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感情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4、在泛舟词海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提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的,尤其是古代文人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色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与月亮解下不解之缘的苏轼,在他的词作《水调歌头》中去聆听沐浴着娟娟月华的词人向我们娓娓倾诉!
二、走进作者: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此词之时,他41岁,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相左而屡遭贬谪,宦途失意,心情
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为了能与胞弟相聚,他主动外放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但这愿望依然无法实现,到了宋神宗熙宁九年,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在这皓月当空,银辉遍地的中秋夜晚,他喝得酩酊大醉,醉意朦胧中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三、视频朗读:
自古以来,写中秋节的词浩如烟海,但我国的词评家胡仔却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是说,它就像一朵奇葩,当它绽放时,其它的花都黯然失色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高在哪里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先来欣赏这首词的视频朗读。

——播放视频朗读
四、美读词文:
要求:
1、字正腔圆地读(字音如:胜绮)
2、有板有眼地读(停顿、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情感、韵味)
——个别朗读、老师领读、齐读
五、整体感知:
1、了解词意
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
3、词的上阙和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
——示例:
1、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我本想驾着长风回
到天
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

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

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2、词前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缘由。

3、词的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二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合作探究:
皎皎清辉,悠悠我心,面对皓月当空,词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下面就让我们
追随者作者的词句,一起去探讨词人的心理变化轨迹,深入探讨这几个问题:
1、词人喝醉后,面对皓月当空,有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联系写作背景)
2、“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3、当作者把一腔幽愤和伤感付诸于对月亮的质问时,他是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呢?
——示例:
1、词人想回到天上去,因为现实中,仕途失意,亲人离散,让作者感到苦闷,他要
逃离,
要挣脱。

2、“高处不胜寒”涵义丰富,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

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纠结心情,所以他选择在人间随遇而安。

3、作者把一腔幽愤和伤感付诸于对月亮的质问,却没有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而是感
悟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并对天下所有和自己一样与亲人分别的离人们发出最由衷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一颗旷达的心。

七、品析语言:
苏轼在仕途上几经浮沉,多次被贬,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地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足以令人敬佩,在这几经漂泊的一生中,他却在中国文学史上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的诗、词、散文皆有建树,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苏轼的词风汪洋恣肆,明白晓畅,清俊豪放,首开豪放一派,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在这首词中,看看你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词语、修辞、写法、表达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示例:
1、我喜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因为这一句起笔豪迈,气势洒脱,让人为之倾
倒。

2、我喜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因为这一句反映了词人对天
上生
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
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
情,
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4、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一句表现了苏轼思念弟弟的辗转反侧,
可见骨肉之情情深意笃。

5、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人月无常,

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
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6、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为这一句体现了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

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的心情,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
怀。

八、对话词人“
言为心声,透过苏轼的词,我们看到了他豁达、卓然不群的品格,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1、同学们发言
2、老师感言:娟娟月华,默默流淌,跨越千年,我似乎依然能感受到你了然的目光,面
对皓
月当空,你对月怀人,面对离情别怨,你以理遣情,面对宦海浮沉,你胸襟豁达,你的一生虽屡遭贬谪,但你仍然乐观向上。

真挚的手足情感人至深,高洁豪迈的情怀撼人心魄,永恒的明月!永恒的苏东坡!
九、月蕴拓展:
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清清月辉亦承载着他对亲人的思念,那么,你还能联想到那些咏月抒怀的古诗词,看看文人笔下的月都承载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举例咏月诗词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亲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挂念朋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淡泊、闲适
十、泛舟词海
一轮素月,折射出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而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师,我似乎也感受到了苏轼那份洒脱淡泊的心境,所以,我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粗浅地写了一则中调,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同学们课下也学着填词、写词。

老师下水作文:
水调歌头
——致教师
孜孜诲学子,默默育茫懂。

情系三尺讲台,妙笔蕴丹青。

胸洒一腔热血,迎来柳暗花红,心田绿意绒。

汗浸禾苗壮,血沥朵嫣红。

春蚕心,红烛泪,鬓霜增。

春风化雨,播撒一片舐犊情。

胸怀皓皓如月,情思渺渺似星,淡泊笑人生。

桃李满天下,足以慰平生。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搜集苏轼写月的古诗词,感受皎皎月辉中他洒脱、超然的个性
十二:欣赏歌曲:
同学们,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下面,让我们在王菲的空灵的歌声中再次感受这首词的美妙意境。

本节课在歌声中结束。

附板书:

理向往旷达祝福

迹苦闷随遇而安
主旨:豁达思亲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诗词的知识基础:首先,他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其次,对本词的作者苏轼,他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上学期时他们已经接触过苏轼的作品,对其人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人生失意和思念亲人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感知能力较弱。

所以我要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常规的古诗词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形象,并采用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要引领学生体会这首词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让诗词的美流入他们的心灵,积淀成美好的文学素养。

效果分析
整节课上下来效果还不错,尤其是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时,从古人咏月抒怀诗中引入苏轼与月亮的不解之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二、美读词文时,要求学生读词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情有味,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朗读的效果非常好,使品评词文有了丰厚的情感底蕴。

三、合作探究时,我首先预设三个切入重点的问题: 1、词人喝醉后,面对皓月当空,有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联系写作背景) 2、“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3、当作者把一腔幽愤和伤感付诸于对月亮的质问时,他是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分组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期间深入其中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游刃有余地梳理出词人的心理变化轨迹:苦闷—向往—随遇而安—旷达—祝愿
三、品析语言时,由于我在词风、表达感情方面的引领,学生思考更深入,表达更积极,对语言的品评独到而深刻,堪称课堂思想碰撞的小高潮。

对话词人、月晕拓展等环节也是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四、泛舟辞海时,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让诗词的美流入他们的心灵,积淀成美好的文学素养,我用水调歌头这一词牌写了一则中调——《水调歌头·致教师》,既让学生获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又升华了学生的价值观。

最后,在王菲空灵的歌声中,师生结束这堂课的学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希望,在我的语文课上,这句话会成为我的立课箴言。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

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同时,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不假雕琢,卷舒自如,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
人间的眷恋。

人如其词,面对挫折,苏轼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

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
测评练习
一、品析语言:
苏轼的词风汪洋恣肆,清俊豪放,看看你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词语、修辞、写法、表达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二、对话词人:
娟娟月华,默默流淌,我坐在庭院里,望着皎洁的月亮,我想对你说……
三、月蕴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咏月的古诗词?诗中“月”、词中“月”都寄托着作者
怎样的情感?
课后反思
在初中“一师一优”教学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围绕“指导——自学——引探——应用——评价”体系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

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教好它,让学生掌握它,对学生的我国古诗文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词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
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教学中,我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同时,我积极下水作文,结合自身感受,创作中调——《水调歌头致教师》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除了诵读,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尤其面对近年来语文中考中课外诗词赏析的开放式题型,授之以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要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课堂的最优效果。

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能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从学情出发,去粗取精。

对于《水调歌头》我多年来执教时教学引入都不一样,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具体确定。

这样的效果比教案中的固化模式要优越得多。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摸索,在摸索中提高。

课标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执教这首词,我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
首先,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再次,让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哲理,理解“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还有,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首词。

品读时,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并学习作者在政治失意、兄弟分离的情况下能自我排解的乐观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

最后,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

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