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弹琴》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长卿《弹琴》翻译赏析
刘长卿《弹琴》翻译赏析
《弹琴》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描写音乐的小诗。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长卿《弹琴》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弹琴
刘长卿
泠泠①七弦②上,
静听松风寒③。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青少年读书于嵩阳,天宝中进士及第。

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尉,因事贬潘州南巴尉。

上元东游吴越。

代宗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贪赃,贬为睦州司马。

德宗朝任随州刺史,叛军李希烈攻随州,弃城出走,复游吴越,终于贞元六年之前。

其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婉而多讽,以五言擅长,自诩为“五言长城”.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

寒:凄清的意思。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作品简介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

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

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天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一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

“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

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那么后两句就是议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

“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

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

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

其二是刘长卿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风之叹。

“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迁斥,人悉冤之。

······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

”(《唐才子传》)可见刘长卿处在中唐社会,对世风不古,竞趋时尚,是深有感慨的。

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
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人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人多不弹一样。

有人就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

从刘长卿的作品中,的确可见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他的《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

“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

此诗咏听琴,其实是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不苟流俗的情操。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

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

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作者生平
刘长卿,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

少读书嵩山,后移家居鄱阳。

清才冠世,颇凌浮俗。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进士第。

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

性刚多忤,为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

久之,贬潘州南巴尉。

会有人为之辩白,酌移睦州司马。

终随州刺史。

权德舆称他的诗为“五言长城”,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

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在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
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

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坎坷经历
刘长卿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

在开元十四载(755年)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754年,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

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

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大诗人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而自己将远行岭外。

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

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

后来数年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

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

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

世称“刘随州”。

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
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

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