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文献知识】儿科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
本病常发于冬春两季,3岁以内,尤以6~12月婴儿发病率较高。
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工业城市高于农村,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病率高于母乳喂养者。
本病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如失治、误治,易导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遗症,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中已有类似于佝偻病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明确提出日照对于筋骨发育的重要性,以后历代医籍的夜惊、汗证、鸡胸等病证中均有与本病相关的论述,现代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病因病机]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宜,脾肾两虚为本病主要发病原因。
1.胎元失养由于孕妇起居不常,少见阳光,营养失调,或疾病影响,导致孕妇体弱,胎儿养育失宜,而使胎元先天未充,肾气不足。
2.乳食失调婴幼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每日摄入食物的质和量不足,致使脾之后天不足,日久脾肾两虚,促使本病发生。
3.其他因素日照不足,或体虚多病等,均可造成体质下降,脾肾不足,又可引起心肺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多汗、夜惊、烦躁等症,并易感外邪,常罹患肺炎、泄泻等。
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常累及心肺肝。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也。
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肾气通于督脉,脊骨为督脉所主。
若先天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骼发育障碍,出现颅骨软化、前囟晚闭、齿迟,甚至骨骼畸形。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因饮食失调、喂养失宜,水谷精微输布无权,全身失于濡养,卫气不足,营卫失调,故可多汗;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脾虚失抑,肝木亢旺,因而夜惊、烦躁;肺气不足易罹外感,脾虚则肝旺。
故脾肾不足实为本病发生之关键。
西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患儿光照不足,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生长发育
过快,或由于肝肾损害使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导致钙磷代谢失常,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如纠正不及时,最终导致骨骼发育障碍或畸形。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维生素D缺乏史。
(2)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
(3)本病临床上分为以下四期。
①初期: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或有发稀,枕秃等症。
血生化轻度改变或正常。
②激期:除上述表现外,以骨骼改变为主。
骨骼改变以轻中度为多。
X线摄片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
血清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③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X线片临时钙化带重现,血生化恢复正常,但可遗留骨骼畸形。
④后遗症期:重症患儿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
无其他临床症状,理化检查正常。
(4)血生化:初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下降,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激期血钙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腕部X线片可见干骺端模糊,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2.鉴别诊断
(1)脑积水:中医学称“解颅”。
发病常在出生后数月,前囟及头颅进行性增大,且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两眼下视,如“落日状”。
X线片示颅骨穹隆膨大,颅骨变薄,囟门及骨缝宽大等。
(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又称克汀病、呆小病。
出生3个月后呈现生长发育迟缓,明显矮小,出牙迟,前囟大而闭合晚。
但患儿智力明显低下,表情呆滞,皮肤粗糙干燥,血钙磷正常,X线片示骨龄延迟,但钙化正常。
血查甲状腺素T 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主要从脏腑辨证,辨别以脾虚为主或肾虚为主。
病在脾,除佝偻病一般表现外,尚有面色欠华、纳呆、便溏、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在肾,
则以骨骼改变为主。
继辨轻重,如单有神经精神症状,骨骼病变较轻或无病变者为轻证;若不分寤寐,汗出较多,头发稀少,筋肉萎软,骨骼改变明显者,则为重证。
2.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当以调补脾肾为要。
可根据脾肾亏损轻重,采用不同的治法。
初期以脾虚为主,用健脾益气为主法;激期多属肾脾两亏,当予肾脾并补;恢复期、后遗症期以肾虚为主,当补肾填精,佐以健脾。
本病在调补脾肾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补肺益气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治法的配合使用。
3.证治分类
(1)肺脾气虚
证候初期多以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发稀枕秃,囟门开大,伴有轻度骨骼改变,或形体虚胖,肌肉松软,大便不实,食欲不振,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软无力。
辨证临床所见多汗,既有自汗,又有盗汗,辨证时不得谓自汗必为阳虚、盗汗必为阴虚,小儿佝偻病常自汗与盗汗并见,初期多属肺脾气虚。
本证以脾虚为本,证见肌肉松软,大便不实,食欲不振等;脾虚及肺,卫外不固,则见多汗、反复感冒;脾虚肝旺,见烦躁、夜惊等症。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常用黄芪健脾补肺益气;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五味子、酸枣仁、煅牡蛎敛表止汗安神;陈皮、神曲调脾助运。
湿重者,白术易苍术以燥湿助运;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敛表止汗;夜惊烦躁者,再酌加煅龙骨、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大便不实加山药、扁豆以健脾助运。
(2)脾虚肝旺
证候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延迟,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则抽搐,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弦。
辨证本证是由脾虚气弱,化源乏力,气血不足,肝失濡养所致。
辨证时要抓住脾虚、肝旺两个方面。
脾虚证多汗、纳呆、乏力,气血不足故发稀;肝旺证夜啼、易惊、抽搐。
脾虚及肾者,则有囟门迟闭、出牙延迟、骨软立行无力等。
治法健脾助运,平肝熄风。
方药益脾镇惊散加减。
常用人参(或党参)补益脾气;白术、苍术、茯苓
健脾助运;煅龙骨、灯心草安神镇惊;煅牡蛎、钩藤平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汗出浸衣,加碧桃干、五味子固表止汗;夜间哭吵者加蝉蜕、竹叶清心降火;睡中惊惕者加珍珠母、僵蚕熄风镇惊;抽搐者加全蝎、蜈蚣熄风止痉。
(3)肾精亏损
证候有明显的骨骼改变症状,如头颅方大,肋软骨沟,肋串珠,手镯,足镯,鸡胸,漏斗胸等,O型或X型腿,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并有面白虚烦,多汗肢软,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辨证病在激期至恢复期、后遗症期,重在肾精亏损。
在临床症状中,本证以骨骼改变为主,尤以颅骨软化、囟门晚闭、出牙延迟为多见,恢复期、后遗症期则见鸡胸、漏斗胸、O型或X型腿等症。
治法补肾填精,佐以健脾。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减。
常用紫河车、熟地补肾填精;山茱萸、枸杞子柔肝补阴;山药、茯苓益气健脾;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远志宁心安神等。
烦躁夜惊加茯神、酸枣仁养血安神;汗多者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益气止汗;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纳少腹胀加苍术、佛手、砂仁运脾理气;面白唇淡加当归、白芍滋阴养血等。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龙牡壮骨颗粒:每服:<2岁5g(1袋),2~7岁7g,>7岁10g,1日3次。
可用于各证型。
(2)玉屏风颗粒:每服1/2~1袋,1日3次。
用于肺脾气虚证以肺虚为主者。
(3)六味地黄丸:每服3g,1日2~3次。
用于肾精亏损证,
2.西医疗法预防本病:每日口服维生素D 400 IU。
治疗:轻证每次用维生素D 320万IU,肌肉注射,每月1次,连用2次;中重证每次用维生素D 330万IU,肌肉注射,每月1次,连用2~3次。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孕妇要有适当的户外活动。
(2)加强婴儿护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早期补充维生素D。
2.调护
(1)患儿不要久坐、久站,不系过紧的裤带,提倡穿背带裤,减轻骨骼畸形。
(2)每日作户外活动,直接接受日光照射,同时注意防止受凉。
[医案选读]
张某某,男,3.5岁。
1989年3月6日初诊。
患儿2年来鸡胸、驼背、双下肢弯曲呈“O”型,不会行走。
追问病史,患儿在1岁内母乳喂养到5~6个月时,母乳不足,其母忙于劳动,对孩子照顾不周,令其长期坐在床上,到1岁时发现双下肢不会站立,扶着站立双下肢发抖,日后出现鸡胸、驼背,在当地诊为“小儿佝偻病”,服过多种钙片、维生素AD 等不见好转,来本院就诊。
查患儿面色苍白无华,头发干枯,形体瘦弱,大便溏,每日1~2次,易出汗,双下肢肌肉松软,小腿呈弓形,鸡胸,驼背,哭声低,唇色淡,舌淡苔黄,脉细无力。
辨证: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调,脾肾两虚,血气不足,筋骨失养。
治法:补肾填髓,益气养血,佐温经通络。
方药:紫河车1具,煅牡蛎30g,黄芪30g,蜈蚣10条,青盐10g。
用法:将上药焙干,研为细面,分成100小包。
每次温开水服1包,1日2次,连服3个月。
二诊:患儿服药3个月后,体力大增,胃纳好转,自汗、盗汗明显减少,扶着能站立。
上药又配制1剂,连服3个月后,自己会站立,家长扶着会走路,且精神好,面色好转,在服药期间让家长注意喂养,多食咸味饮食,增加户外晒太阳。
三诊:服上药6个月后,患儿面色红润,胃纳好,二便如常,且长胖,体丰有力,活泼,自己能行走,疾病告愈。
[李桂茹,等.刘韵远治疗小儿佝偻病验案.北京中医杂志.19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