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希腊文学
(一)文学概述
(1)英雄时代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世界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

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一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一译《奥德修纪》),相传作者是大致生活于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之间的盲人诗人荷马,不过目前更流行的观点是《荷马史诗》是包括荷马在内的许多人集体创作并反复修改过的。

在这一时期的诗人除荷马外,赫西俄德也非常著名。

他大致生活于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

他的代表作包括教谕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

他的创作风格和荷马非常相似,语言上有模仿《荷马史诗》的痕迹。

(2)大移民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史称古希腊历史的“大移民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成就包括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却是琴歌,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

琴歌可分为两种,一是独唱体,一是合唱体。

独唱体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诗人萨福(前612-?)。

她在雅典的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政治斗争中被迫流亡国外,后来在故乡莱斯博斯岛创建音乐学校。

她一共创作
了9卷诗,完整流传甚少,其余都是一些残篇。

她的语言艳丽无比,情调伤感,感情真挚,题材上多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

据说萨福是个同性恋者。

她的许多诗作均于1703年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开焚毁。

然而在古代希腊世界,萨福的地位极高,曾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个缪斯”。

(3)古典时代
所谓的“古典时代”,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段时期。

这一时代是古希腊世界的全盛时期,各城邦都得到繁荣的发展。

这一时期古希腊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戏剧。

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庆典活动。

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

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

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俄狄浦斯王》艺术特征:情节集中,结构统一。

采用回溯式结构。

反讽的运用。

突转与发现的结合
二、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的特点
(一)继承性
1、神话。

罗马自己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本土神话。

在这些神话中,神并不具备人格特征,而是为许多象征体取代,带有万物有灵和拜物教的许多特点,如朱庇持以石头为表征、战神玛尔斯以矛为表征,人们对树木丛林的崇
拜也很突出。

但是,后来,罗马许多本土神话酒灭不全了。

在帝国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常感到无神佑助,于是也常常求助于希腊之神,完整而独具魁力的希腊神话便被逐渐引入罗马。

公元前217年,罗马承袭了希腊神话的形象和传说,古希腊的十二主神在罗马确立,并赋予罗马的称谓。

但与古希腊神话不同的是,将道义的力量置于崇高的位置,将理性、责任与义务摆在了个人的前面,将政治因素渗人到神话体系中,使神话成为政权统治工具的一部分,从而使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色彩有了更全面和丰富的表现。

(二)、逆反性。

罗马文学形式的发展过程,有个不同于一船文学发展的特点,比较而言,可说是头足倒立。

其他文学,比如希腊文学,是由简到繁,先有简短的神话歌谣及英雄歌谣,然后有寓言、抒情诗,再后有史诗,众体皆备了,才产生戏剧乃至文艺理论。

罗马文学则倒过来,据有文字可查的文学史,是先有戏剧,然后才逐步生出其他形式。

其根本原因当然在于,罗马自己的文学是通过接受希腊文学才创造出来的。

所以,先接受了人家最后的成果.再逐步消化,逐步创造出其他形式的作品。

(三)、重理性。

奴隶制国家罗马精神的内涵:严谨、务实、坚毅、服从、责任。

罗马文学的艺术精神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它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和集体主义精神,它具有一种严肃性、克制性。

希腊文学的精神特征是个性的张扬,自我的放纵,对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他们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

但对自我的执着导致希腊人无法摆脱个性的束缚和人性的弱点。

罗马人则从希腊人那里清楚地看到了原始冲动所带来的灾难后果:英雄的死亡、城池的毁灭、战争的屠戮等。

三、文艺复兴文学莎士比亚(1564~1616)
一、作者生平
莎士比亚可能是伊丽莎白时期的一位朝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

理由是,经过长期研究,始终没有发现证明他身世的诸如手稿、信件或其他任何出自莎士比亚本人的文件,而如果他的情况如上所述,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阅历不高,就不可能在如此复杂的作品中融入那么多的有关于室、宫廷、政治和外国的知识。

德维尔逝世于1604年。

6午后亨利?皮查克在他的《地道绅十》一书中,把他列为头一个最伟大的诗人,却只字未提莎士比亚。

所以,也可能“莎士比亚”只是德维尔的笔名,而德维尔使用笔名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再一理由是:德维尔的家族徽章上有一只狮子摇动长矛的图案(shake spear),这又可能是“莎士比亚”
(shakespear)笔名的内来。

但莎翁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却是没有疑义的。

二、创作分期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

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

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

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

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

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

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

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
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

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

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

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

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

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

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

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

《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

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四、十八世纪文学
卢梭
《新爱洛依丝》主题就是自然的爱和美好的道德、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的理想
家庭和理想社会。

主题
(1)、作品揭示了自然爱情与封建等级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这里,体现了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既有自然风光的意思,也有自然人性、自然人情的意思。

圣普乐和朱莉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发乎人的自然感情而建立的情感,因而其是正当的、合理的,也是符合自然道德的。

而这种自然道德和在封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等级观念等所谓旧的“社会道德”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代表自然道德和自然爱情的圣普乐和朱莉,就是作者所肯定的对象,而以德丹治为代表的封建旧道德则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被描绘成一个家庭暴君和道德沦丧之徒。

(2)、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道德”的看法和认识。

朱莉就是美好道德的代表,在这里,朱莉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丹治表面上维系了家庭的完整与和谐——表面上是道德的,但暗地里却做出了种种不道德的事,和多个女人有染;朱莉虽然被迫和自己不爱的沃尔玛结婚,但是结婚后,却能够恪守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克制与圣普乐的感情,相夫教子。

因此,在卢梭看来,美好道德在于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应该是发自自然人性,发乎内心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才有了我们书上这句话。

(3)、作品提出了了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的原则:从返自然。

在作品下半部中,朱莉回到了大自然的环抱克拉朗,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主任与奴仆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他们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每一个人依照源于自然天性的爱而行事,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

艺术特点(1)、自然风光的大量描写。

对大自然的描写,对十八世纪的法国以及欧洲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事。

卢梭不是客观地把自然景色记录下来,而是把自然景色同人物的内心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然和人物感情和谐一致,互相影响,使他的作品的抒情成分格外鲜明。

第一次把大量风光写进文学作品。

(2)、把情感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感情描写相关的是出色的心理描写。

卢梭内心生活非常丰富、细致,他的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曲折多致的恋爱经历使他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比如他写朱莉和圣普乐初恋阶段的多愁善感、敏感、猜疑,写朱莉闻知圣普乐要和爱德华决斗时的恐惧、焦虑、担忧,写朱莉在关键时刻既放不下父亲、又放不下情人的矛盾心理和两难境地,写这对情人久别重逢时的快乐和悲伤,理智与情感的内心冲突等等,都显示了卢梭心理分析的卓越技巧
歌德
1、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一)永不满足现状。

在悲剧第—部“天上序幕”里.魔鬼靡菲斯特同天帝的对话中对浮士德作了初步的描叙:不错,这傻瓜为你服务的方式特别两样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也一半明白自己的狂妄;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务求地上极端的放浪,不管是人间或天上、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魔鬼从相反的方面来否定浮士德,实际上肯定了浮土德。

所谓“要索取天上
最美丽的星辰”,就是要探索宇宙的奥秘,“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就是要体验入生的广度和深度。

浮士德无论在对人自然的探索成人类社会的体验中,总是不断前进。

永不停止在一点上,所以说“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
我们再看看浮土德自己的表白。

在悲剧第一部“书斋”那场中魔鬼鬼与浮士
德打赌。

浮士德说:只要我一旦躺在在逍遥的床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满,你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二)不断追求真理:浮土德精神的另——方面是不断追求真理,即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

在悲剧第一部开场时,浮士德对于中世纪的知识,感到怀疑和不满,甚而感到绝望。

所以他不借通过钻研魔术来追求知识。

(三)重视实践和现实:他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浮士德反对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看成是“道”、“心”等“观念”起作用的结果,而主张“太初有为”,即行动、实践。

这是一种“混沌初开、实践为先”的观点。

2、《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经历的人生悲剧包括知识悲剧、爱情悲剧、美的悲剧、事业的悲剧和政治的悲剧
五、浪漫主义文学
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亚论》、《论司格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

特别是1827年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论证翔实,精华毕注,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

雨果要粉碎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反对封建贵族的沙龙主义文艺观,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运用资产阶级的文学新形式、
新题材进行创作。

这篇序言实际上也是对古典主义提出的宣战书。

在《序言》里,雨果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

他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应该根据一定的道德和美学理想不拘传统自己创作,深入到心灵中进行挖掘,无拘无束地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

雨果在《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的基础是社会,他从基督教的肉体与灵魂、兽性与神性对立的神学观念出发,指出近代诗人应该站得高些,全面地看到黑暗与光明、丑与美的并存和对照,从而获得新的觉醒。

近代诗人开始赋予灵魂以肉体,理智以兽性,崇高优美以滑稽可笑,结果产生了诗的新形式———浪漫主义戏剧,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雨果认为,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都属于美的。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

他说:“在生活中、在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中,存在着两种敌对原则之间无时无刻不有的对立和斗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某一种污点只可能是某一种美所具有的不可侵害的后果……。

如果删掉了丑,也就是删掉了美。

独创性就是由两个方面所组成的。

”因此,在他看来,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事物的对比,美与丑、悲和喜、哭与笑、性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怪面都应处于统一整体中,不应割裂。

六、现实主义文学
1、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出生于法国外省一个律师家庭,父亲笃信宗教,思想保守,母亲系意大利人后裔,能阅读但丁原著。

贝尔小时有恋母情结,七岁丧母后,父亲再婚,把他交给一个保王党神父教育,这个横暴、虚伪的家庭教师引起他强烈的反感,以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视宗教伪善,反抗暴政的种子。

他更乐意于接受他的外祖父,一个信仰伏尔泰的老医生的影响。

贝尔13岁进入学校学习,他喜爱文学、绘画和数学,他的雅各宾党人数学老师,使他有机会了解大革命并接受唯物主义的启蒙哲学的影响。

1830年起,他一直在教皇治下的意大利小城契维塔维基亚作领事,中间除去三年在法国度过外,基本是长驻罗马。

在七月革命后的岁月里,他一直不得志,清贫度日,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著述。

1842年他在回巴黎休假期间中风去世。

按照他的遗愿,在他的墓碑上用意大利文写着:“阿里果(即法文的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司汤达一生勤于写作,涉及范围很广泛,有多部传记,如拿破仑、海顿、莫扎特、罗西尼等;有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罗马漫游》;有心理学著作《论爱情》;有文学与艺术评论《意大利绘画史》、《拉辛与莎士比亚》;当然更
有长篇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勒万》、《拉米埃尔》(后两部均未完成),自传体小说《自我主义回忆录》、《亨利·布吕拉尔传》(均未完成),和中短篇小说《意大利遗事》等。

司汤达文名寂寞。

他所写的33部著作,只出版了14部,而且大部分长期躺在书店的架子上。

巴尔扎克1840年不无遗憾地写道:“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

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实际知识广博,结局只是契维塔维基亚领事,的确令人难解。

”但是,司汤达自己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他一再坚称,“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
解。

”“我所看重的仅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事实是历史绰绰有余地兑现了这些预言,从60年代起,他就被泰纳等人所“发现”;他身后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人把他和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形式的巨匠。

司汤达开创了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他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开掘,均得到后世的公正评价。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现代小说特征也是具有超前意义的。

2、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伟大的小说家,塑造典型的巨匠,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

和莎士比亚一样,巴尔扎克属于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巴尔扎克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几乎无限度地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让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仿佛与文学的诗情画意格格不入的东西都在他笔下得到了富于诗意的描绘;巴尔扎克是小说艺术的革新者,他将戏剧、史诗、绘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把叙事、描写、抒情、对话交织在一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小说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表现力极强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巴尔扎克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艺术理论,创建了十九世纪法国小说最壮观的人物画廊;更富独创性的是,他在《人间喜剧》的总标题下,用同一人物反复出现的手法,将他的90余部小说联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提供了一部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使通常被视为供人消遣的小说具有了文献的价值。

巴尔扎克于1799年出身于法国外省的一个市民家庭。

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学习,广泛涉猎了文学及多门自然科学的课程。

1819至1829年,巴尔扎克在充满挫折和失败的道路上整整闯荡了十年,他先
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事务所见习,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他写过流行小说(神怪小说十多部);后弃文从商尝试过出版业,开办过印刷厂、铸字厂,但都以失败告终。

四年商海浮沉,让他尝够了破产、倒闭、清理、负债的苦楚。

但正是在这十年里,他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829年,他终于在巴黎
文坛初露头角。

他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

从1829年至1849年,巴尔扎克为他的《人间喜剧》整整奋斗了20个春秋。

短短20年写出这样一套巨著已经够令人吃惊的了,何况每部作品他都要反45复修改,更换好几次乃至十余次校样,每次都改得密密麻麻,面目全非;更何况他还曾为好几种报刊杂志撰稿,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杂文、特写、书评、专论、时政述评;此外,他还创作了六部戏剧和一部仿十六世纪文体及拉伯雷风格的短篇故事集《趣话百篇》
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829至1834年,是《人间喜剧》的酝酿阶段,共发表小说42篇。

他的
中短篇精品大都集中在这一阶段,如《苏镇舞会》、《高布赛克》、《长寿药水》、《玄妙的杰作》、《夏倍上校》、《都尔的本堂神甫》等。

长篇小说《驴皮记》(1831)、《欧也妮·葛朗台》((1833),此外还有《十三人故事》(1833—1834)、《乡村医生》(1833)、《绝对之探求》(1834)。

除去这些具体的创作成就外,这一阶段最富深远意义的成果当是《人间喜剧》的宏伟规划构想成熟。

2、从1835至1841年,是有计划地为《人间喜剧》准备构件的阶段,共有小说长篇16部,中篇10部,短篇8部,篇篇堪称杰作。

如短篇《无神论者望弥撒》,中篇《禁治产》,长篇《高老头》(1835)、《幽谷百合》(1835)、《古物陈列室》
(1836—1838)、《幻灭》(1837—1839)、《赛查·皮落托盛衰记》(1838)、《搅水女人》(1841)等。

《高老头》和《幻灭》是本阶段最突出的成果。

《高老头》是他为《人间喜剧》大厦所铸造的一根顶梁柱,他以此为《人间喜剧》拉开了序幕,各色人物纷纷登台亮相,整套作品的中心主题“金钱”也被点破;从这部小说开始,他运用串篇人物的手法,把以往的作品和今后的作品联为一体。

3、从1842年开始,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系统地出版《人间喜剧》的阶段。

他一面修订、汇编旧作,一面不断补充新作。

计有长篇《农民》(1844)、《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

至1848年,《人间喜剧》共出版17卷,包括小说90余部,这座宏伟的大厦基本落成。

拉斯蒂涅人生三课:拉斯蒂涅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那里接受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

你得不留情地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她还指点他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以追求一个贵妇作为踏入上流社会的钥匙。

伏脱冷给他上了第二课:“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经过伏脱冷
的启发,又往社会这个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

高老头之死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他看到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和这个社会寡廉鲜耻的真实面貌。

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把剩下的一点神圣感情也一起埋葬了,欲火炎炎地投入社会的罪恶深渊,踏上了野心家的道路。

《高老头》艺术特征:
为了塑造人物,巴尔扎克首先描写下层人物的活动舞台——伏盖公寓,它座落在偏僻角落,外表恶俗不堪,屋内陈设和周围氛围阴森逼人,各层居室分出等级,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