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2.通过活动体验物体具有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盲目迷信权威;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推理和理解。

教学器材:小车、毛巾、木板、斜面、报纸、木块、纸条、圆珠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由力和运动的关系,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二、新授:
1.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
(1)让一个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报纸、木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提问: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小车又将会怎样运动呢?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展现理想实验的魅力。

(2)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牛顿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然后展示笛卡尔的观点,最后提到牛顿。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不是通过实验得过来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理想化实验.
2.惯性:由生活中惯性例子入手----------------两个活动:物体的惯性
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教师指导.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2)惯性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例如:当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斜,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来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课堂训练]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结论的得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直接得出;B.是以实验为基础,经科学推理出;
C.没有实验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正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消失,那么它会( )
A. 突然停止 B .慢慢停下来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加速运动
3.悬挂在教室里的电灯,若突然失去一切外力,电灯将会()
A.匀速下落
B.悬在空中静止
C.加速下落
D.以上说法都可能
4.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C.一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D.一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一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5.一位旅客在匀速直线前进的汽车上竖直向上跳起,若不计空气阻力,这位旅客的落点()
A.在起跳点之后
B.在起跳点之
C.仍在起跳点
D.无法判
6. 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

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是()
A.防止惯性的产生B.防止汽车启动时把人从后面甩出去
C.防止汽车速度突然增大时人向前“冲去”
D.急刹车时,对人体运动起到缓冲作用
五.【作业】
1.互动同步第21页11题。

2.课下探究: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没有受到外力或
2.惯性:保持
七.【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

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
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3.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 ]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C.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
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4.火车在长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原处,这是因为 [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人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火车一起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前进,所以人落下必然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的距离不易观察出来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5.下面的实例属于惯性表现的是 [ ]
A.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仍能在冰上滑行一段距离
B.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自行车,为维持匀速直线运动,必须用力蹬自行车的脚踏板
C.奔跑的人脚被障碍物绊住就会摔倒D.从枪口射出的子弹在空中运动
6.关于物体的惯性定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惯性就是惯性定律
B.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是无条件的,而惯性定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C.物体运动遵循牛顿第一定律,是因为物体有惯性
D.惯性定律不但指明了物体有惯性,还指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再停下来
C.改变运动方向
D.沿原来的运动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9.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10.一位旅客在匀速直线前进的轮船的甲板上竖直向上跳起,这位旅客的落地点(不计空气阻力)
A.在起跳点之后
B.在起跳点之前
C.仍在起跳点
D.无法确定
1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
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13.我国公安部规定,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那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A.车速太快
B. 车速太慢
C.突然起动
D.紧急刹车
14.牛顿第一定律是
A.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
B.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规律
C.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结论
D.是日常生活得出的结论
二、填空题
15.行驶中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立即停止运动,是因为____,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停下来是因为____。

16.当汽车突然起动的时候,由于乘客具有______,他会向跟车行______的方向倾倒;向北行驶的汽车突然向西拐弯时,车上的乘客会向______倾倒.
17.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上方前”)
三、作图和实验题
18.关闭发动机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运动,在图1中画出汽车受力示意图.
图 1 图 2
19.如图11—8所示的小车实验,表面越粗糙,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________,它的速度减小得______;表面越光滑,摩擦阻力______,它的速度减小得______,当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零时,它将做 ______运动.
20.人跑步时,当脚下碰到障碍物时会摔倒,这是为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学生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仍以学生演示为主,学生们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再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本课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知识、技能和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同时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这堂课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实验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导的教学理论,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

成功之处,在于教学中没有将目光泛泛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物理素养的提高,从历史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从课外走向课内,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全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做到了“从上课之前就开始学习物理,到下课之后仍不忘物理”的大物理教学观和“用课本上课”而不是“照课本上课”的理念。

本堂课的不当之处是,学生体验惯性的现象较少。

有少部分学生对“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现象不理解,不能和生活实际联系。

还有就是教学时课堂练习较少,学生的应用理解程度不够。

课堂活跃程度不好控制,有些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后没能及时的拉回来,造成思维间断,影响了学习效果。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课标分析
(一)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

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
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
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
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