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
力测试试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下列关于活动表现评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活动表现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自我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C.活动表现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只能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开展
【答案】 B
2、《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
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答案】 B
3、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2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
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
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 D
4、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
A.培养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B.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知道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D.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答案】 C
5、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6、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
B.化学方程式
C.结构式
D.铝的化学性质
【答案】 D
7、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
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答案】 D
8、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A.纸笔诊断性测验
B.纸笔总结性测验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9、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
A.1分钟以内
B.4秒以内
C.长于4秒
D.长于5秒
【答案】 B
10、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2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 A
11、下列关于化学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2、讲授法是以化学教学内容的某种主体为中心,有组织地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
下面关于讲授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讲授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
B.讲授法的最大缺点是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C.讲授法就是照本宣科,不再适用于当今化学教学
D.讲授法中可以用启发式教学
【答案】 C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B.改变条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也一定增大
C.自发反应一定是嫡增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嫡减少或不变的反应
D.提高温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 D
14、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15、目前,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融入了许多和人们日常行为有关的先行组织者材料,其主要目的是( )。
A.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B.体现“用教材去教,不是教教材”的使用理念
C.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
D.体现“全方位发展,突破个性化”的培养理念
【答案】 C
16、在教学过程中。
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答案】 B
17、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答案】 C
18、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
B.化学2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19、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分为社会导入、实验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直接导入等导入形式,其中最带有化学学科知识特点的导入方法是( )。
A.社会导入
B.实验导入
C.旧知导入
D.问题导入
【答案】 B
20、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
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
不要轻易擦去
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答案】 C
21、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答案】 C
2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丝
B.医用酒精中乙醇浓度为95%
C.用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答案】 B
24、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记住
B.解释
C.识别
D.区分
【答案】 D
25、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26、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
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
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
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
【答案】 C
27、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
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
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答案】 C
28、下列关于F、Cl、Br、I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C.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D.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答案】 C
29、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 )目标。
A.过程与方法
B.知识与技能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A
30、下列能反映出固态氨属于分子晶体的事实是( )。
A.常温下氨是气态物质
B.氨极易溶于水
C.氮原子不能形成阳离子
D.氢离子不能单独存在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
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答案】
【知识点】
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
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
(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
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
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
二、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
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
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
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
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
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
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
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
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
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
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
(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
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
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
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
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
(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
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
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
(2分)(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
【答案】(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
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
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
(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
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
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
四、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
(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分)
【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①溶液配制的原理:②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③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④操作要领。
(2)重要意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重点和
难点;③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试题】
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g放入Cu(N0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03溶液中;④将Cu放入ZnS04溶液中;⑤将Zn放入AgN03溶液中。
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⑤
【考试结果】
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1)D。
(2)错解分析:对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不清楚,不能准确地判断金属是否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未对实验的组合做出正确的判断。
(3)解题思路:为了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利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进行判断。
①能证明锌比铜活泼;②③能证明铜比银活泼;④能证明锌比铜活泼;⑤能证明锌比银活泼;综上可知①②、①③、②④能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讨论”“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学与问”“科学视野”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
问题:(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
【答案】
七、案例: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将二氧化碳通x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又变回紫色。
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解释: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酸性物质会使石蕊变红。
加热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
由此,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二】
将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hA.水中会产生碳酸吗?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
提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吗?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石蕊试纸条不变色。
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条变红。
由此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说明两个设计的特点。
(2)设计二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2)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归纳总结“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
【答案】
【知识点】
化学教学理念、化学教学策略——二氧化碳的性质(1)设计一和设计二都引出并讲解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也都进行了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
设计二与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的事实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实验成为教师引导下有探究意义的、有目的的实验。
而设计一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是由教师完成.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释的实验。
设计二重视每一个推断的证据意识。
由于有其他的推断可能.后续又设计了二氧化碳与干燥石蕊试纸的实验,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推断.推理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
而设计--N直接用反应解释了实验现象.并没有进行多种可能的探究。
设计二除了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学习.还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并且让学生体验了探究推理的过程.目标更为丰富宽泛。
(2)注重过程性目标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注重实验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物质的感性认识的积累,让学生从化学视角熟悉身边的物质,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多研究、多思考,积累有关物质的知识。
(3)①依据内容特点规划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②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初步形成科学物质观的意识。
③设计生动的化学实验和富有启迪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
④注重反思实践,不断开拓更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八、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试题】
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g放入Cu(N0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03溶液中;④将Cu放入ZnS04溶液中;⑤将Zn放入AgN03溶液中。
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⑤
【考试结果】
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1)D。
(2)错解分析:对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不清楚,不能准确地判断金属是否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未对实验的组合做出正确的判断。
(3)解题思路:为了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利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进行判断。
①能证明锌比铜活泼;②③能证明铜比银活泼;④能证明锌比铜活泼;⑤能证明锌比银活泼;综上可知①②、①③、②④能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九、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
【答案】
【知识点】
化学课堂提问(1)化学课堂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符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清晰表达的优质问题而引发的能促使学生质疑、理解、探究真知的对话活动。
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可概括为:探查已知,评价新知;激活思维,构建知识;质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