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教材内容
体积 质量 流动
降低难度,不是指质
单元梳理 可直接感 知
可实验观察
重要资源
生存离不开空气 生活离不开空气
透明 无色
无味 体积 质量 流动
能占据空间 能被压缩
有质量,但很轻 受热膨胀,上升 会流动,形成风
课程标准中具体学段学习目标
3.1空气具有质量并 占有一定的空间, 形状随容器而变, 没有固定的体积。
塑料袋持续加热数十秒上升, 等空气温度减低,渐渐落下
教师用书要求对空气这个物 理性质只是感性、直观的认 知,知道热空气上升。空气 变冷就会下降,不需要对相 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的学 习。
本课还渗透了课标中关于 “运动”、“热”的内 容:“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 快慢和方向描述”,以及 “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 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 相关内容予以关注。
重量与质量
1、重量是指物体受重力的大小;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量 2、用“质量”来描述空气与课程 标准相对应
问题: 气球充气后,体积增大导致浮力增大,产生误差 选择: 有气不瘪的皮球。
加长指针
改良: 刀口天平 问题: 不敏感
改良: 一米长的刀口天平
轴承天平,成功完成 实验
改进: 用将皮筋放大细 微变化; 问题:橡皮筋形 变严重,持续时 间不长。 考虑用粗橡皮筋、 弹簧改进实验
培养基本态度
科学态度目标
单元 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 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
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
•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 成风的一些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
单元 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
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说说这些活动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
吹气球、互相掂球
吹口哨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22页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26页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2页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6页
每个学生亲手体验, 本单元时间允许多次实验
1.横线来代表水面 2.难点和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将 这一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这事实联 系建立一个逻辑关系。充分的论证 交流,进而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问 题上达成共识。
谢谢大家!
1.明确操作“公平性” 2.旋口的注射器可以简单完成实验。
让学生用一条线记录刻度 容易。
根据物质微粒概念建构的需 要,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表征方法 后介绍这种方法,让孩子尝试用 这种方法去解释。如果老师在实 验前没有特别说明用圆代表空气 颗粒和水颗粒。学生可能用很多 不同的方法表达。如:涂颜色、 画阴影。这样的方法不利于最后 根据现象给出科学解释。
问题: 30筒空气承担不了 一个乒乓球、回形 针、一张A4纸; 改进:用极轻的材 料(小片吹塑纸、 棉花球、各种豆子)
尝试:长蜡烛、短蜡烛 尝试:袋子遮盖的程度 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
尝试:换大袋子、支架 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
低压平口袋 高压内膜袋
防风杯
改进: 1.蜡烛固定不易倒 2. 纸筒被烧(pvc水 管)
3.2空气是由氮气、 3.3空气的流 氧气、二氧化碳等 动是风形成 组成的混合物质。 的原因。
• 1~2年级:观察并描述 空气的颜色、状态、气
• 3~4 年级:知道空
味等特征。
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
• 3~4 年级:知道空气具 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
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 义。
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 形成的原因。
物质微粒概念建构对于学生来 说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其实 基于学生的个体认识,用图形的表 征方法对现象做出个性的解释。可 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微粒的间隙, 2.微粒的数量, 3.微粒的分布。
老师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 样的画?”
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空气的压缩现象,难度较大
拓展:空气压缩枪,效果很好
实验前老师不仅要跟学生讲清楚实 验的步骤和方法,更重要是帮助孩 子明确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制作 详细的观察记录,方便后面研究。
本节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的现象 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的风形 成原因。
本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模拟实 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 流动形成风”这一现象。并列举相 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了,不需要 给出深入的解释。
改良: 在球压力大的时候,漏气严重,热熔胶封边。 问题: 压力大的时候,连同热熔胶脱落。 解决: 购买质量好的打气筒。
课本要求是打十筒空气,但是 现实操作中会发现打气筒的大小差 别很大,可以教师决定而两次打气 的筒数,但两次打的筒数应该相同。
学生中实验中就可以发现两次 注入的空气量差不多,增加豆子的 数量也大致一致,反复实验可以让 学生关注到一个重要的事实,皮球 充气后放在天平上会下沉,说明皮 球中的空气质量增加了,空气是有 质量的。
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形成基本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单元 目标
重要资源 爱护空气
意识到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利用空气的性质改善生活,科学技 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泡图在这里的作用包括? 在教师用书里面我们找到。本课为 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工具,这是一 种典型的图形化思维工具,可以帮 助学生提取和结构化呈现他们对空 气特征和作用的原有认知。 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归纳描述空气 的特征和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概括能力, 有助于学生发言时更流畅地表达观 点,也更能吸引其他学习伙伴的倾 听。
改进: 实验顺序颠倒。点燃蜡烛, 盖上“窗户” ,烟横向飘 过。吹熄蜡烛,空气变冷, 烟向上飘。
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 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 连贯的思考本单元的学习 内容,并用不同的方法表 达出来。
课文图中介绍了大气 层。空中、地下、水里都 有空气的痕迹,隐含着土 壤里有空气,水里也溶解 了空气的概念。
好处: “开门”可以多次使用。效果明显。
改进1: 两个孔的距离更长, 希望从蚊香向上,蜡 烛点燃后,烟横向飘 过。
问题: 烟比较难看清
改进2: 黑色背景下, 易看出烟
问题:只有一 面可以观察到 现象,学生堆 积。
互动问题: 先“贴膜” , 还是先点蜡烛?
顺序不能颠倒
问题: 按课本操作,盖上“窗户” 观察未点燃蜡烛前,从蚊 香向上飘,又要揭开“窗 户”点燃蜡烛后,烟横向 飘过。
体积 质量 流动
降低难度,不是指质
单元梳理 可直接感 知
可实验观察
重要资源
生存离不开空气 生活离不开空气
透明 无色
无味 体积 质量 流动
能占据空间 能被压缩
有质量,但很轻 受热膨胀,上升 会流动,形成风
课程标准中具体学段学习目标
3.1空气具有质量并 占有一定的空间, 形状随容器而变, 没有固定的体积。
塑料袋持续加热数十秒上升, 等空气温度减低,渐渐落下
教师用书要求对空气这个物 理性质只是感性、直观的认 知,知道热空气上升。空气 变冷就会下降,不需要对相 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的学 习。
本课还渗透了课标中关于 “运动”、“热”的内 容:“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 快慢和方向描述”,以及 “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 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 相关内容予以关注。
重量与质量
1、重量是指物体受重力的大小;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量 2、用“质量”来描述空气与课程 标准相对应
问题: 气球充气后,体积增大导致浮力增大,产生误差 选择: 有气不瘪的皮球。
加长指针
改良: 刀口天平 问题: 不敏感
改良: 一米长的刀口天平
轴承天平,成功完成 实验
改进: 用将皮筋放大细 微变化; 问题:橡皮筋形 变严重,持续时 间不长。 考虑用粗橡皮筋、 弹簧改进实验
培养基本态度
科学态度目标
单元 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 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
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
•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 成风的一些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
单元 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
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说说这些活动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
吹气球、互相掂球
吹口哨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22页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26页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2页 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6页
每个学生亲手体验, 本单元时间允许多次实验
1.横线来代表水面 2.难点和关键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将 这一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这事实联 系建立一个逻辑关系。充分的论证 交流,进而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问 题上达成共识。
谢谢大家!
1.明确操作“公平性” 2.旋口的注射器可以简单完成实验。
让学生用一条线记录刻度 容易。
根据物质微粒概念建构的需 要,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表征方法 后介绍这种方法,让孩子尝试用 这种方法去解释。如果老师在实 验前没有特别说明用圆代表空气 颗粒和水颗粒。学生可能用很多 不同的方法表达。如:涂颜色、 画阴影。这样的方法不利于最后 根据现象给出科学解释。
问题: 30筒空气承担不了 一个乒乓球、回形 针、一张A4纸; 改进:用极轻的材 料(小片吹塑纸、 棉花球、各种豆子)
尝试:长蜡烛、短蜡烛 尝试:袋子遮盖的程度 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
尝试:换大袋子、支架 问题:膨胀,袋子不上升
低压平口袋 高压内膜袋
防风杯
改进: 1.蜡烛固定不易倒 2. 纸筒被烧(pvc水 管)
3.2空气是由氮气、 3.3空气的流 氧气、二氧化碳等 动是风形成 组成的混合物质。 的原因。
• 1~2年级:观察并描述 空气的颜色、状态、气
• 3~4 年级:知道空
味等特征。
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
• 3~4 年级:知道空气具 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
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 义。
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 形成的原因。
物质微粒概念建构对于学生来 说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其实 基于学生的个体认识,用图形的表 征方法对现象做出个性的解释。可 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微粒的间隙, 2.微粒的数量, 3.微粒的分布。
老师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 样的画?”
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空气的压缩现象,难度较大
拓展:空气压缩枪,效果很好
实验前老师不仅要跟学生讲清楚实 验的步骤和方法,更重要是帮助孩 子明确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制作 详细的观察记录,方便后面研究。
本节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的现象 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的风形 成原因。
本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模拟实 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 流动形成风”这一现象。并列举相 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了,不需要 给出深入的解释。
改良: 在球压力大的时候,漏气严重,热熔胶封边。 问题: 压力大的时候,连同热熔胶脱落。 解决: 购买质量好的打气筒。
课本要求是打十筒空气,但是 现实操作中会发现打气筒的大小差 别很大,可以教师决定而两次打气 的筒数,但两次打的筒数应该相同。
学生中实验中就可以发现两次 注入的空气量差不多,增加豆子的 数量也大致一致,反复实验可以让 学生关注到一个重要的事实,皮球 充气后放在天平上会下沉,说明皮 球中的空气质量增加了,空气是有 质量的。
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形成基本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单元 目标
重要资源 爱护空气
意识到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愿意采 取行动保护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利用空气的性质改善生活,科学技 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泡图在这里的作用包括? 在教师用书里面我们找到。本课为 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工具,这是一 种典型的图形化思维工具,可以帮 助学生提取和结构化呈现他们对空 气特征和作用的原有认知。 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归纳描述空气 的特征和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概括能力, 有助于学生发言时更流畅地表达观 点,也更能吸引其他学习伙伴的倾 听。
改进: 实验顺序颠倒。点燃蜡烛, 盖上“窗户” ,烟横向飘 过。吹熄蜡烛,空气变冷, 烟向上飘。
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 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 连贯的思考本单元的学习 内容,并用不同的方法表 达出来。
课文图中介绍了大气 层。空中、地下、水里都 有空气的痕迹,隐含着土 壤里有空气,水里也溶解 了空气的概念。
好处: “开门”可以多次使用。效果明显。
改进1: 两个孔的距离更长, 希望从蚊香向上,蜡 烛点燃后,烟横向飘 过。
问题: 烟比较难看清
改进2: 黑色背景下, 易看出烟
问题:只有一 面可以观察到 现象,学生堆 积。
互动问题: 先“贴膜” , 还是先点蜡烛?
顺序不能颠倒
问题: 按课本操作,盖上“窗户” 观察未点燃蜡烛前,从蚊 香向上飘,又要揭开“窗 户”点燃蜡烛后,烟横向 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