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浙江专版精练:“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
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

(4分)
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

参考答案:居住特点历史渊源
(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4分)
答:
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

参考答案:①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

②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

(4分)
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
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

篱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是十年,几经辗转的杜甫经剑南(四川中部)节度使严武保荐,为节度使幕府参谋,因家在城外,不得不长期住在府内。

②伶俜(pīnɡ):流离失所。

(1)从诗歌的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诗,首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二字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2分)
参考答案:七言律(律)悲凉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无人欣赏的慨叹。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

因此解答本题应从后四句进行分析,体会诗人慨叹无人欣赏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从“风尘荏苒音书绝”句可以看出,作者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没了联系。

②从“关塞萧条行路难”句可以看出,因关塞战争频发,归路荒凉艰难,有家难回,也象征着作者仕途的艰难。

③从“已忍伶俜十年事”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十年间,作者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

④从“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看出,作者暂依幕府,但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春日访山人
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1)诗中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和。

(2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从题干的提示“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可知锁定的范围和“作者和山人”的情感。

颔联正写出了两人的会面和促膝谈心。

参考答案:相携共惜
(2)赏析后两联的表达技巧。

(6分)
答:
解析:颈联在前两联叙事的基础上开始写景,显然这个“景”是之前的“情”的外化——借残雨、落花渲染闲适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尾联,诗人将目光转移到童子身上,又借童子的目光看出诗人的喜悦进而去追问,侧写诗人之乐,这是虚写,和诗的前半部分实写自己的快乐闲适,构成“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①颈联借景抒情,用“残雨”“落花”来写暮春之景和快乐之情;②尾联虚实结合,用“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③炼字,用“逢”与“见”二字来突出心理细节,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送田少府贬苍梧①
高适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②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③。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①苍梧:今属广西梧州。

②暌:离别。

③数奇:时运不好。

数,命数。

奇,不吉。

(1)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之情。

(2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送”“贬”二字。

“送”帮助我们了解作品的题材——送别诗,“贬”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倘若再抓住诗中的“沉吟”“惆怅”等词,此题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惜别惆怅宽慰勉励
(2)有论者曰:“‘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解析:“远树”二句以想象笔法,写友人路途触景生情,怀念故乡,诗人设身处地,想象朋友的情状,更见其情谊的深厚沉挚。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显地实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天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

诗人采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

“远树”句落笔为苍梧的树,树
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呢。

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8分)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
[清]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珮几曾归夜月,琵琶唯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诗赞赏明妃(王昭君)有“国士风”的原因:。

(2分)
解析:根据“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来概括原因。

参考答案:不肯花钱贿赂画工(或:羞于自媒进身)
(2)从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简要比较这两首诗的差异。

(6分)
答:
解析:从思想主旨的角度,杜诗写昭君生于长江流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吴诗一反杜诗的“悲怨”主题,变凄凉为明丽。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杜诗根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解读烘托、映衬手法。

而吴诗通篇重议论,另外“环珮几曾归夜月”等化用杜甫的诗歌。

参考答案:思想主旨上:杜诗表达的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是对昭君凄怨命运的同情。

吴诗却不同于前人的立意,即昭君不是所谓被迫远嫁,而是近乎自愿远嫁,且有“国士”之风,在胡地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终日悲切,以至夭亡,而是微有悲伤与思念。

诗歌含蓄不露地作出了翻案。

(3分)
艺术手法上:杜诗讲究映衬,烘托。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杜诗以意象、意境胜。

吴诗直白,以议论为主,语句多流水对(散文句),化用前人(杜甫)诗句,而自创新意。

如“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评价人物;“环珮几曾归夜月”“天心特为留青冢”,重新解读历史,表达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3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注],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买臣:即朱买臣,西汉吴县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弃而改嫁。

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

(1)本诗前六句叙写,后六句叙写。

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分)
解析:前六句由“酒熟”“鸡肥”可以看出是丰收季节,“归”点出是归家,“高歌”“起舞”表现出丰收季节归家后欢聚的情景。

后六句“余亦辞家”点出离家,“西入秦”点出去往的方向。

参考答案:归家欢聚(或“丰收季节回家痛饮高歌起舞”) 离家入京(或“离家入秦”“出门远游”)(每空1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6分)
答:
解析: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为直抒胸臆。

根据注释,朱买臣的事例,其手法为借用典故。

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其手法为借事抒情。

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①借事抒情(寓情于事,通过场景描写来抒情)。

开头描绘丰收景象,衬托出归家时兴高采烈的情绪。

中间摄取了呼童、痛饮、高歌、舞剑等几个特写镜头,渲染兴奋、欢快、愉悦之情;并通过儿女嬉笑牵衣,侧面烘托诗人快乐喜悦的心情。

②借用典故(咏史抒怀)。

诗人以朱买臣自比(或“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才能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自以为西去长安就可以像朱买臣一样风云际会、青云直上,实现远大抱负。

其自慰自信、满怀希望之情溢于言表。

③直抒胸臆。

末两句激情洋溢,喷薄而出,极具感染力。

“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踌躇满志、慷慨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其自傲自负、高昂乐观、坚信未来的心理。

诗人急切求用、渴望功业(积极进取、豪迈奔放)的形象跃然纸上。

(每点3分,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内容和情感2分。

答出两点即可)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旅次①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②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③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注]①次:途中止宿的处所。

②漫:放纵。

③美人:古诗文中多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既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既可指容色美丽的人,也可指品德美好的人。

(1)这两首诗都选择了这一核心意象营造诗境。

(2分)
解析:戎诗中“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直接写“梦”;而岑诗题目就叫“春梦”,诗中有“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参考答案:梦
(2)分析这两首诗前两句抒情方式的差异。

(6分)
答:
解析: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

前人评说,戎诗借景抒情。

“归梦”是本诗的诗眼。

诗中的“归梦”写梦中返乡容易,突出乡思之深切。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

第一句里的寒江点出天气的特征和江水的冰冷。

这江水触动诗人的思乡情。

第二句中一个“乱”字激起诗人情感的波澜。

岑诗侧重即事抒情,前两句写梦前之思。

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风入洞房,春色人间,引起感情的波动。

在这美好的季节,怎能不怀念远方的美人?本题应从表现手法的使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再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戎诗以景烘托怀人之情(或“借景抒情”),极写江畔寒气逼人,江水恣意流淌、声声入耳,竹影临窗、乱月穿户,以环境的寒冷、纷乱烘托羁旅之人心境的纷乱,自然引出羁旅之人梦中怀人的诗行。

岑诗侧重即事抒情,写季节的更换引起感情的波动。

“美人”“湘江”,用典抒情,不点明所思之人为何人,所处之地为何地,使诗歌意境朦胧,情感含蓄蕴藉。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采玉行
韦应物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韦诗中以,唐诗中以,分别揭示了人物“哭”“泪”的根源。

(2分)
参考答案:征白丁收新丝
(2)《采桑女》这首诗中,在塑造采桑女的形象上有何艺术特色?试结合全诗分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艺术特色。

指向性非常明确,塑造人物形象可从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

②通过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的无奈焦灼。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颔联中“频忆”和“独寻”分别表达了诗人和的思想感情。

(2分)
参考答案:思念故园孤寂惆怅
(2)赏析后两联的艺术手法。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以声衬静(衬托、反衬),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

(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随云水而动,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悠远而微茫,以此感受到了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仿真综合练(二)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
卜算子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词的前两句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海棠花之美的?(2分)
答:
参考答案:花之态、花之色。

(2)词的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又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请分析这首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分)
答:
参考答案: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词中明写惜花,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诗中的“清瘦”形容山峰,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峰的特点。

(2分)
参考答案:拟人高峻挺拔
(2)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2)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
半山亭
于石
万叠岚[注]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岚:山间雾气。

(1)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

(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了解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然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得出描写的环境特点。

参考答案:幽静
(2)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

(6分)
答: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活用现象或使用了修辞方法的,都要点明),然后结合诗句展开联想描述字的具体景象,最后揭示字营造的意境、照应的结构或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忽:忽然,突然,有出人意料之意。

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②出:飘出,传出。

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

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
贺新郎·秋晓
蒋捷
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注]蒋捷为逃避战乱,坐舟从家乡出发至吴江。

逃难寓居时,梦中惊醒的他,写作此词。

(1)上阕通过“鸦啼凄,鱼肚白的天色;屋外点点残星,淡淡月光;篱笆上绽开着牵牛花,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等景物,描绘了一幅的清晓秋景图。

(2分)
解析:从上阕的词句看,啼鸦、寒峭、秋晓、灯梦、嘶马、搔首、窥星、微黄、数朵等,一起营造的是一种萧瑟凄凉的秋晓图景。

参考答案:萧瑟凄凉
(2)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感情。

(6分)
答:
解析:从下阕看作者的感情,注意题目已经明确其感情“复杂”,答题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词中借对秋晓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愁”“恨”:①悲秋之情,写出时光流逝,岁月易老的中年怀抱;②沦落天涯和故里难归之愁;③亡国之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通过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从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由意象分析得出意境,再判断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凄凉感伤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6分)
答:
解析:写景是为了传情,此类题目,我们一定要与情感相联系,通过景物的描写,分析情感。

另外,从本联写景的角度来看,动静结合是最大特色,答题时也应答出。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

“片帆”动,“一山”静。

②借景抒情。

秋风劲吹,片帆急渡,雾霭弥漫,孤山静立,表达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②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注]①差(cī)池:燕子飞行时,有先有后,尾翼舒张貌。

②芹泥:水边长芹草的泥土。

(1)从题材看,本词是一首词;在刻画燕子的形象时,主要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2分)
解析:第一空可根据标题和诗歌内容作出题材分类上的判断。

第二空可以根据“软语商量不定”“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等作出判断。

参考答案:咏物拟人
(2)有人说本词“通篇不出‘燕’字,而句句写燕,极妍尽态,神形毕肖”,但下阕最后两句却在写思妇,这样是否离题?请结合全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结尾两句并未离题。

①词的上阕写燕子飞来,重回旧巢的愉快场景。

②下阕写燕子在春光中嬉戏,夜幕降临时才回巢栖息的情景。

③结尾两句虽写思妇,但诗人其实是用双双燕形影不离的美满生活,暗与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相对照;又极写双双燕尽情游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暗与思妇“愁损翠黛双蛾”的命运相对照。

本词既为“咏燕”,写红楼思妇的愁苦,只为反衬双双燕的美满生活。

这种构思打破常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对词的上阕、下阕内容进行概括各得1分,指出人与燕的两组对照各得1分,指出反衬手法及效果得1分,语言表达1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
金缕曲·闻杜鹃
刘辰翁①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

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

又惊绝、五更一句。

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

风雨断魂苏季子②,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

啼尽血,向谁诉?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②苏季子:即苏秦,曾游说六国抗秦。

(1)这首词中蕴藉着词人情感、贯穿全词的意象是。

(2分)
解析:此词题为“闻杜鹃”,全篇由“闻杜鹃”生发开去。

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生发出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参考答案:杜鹃(子规)
(2)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说明。

(6分)
答:
解析:明确各种艺术手法,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然后,具体赏析该手法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为虚实相生(答“对比”也可)。

“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凉景象,这是实写。

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

②“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为用典。

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英勇献身,只得梦回家山,他们虽未封侯拜爵,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

(答设问、反问也可:感慨英雄们英勇献身,却只能魂归故里被人铭记)③“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为借景抒情。

描写临安失陷后,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寥难行。

词人触景生情,抒发国破家亡之痛。

④“啼尽血,向谁诉?”为拟人。

结句又回环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也不能诉说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8分)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

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

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1)这两首题画诗蕴含共同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

(2分)
参考答案:对隐居山林(江湖)生活的向往(渴望)
(2)这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