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拟试题《公共政策》(共五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拟试题《公共政策》(共五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
公共政策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868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策评估的______,主要是指政策系统的“是不是”“行不行”的问题。

()
A.价值标准
B.规范标准
C.事实标准
D.基本标准
2.在政策类型方面,政策存在的要义是弘扬某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表现出某种符号的作用,这种政策是()
A.激进性政策
B.保守性政策
C.实质性政策
D.象征性政策
3.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化解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这种形式属于政策终结中的“______”。

()
A.替代
B.合并
C.分解
D.废止
4.20世纪30年代,大力推行“新政”的美国总统是()
A.罗斯福
B.肯尼迪
C.尼克松
D.克林顿
5.公共政策的______又称预评估,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

()
A.内部评估
B.外部评估
C.前评估
D.后评估
6.认为政策的合法化既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又包括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这种观点属于()
A.广义政策合法性
B.狭义政策合法性
C.广义政策制定
D.狭义政策制定
7.______,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
A.政策法律化
B.政策合法化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8.在政策制定中,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规划中的主观随意性。

这一原则就是()
A.预测原则
B.客观原则
C.优化原则
D.效益原则
9.西方学者认为,在政策运行中完全理性理论和渐进主义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某些情况下用渐进理论就足够了,但在其他情况下,则需要一种符合完全理性要求的更彻底的方法。

这种理论模式
被称为()
A.完全理性理论
B.渐进主义理论
C.混合扫描理论
D.批判理论
10.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属于公共政策的______功能。

()
A.导向
B.调控
C.强制
D.分配
11.下列哪种形式不是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一般方式?()
A.组建政党
B.舆论宣传
C.政治捐款
D.院外活动
12.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是______。

它往往是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形成的。

()
A.思想社会化
B.行为社会化
C.观念社会化
D.政治社会化
13.社会问题有一个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

社会问题的这一特性,说明社会问题具有()
A.主观性
B.发展过程
C.系统性
D.利益性
14.在政策系统中,诸如美国的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我国的政策研究室等,都属于()
A.利益集团
B.大众传媒
C.政府组织
D.思想库
15.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______途径来实现,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要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
A.利益集团
B.公民个人
C.立法机关
D.政党政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政策执行
2.社会问题
3.政治文化
4.公众议程
5.政策终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大众传媒成为现代社会中政策主体重要因素的特点。

2.具体说来,政策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3.精英主义政策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政策目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15分)
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运用所学公共政策原理回答相关问题。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该材料,当然也可作必要的延伸,但必须观点正确、自圆其说。

美国的哈佛牧师在去世之前,曾向一所学院捐献了一块地和几百本图书,后来这所学院逐步壮大起来,成为今天的哈佛大学。

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文献资
料毁于一炬,让人们痛心疾首。

这场突发的火灾,却把一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这个学生,在经过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

原来在发生大火之前,他违反了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到馆外,准备悠哉悠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

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了稀世珍本。

这个学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等说明缘由后,郑重地将书交还给了学校。

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把这个学生开除出校。

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

但是校长没做任何解释,只亮出了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请回答:
1.校长表扬这名学生的原因是什么?开除这名学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在政策执行方面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二)
公共政策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868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公共政策是()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
A.应该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起破坏作用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组织经济
3.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
A.公共政策是以强制性手段措施贯彻执行的
B.公共政策体现了所有人的利益
C.公众对其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
D.公共政策具有导向功能
4.政策环境是指()
A.公共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影响的范围
B.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外部条件的总和
C.公众对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
D.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5.能够转化为政策问题的社会问题是()
A.通过民间渠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B.过于复杂的问题
C.过去成为历史的问题
D.能够引起政府真正重视,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
6.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和地区,其政府决策体制、目标、行为和方法()
A.仅仅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
B.都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
C.都只是和政治环境相联系
D.与经济环境无关
7.精英理论认为政策是政治精英的价值偏好,其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林布隆
C.詹尼斯
D.托马斯·戴伊
8.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就是()
A.拟定政策方案
B.评估政策方案
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9.下列有关利益集团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的论断哪个是错误的?()
A.任何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所求
B.当某个利益集团得到特惠政策时,其他利益集团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C.在体制改革和机构重组中,利益团体的作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的表现
D.利益团体的作用的结果就是造成社会的不平衡
10.实质性议程在政策议程中()
A.往往是那些需要解决的象征性问题
B.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
C.往往是那些公共资源分配涉及的重大利害关系的问题
D.之所以引起关注并不因为利害冲突而往往是因为观念的问题
11.系统原则告诉我们,在政策规划中,要从()
A.事物的总体出发
B.事物的局部出发
C.事物的个别出发
D.事物的现象出发
12.政策规划中的经验思维方式()
A.是一种适用于一切政策规划范围的思维方式
B.是一种最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C.可以解决一切棘手的社会问题
D.可以避免政策规划中的失误
13.预测是立足过去和现在,预料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它充分体现了()
A.占卜等行为的可信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可以由人控制的
C.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D.人凭借主观臆断可以对未来发展作出推测
14.政策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之一是政策目标的
针对性,其含义是()
A.政策目标必须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政策目标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C.政策目标一定要符合一定社会的法律、政治和道德规范
D.必须从整体着眼,对政策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15.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的经济的可行性是指()
A.政策执行中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
B.行政部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
C.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
D.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16.心理效应直接影响决策质量,在这些心理效应中,“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判断标准”的效应属于()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从众效应
17.政策合法性中的合法的政策内容是指()
A.决策组织的组建及其享用的权力是合法的
B.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合理合法的程序
C.政策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致
D.国家有关机构把部分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
18.组织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
A.政策是否正确
B.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
C.政策是否有价值
D.政策是否符合规律
19.政策评估的信息是指()
A.进行政策评估的基本原料
B.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
C.在加工整理基础上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的描述
D.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20.从政策过程角度来看,政策终结往往发生在()
A.政策评估之前
B.政策评估之中
C.政策评估之后
D.政策制定过程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
A.执政党立法
B.国会立法
C.总统决策
D.政府机构决策
E.司法决策
2.公共政策的权威性表现在它()
A.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
B.对公众具有约束力
C.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D.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E.被所有社会成员所拥护
3.下列选项中属于官方决策者的有()
A.立法机关
B.利益集团
C.行政决策机关
D.行政执行机关
E.大众传媒
4.政治文化()
A.是影响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B.影响人的政治行为
C.是政治心理和主观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
D.通过社会化过程代代相传
E.是各种社会政治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5.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者()
A.都只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B.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C.其理性世界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D.价值取向和目标都是多元的
E.知识和能力水平可能是有限的
6.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是()
A.公民个人的作用和利益团体的作用
B.政治领袖的作用
C.大众传媒的作用
D.问题自身的作用
E.政府体制的作用
7.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有()
A.必要的政策资源
B.顺从的目标群体
C.正确地执行策略
D.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E.有效的沟通
8.政策评估的要素包括()
A.评估主体
B.评估客体
C.评估目标
D.评估标准
E.评估方法
9.政策终结的形式有()
A.废止
B.替代
C.合并
D.分解
E.缩减
10.政策终结的障碍包括()
A.心理方面的障碍
B.组织方面的障碍
C.社会方面的障碍
D.法律方面的障碍
E.资源方面的障碍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政策主体
2.政策法律化
3.政策执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作用方式。

2.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3.政策目标确立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本大题15分)
试论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在不断简政放权、加快发展镇级经济的背景下,F市正在酝酿大幅度提高镇委书记、镇长的待遇,镇级领导干部的年薪将参考所在镇经济实力以及当年的效绩来综合评定,最高年薪可拿到15万元甚至30万元。

届时,F市政府拟从财政中每年拿出500万元至1000万元,以提高镇级领导干部的工资,实行高薪养廉。

“高薪养廉”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但遭到强烈反对,后来就时冷时热。

在F 市政府高薪养廉的政策即将出台之际,在2003年4月的F市网站上,一位叫C0002的网民提出:用高薪引入激励机制,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种说法站不
住脚。

他认为目前的公务员工资经过几次加薪后,已有相当吸引力。

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动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任何廉洁都是制度的产物,是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体制的结果。

”如果制度严密,你无法不廉洁。

此外,一旦制度所设置的处罚太重,以身试法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廉洁就自然而生。

因此高薪和不高薪与廉政无关。

“中国目前缺乏制度化的反腐机制,处罚力度又不够,且官员腐败在某些地方是环环相扣的,使得一些官员在主观上就缺乏反腐败的决心。

”他认为,在目前F市平均工资水平不超过1.5万元/年的时候,一个表现一般的镇长,没有理由拿相当于人均工资近10倍的收入。

分析案例,请回答如下问题:
1.这个案例中关于“高薪养廉”的争论涉及对公共政策哪些功能的认识和应用?
2.你认为反腐败应当注意应用和发挥公共政策哪项功能的作用?为什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 )
A.叶海卡·德洛尔
B.拉斯韦尔
C.科勒曼
D.勒纳
2.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反映的是( )
A.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B.“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C.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3.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 )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相对论
4.公共政策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文化艺术
5.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
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德洛尔
D.埃齐奥尼
6.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手段就是( )
A.现代公共政策的本质
B.现代公共政策的形式
C.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
D.公共组织的内涵
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
...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是( )
A.公共问题的形成
B.政策方案的制定
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8.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 )
A.信息子系统
B.决策子系统
C.咨询子系统
D.反馈子系统
9.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是( )
A.国家权力
B.国家能力
C.国家形态
D.社会形态
l0.法定的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这是( ) A.政策选择 B.政策决定
C.政策宣示
D.政策执行
11.具体到一个政治体系来说,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是( )
A.价值观的更新
B.道德意志的强弱
C.期望目标的改变
D.社会结构的变迁
12.原因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 )
A.类比分析法
B.边界分析法
C.分类分析法
D.多角度分析
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看,主要发生于( )
A.所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之后
B.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C.政策方案确定之前
D.政策制定主体确定之后
14.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
A.方案的类同性
B.方案的可行性
C.方案的创新性
D.方案的价值取向
15.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 )
A.互为因果
B.彼此独立
C.互相交叉
D.互相影响
16.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政治体制里,其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民意代表
17.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看,政策法律化是( )
A.政策科学化的一种形式
B.政策方案选择的一种形式
C.公布政策的一种形式
D.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18.下列属于合理的、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是( )
A.“求神似,去形似”
B.“求神似,求形似”
C.“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
D.“去神似,求形似”
19.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
A.霍恩
B.雷恩
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20.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 )
A.政策制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2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指的是( )
A.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2.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23.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 )
A.政策终结
B.政策断裂
C.政策僵化
D.政策走样
24.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 )
A.激进性的
B.突变性的
C.周期性的
D.渐进性的
25.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是( )
A.定量分析
B.超理性分析
C.定性分析
D.辩证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 )
A.学会的成立
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
27.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 )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B.政策群和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政策系统
E.政策功能
2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 )
A.管制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系统功能
E.分配功能
29.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包括( )
A.过程模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
E.综合模型
30.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
A.主体调整
B.客体调整
C.目标调整
D.环境调整
E.关系调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32.简述决策咨询的特点。

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34.简述政策终结的含义及作用。

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37.试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 《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宪法作适当的修改。

“两会”一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修宪工作。

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宪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

随后,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广泛征求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开始举行。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意见,依照《宪法》第64条规定的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以中共中央《建议》为基础,委员长会议根
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情况,拟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代拟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代拟稿,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草案)摆上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9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案头。

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在充分肯定修正案草案的同时,有些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大会为此举行了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情况汇报,并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审议。

2004年3月13日,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3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出席会议的290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郑重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

结果显示:收回有效票2890张,赞成2863张,赞成票占有效票的9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

随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修改后的新宪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布。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本案例,谈谈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四)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始创“公共政策”这门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学
B.政策科学
C.政策分析
D.公共政策分析
2.首先提出“头脑风暴法”的是()
A.奥斯本
B.韦伯
C.西蒙
D.德尔菲
3.世界上的政策预测方法大约为()
A.50多种
B.100多种
C.200多种
D.300多种
4.趋势外推法属于()
A.定量预测方法
B.定性预测方法
C.目标性预测方法
D.探索性预测方法
5.政策咨询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类型是()
A.公共决策咨询
B.政策信息咨询
C.政策环境咨询
D.政策民主化咨询
6.决策咨询的首要功能是()
A.研究咨询功能
B.参与决策功能
C.政策协调功能
D.人才开发功能
7.将信息论和控制论联系起来的是()
A.申农
B.维纳
C.霍尔
D.施勒莫
8.下面属于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贡献的是()
A.战略决策思想
B.官僚制理想模型
C.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D.价值无涉主张
9.属于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的是()
A.政策实验
B.政策替代
C.政策宣传
D.政策效果
10.规范最佳模型的构建者是()
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德洛尔
D.埃齐奥尼
11.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国会立法
B.总统决策
C.法院制定
D.司法参与
12.人力资源政策属于()
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政策
13.按政策效果分,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
A.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