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
一、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先代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
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
天子和诸侯的纽带;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
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
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
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
中央: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地方:①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特点: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削实权(“权”)①削弱藩镇,州郡直属中央;
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通判负责监察;
③设二府三司削弱宰相权力。
制钱谷(“钱”)①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设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
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影响: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在中央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②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
①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亲掌六部,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
②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
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
①设立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
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②军机处的最大特点:“简、速、密”。
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③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
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过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材料反映出 ( )
A.中国早期政治是神权政治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D.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答案】C
练后反思:对试题中的观点性表述,若教材中没有类似表述,又不好断定对错,要注意从材料中能否得出此结论,并注意看能否排除其它选项。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
C.通过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来巩固统治秩序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答案】C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信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主要表明了( ) A.周朝末期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更加剧烈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关键在于对“七国”的理解,指战国七雄。
顾炎武主要比较春秋与战国(七国)的差异,意在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较春秋时期更为剧烈。
4.下面所示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 )
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D.魏晋隋唐
【答案】 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从“世袭”到“尚贤”(墨子学说),从封建制(分封)到郡县制(秦),仅此两点即可判断为春秋战国时期。
5.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时说:“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 ( )
A.权力重心在中书B.三省已具雏形
C.外朝受内朝牵制D.皇权逐步加强
【答案】D
6.有学者指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科学是针对“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而言的。
7.“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答案】C
【解析】此题采用排除法较好判断。
材料看不出“重用亲信”、“频换丞相”、“废除宰相”等信息。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材料反映出 (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D
【解析】审题要围绕“州县”(地方)城郭由“宽敞”到“简陋”这一现象,主要从地方财力上去分析原因。
9.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7.5%;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1.4%。
可见 ( )
A.科举高第、入翰林,乃为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
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C.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
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士人的入仕路线: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入内阁。
用排除法很容易排除B、C、D三项。
B项中的“完善”、C项中的“士人政府”、D项中的“位高权重”说法错误。
10.据《越缦堂日记》中《顺治十八年缙绅录》所记,清初督抚多出身辽东,大多为汉军旗人,甚至达到“十之九”的程度,这种倾向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得到延续,乾隆朝汉军督抚居多的情形渐有改变,开始大量任用满官为督抚。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清前期满人主要担任中央官员,汉人主要担任地方官员
B.清统治者全面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C.清前期统治者出于缓和满汉矛盾的目的,大量任用汉人为督抚
D.乾隆帝改变祖宗之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11.下表是对某朝“大臣”职能的具体描述。
从表格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关键在于确定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清朝的军机大臣的职能。
对军机处的评价,首选“专制皇权”的强化。
C项“档案管理周密”虽不错,但军机处与“文化日渐繁荣”无关联12.2011年7月在建党90周年庆典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标准D.首创郡县制度
【答案】D
图片型材料题以照片、文物、漫画、地图等为素材,要求学生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照片、漫画、地图等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试卷的活力。
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五种:
(1)提取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
比如文物图片,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2)关注命题者对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
这些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信息可用率极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3)提取图片中的隐性信息。
(4)把握多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5)如果是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体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
……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答案】(1)原因: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中国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促成的。
分析:分封制强调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见,明代的专制主义政治是比较高明的政治,皇帝一方面使内阁“有宰相之实”,把原先宰相的权力巧妙地转移到内阁的身上,这大大替自己分担了繁忙的政务;另一方面,皇帝又使内阁“无宰相之名”,内阁行政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本质上依然是由于皇帝制度外的信任而私授权力的秘书班子,而且官阶比较低,这样就大大防止了内阁专权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内阁体制的作用只能是对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它仍然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材料三在皇权专制方面,明清却有一以贯之的精神血脉,所有的制度安排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展开的。
……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又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这些体制外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
清朝帝王尽管个个精明能干,曾出现过“康乾盛世”,但是这种极端专制主义制度结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
你如何理解它“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君主专制强化的危害。
【答案】(1)特点:权力很大,行使宰相职权;地位低,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理解: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缺乏制约因素,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2)特点:位低权重;机密性高。
作用: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危害:导致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近代落后挨打。
方法技巧如何阅读材料题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
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在材料末尾)中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