又安静了。
一家人的身影映在窗棂纸上。
母亲说:“有人进来了?”
父亲说:“你听错了吧?这会儿有谁呢?”
“我回来了,妈!”
妹妹和大弟弟出来迎我。
掀开帘子,土炕中央的大红被子上,放了果盘,里面盛了瓜子、花生和苹果。
父亲让我上炕,削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我。
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果,父亲削好后从中间切开,将半只递给母亲。
我留恋这温馨的气氛,但隐约感到,自己就像长成了翅膀的大雁,很快就得飞走了。
心里有沉重的感伤:学校里每个人只是学习机器,既无深厚的友谊,也乏异性抚慰,我们的心灵非常干涸。
集中营式的求学生涯,几乎令人发疯,内心早就渴望逃出这囚笼般的生活。
生活注定在远方,能飞多远,就看你的造化了。
回家,只是为了获得一丝慰藉,重回父母遮掩的屋檐下,体会被呵护的感觉。
飞翔的那一刻越来越近了。
三十多年前飞走,我尽管可以一次次回家,但在梦里才能回到那个贫瘠温暖的院子。
我多想待在父母的屋檐下,他们不老不病,我们也不长大,就那样一直生活下去。
老屋如今被一条路踩碎了,三层楼的新屋阔大气派,却颇显萧索。
妹妹和大弟小弟相继离开,在他乡成家。
二弟在西安做工,大侄子在杨陵高中校外租房,全力准备高考。
家里剩下二弟媳妇和读初三的小侄子。
母亲病了,陪床的父亲只好睡在医院里。
到晚上,父亲手植的三棵杏树和柿子树发出时而和悦时而惊悚的声响。
院外属于生产队的老白杨树,每年都会把它那永远也散不尽的白絮落到院子里,胆大的会透过塑料窗帘钻进父母的屋子。
陪伴两位老人的,除了《新闻联播》,还有秦腔折子戏和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
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日子老了,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一次次见面不过是人世的告别罢了。
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却不知不觉站在我们之间。
(1)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
请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文中两次提到的“幸福感”分别指什么?
(3)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请简析它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分别”一词的含义。
(5)有人说,“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
点,请结合原文内容分点陈述理由。
【答案】(1)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2)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感”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后父亲的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的心态,及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4)①“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②“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阳相隔。
(5)[示例一]认同。
小时候,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排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得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凄楚的,因为父母老了,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
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随父母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示例二]不认同。
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情,如“父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康、安度晚年。
在围拢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
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
【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找出“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
”“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作答即可。
(2)第一次“幸福感”在文章第二段,“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
……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幸福”就是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二次的“幸福感”在第十一段“那时候无人说话,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
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这无声的响动里。
”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还有碎馍,这样的好味道使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
(3)“父亲让我上炕,削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我。
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果,父亲削好后从中间切开,将半只递给母亲。
”是动作描写。
写作对象是父亲,看到我回家,全家人都很高兴,吃苹果的情形表现出一家人的谦让、互爱、温馨。
也突出了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疼爱。
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意义。
(4)本文末尾句: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却不知不觉站在我们之间。
“我”长大了,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
妹妹和大弟小弟也相继离开,在他乡成家,这里“分别”是指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当我们慢慢长大、成年,父母越来越老,终会离世。
(5)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中作者小时候,围拢在父母身边,感觉安心、踏实;成年后,“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从这个方面理解时赞同这句话的。
也可以不赞同。
结合“父母照顾年幼的子女,他们年老后,子女会牵挂
父母、孝敬父母。
家人之间的呵护与关爱是永恒的”谈论。
故答案为:⑴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⑵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感”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⑶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后父亲的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的心态,及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4) ①“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②“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阳相隔。
(5) [示例一]认同。
小时候,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排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得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凄楚的,因为父母老了,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
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随父母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示例二]不认同。
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情,如“父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康、安度晚年。
在围拢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
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
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
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4)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
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
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5)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3.阅读《瓷的华章》,完成各题。
瓷的华章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
在你的脚下,人们利用你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了奇妙的钧瓷。
②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
在车上打了个盹儿,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
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
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
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③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一再凝视。
宋朝,离去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