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207例临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2],以发热、出疹、卡他症状为特征,全年皆有发病,以3~5月春季发病为主。
作者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7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麻疹患
者207例,男136例,女71例;年龄2个月至39岁,平均(9.5±
麻疹207例临床分析
温丽珍(合肥市第六人民医院一病区,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
目的
探讨麻疹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散发性麻疹的临床资料,根据麻疹
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相关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 射线片、心肌酶、肝肾功能等检查及麻疹病毒免疫球蛋白M (MV -IgM )检
测。
结果
207例麻疹患者年龄2个月至39岁,平均(9.5±11.41)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4岁患者120例(57.97%),其次
是成人多见,年龄大于17岁56例(27.05%)。
发病症状典型,98.07%(203/207)的患者有发热,体温超过38.5℃者占
83.09%;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皮疹,以发热后2~4d 出疹最多,138例(66.67%);柯氏斑108例(52.17%);眼结膜充血185
例(89.37%)。
并发支气管肺炎最多达74.88%,并发肺炎13.53%。
并发心肌炎16.43%,其中农村及流动人员143例(69.08%),城镇人员64例(30.92%)。
检查MV -IgM 水平159例,阳性率为77.99%(124/159);38例(18.36%)患者有麻疹疫苗接种史。
结论
麻疹以4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农村及流动人员多见,春季发病为主,临床症状典型的婴幼儿容易并
发支气管肺炎和心肌炎,成人麻疹易并发肝炎和支气管肺炎,应加强流动人口流行病学调查、监控,及时补种疫苗,强化免疫,以降低麻疹发病率。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计划免疫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08-03
中图法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
B
11.41)岁,其中小于或等于8个月47例,>8个月至4岁73例,>4~17岁31例,>17岁56例。
1.2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诊断标准。
麻疹抗体阴性或没有报告者以发热、口腔黏膜斑、典型的卡他症状、皮疹出疹特点及疹出后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等典型症状判断。
常规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射线片、心肌酶、肝肾功能以及麻疹病毒免疫球蛋白M(MV-IgM)检测。
1.3临床表现(1)发热:体温36.8~40.6℃,<38.0℃9例,38.0~39.0℃49例,>39.0~40.0℃120例,>40.0℃29例,仅有4例患者入院后不发热,但入院前均有发热症状,热程4~10d,平均6.5d。
(2)皮疹:所有患者均有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由颈、耳后、面部先出,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以躯干密集,渐融合成片,疹后留有色素沉着及脱屑,发热后第2天出疹37例,第3天48例,第4天53例,第5~6天40例,第7~11天10例。
(3)黏膜斑:典型口腔黏膜斑108例(5
2.17%),口腔黏膜粗糙27例;未见黏膜斑72例,以发热后3~5d常见。
(4)腹泻:共有69例(3
3.33%)患者出现腹泻,以黄色稀水便为主,无里急后重,个别患者有腹痛,<4岁婴幼儿44例(36.67%),>18岁成人19例(33.93%)。
(5)咳嗽:是麻疹重要的症状。
本组173例(83.57%)患者表现为咳嗽,婴幼儿以呛咳多见。
(6)眼结膜充血:185例(89.37%)患者有明显的眼结膜充血。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 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本组207例患者中男136例(65.70%),女71例(34.30%),男︰女为1.92︰1。
有2例患者已怀孕3个月,其中1例在入院第4天发生流产。
全年皆有发病,3~5月发病157例(75.85%),其余月份散在发病且人数较少,2009年142例,2010年30例,2011年35例;农村及流动人员143例(69.08%),城镇人员64例(30.91%);有麻疹疫苗接种史38例(18.36%),无接种史91例(4
3.96%),接种史不详78例(37.68%),其中农村及流动人员中92.31%没有接种麻疹疫苗;有麻疹患者接触史55例(26.57%),其中11例是家庭成员2~3人同时患病7例母婴同时患病。
2.2实验室检查结果(1)血常规:白细胞小于或等于4.0×109L-1 32例,>4.0×109L-1~10.0×109L-1113例,>10.0×109L-156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22例。
(2)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60例,大于正常值2倍28例。
(3)心肌酶:γ-谷氨酸转移酶(γ-GT)升高112例,大于正常值2倍54例;肌酸激酶(CK)升高22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68例;羟丁酸脱氢酶(HBDL)升高45例。
(4)MV-IgM:检测159例,阳性124例(77.99%),阴性35例(22.01%)。
(5)心电图:30例T波或ST-T改变,4例心律不齐。
(6)胸部X射线片:162例患者有肺纹理增多、增粗或斑点状、片状模糊影。
2.3并发症各年龄组麻疹所致多种并发症情况,见表1。
2.4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予以抗病毒对症治疗,并发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
207例患者中治愈112例,好转92例,未愈3例(自动出院)。
3讨论
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1965年开始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995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4.84/10万)。
此后麻疹发病率又见上升,2004年发病率为6.42/10万[3]。
本组207例患者中2009年142例,2010年30例,2011年35例,其中190例是合肥及周边地区人群。
既往认为,麻疹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本组资料表明,本地区以春季发病为主,其他月份散在发病,其中3~5月为发病高峰,共157例(75.85%),提示2009年本地区局部月份的小流行。
本组患者年龄2个月至39岁,发病以4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共120例(57.97%),其次为大于17岁的成人56例(27.05%),与其他报道不一致[4],提示本地区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绝大部分病例都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皮疹,其中体温大于39℃149例(71.98%),发热后2~4d出疹占138例(66.67%),其中婴幼儿占65.45%,皮疹的形态、出疹顺序、疹退后的表现符合麻疹临床特点,有典型口腔黏膜斑108例(52.17%),说明柯氏斑仍是临床诊断麻疹的重要体征,特别是对MV-IgM阴性病例有重要诊断价值。
腹泻是麻疹患者的常见症状,本组病例69例出现腹泻,<4岁婴幼儿44例(36.67%),>17岁成人19例(33.93%),与临床报道的成人麻疹腹泻多见不一致[5],患者往往在皮疹出透后症状改善;在并发症方面婴幼儿更容易发生支气管感染、心肌损害,成年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明显多于婴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低于文献报道[6-7],且肝功能损害较轻,没有出现黄疸。
本组观察病例中城镇人口64例,农村及流动人员143例,没有接种麻疹疫苗或不详者占169例(81.64%),其中农村及流动人员中92.31%没有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史不详,提示农村和流动人员仍然是主要的发病人群,且可能存在计划免疫盲点,应加强监控,及时补种疫苗才能使发病率下降。
在38例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患者中儿童和成人比例相近,在儿童中可能存在免疫失败现象,建议基层医院做好疫苗的运输冷冻及保管,做好疫苗复种工作[8];成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麻疹抗体滴度下降,保护作用亦下降,本组病例中8个月以下婴儿34例,7例母婴同时患病,提示母体中没有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下降,有2例孕妇患麻疹,其中1例在入院第4天发生流产。
为降低婴儿发病率,建议计划免疫月龄可以适当提前,也有必要对育龄期妇女及高危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开展强化免疫[9-10]。
本组患者中55例有明确麻疹接触史,其中11例是家庭成员2~3人先后发病,185例因为发热、咳嗽多次在综合医院就诊,有12例患儿是在住院期间感染麻疹病毒而发病。
因此,做好发热患者的分诊,病房隔离,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特别是社区医生及儿科医生要熟悉麻疹的临床及皮疹特点,争取早诊断、早转诊,控制传染源。
参考文献
[1]姜璎慈,庞红.2004—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中
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4):325-327.
[2]麦峰,佟伟军.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5):421-423.
[3]叶敏,李晓松,殷菲.2004年我国麻疹发病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
学,2008,35(8):1561-1563.
年龄
≤8个月
>8个月至4岁>4~17岁
>17岁47
73
31
56
3(6.38)
3(4.11)
0(0.00)
1(1.79)
41(87.23)
65(89.04)
20(64.52)
29(51.79)
0(0.00)
4(5.48)
1(3.23)
0(0.00)表1各年龄组麻疹并发症[n(%)]
n肺炎支气管炎肝炎心肌炎喉炎
12(25.53)
11(15.07)
2(6.45)
9(16.07)
2(4.26)
6(8.22)
2(6.45)
18(32.14)a
注:与17岁以下组比较,a P<0.01。
川崎病(KD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KD 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
近年来发病增多,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发生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甚至危及生命。
现将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KD 患儿22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照1984年日本KD 研究委员会制定的临床诊
断标准[1]。
22例患儿中典型KD 17例,不完全性KD [2]5例(22.7%);其中男11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岁,≤5岁者占90.9%。
1.2临床表现22例患儿均有发热,入院时发热病程1~12d ,平
均7.2d ,高达39~40.5℃,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皮疹19例,为多形性或麻疹样皮疹,多在病程2~6d 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19例;唇红皲裂、口腔黏膜潮红或杨梅舌2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8例,以单侧多见;四肢末端硬肿11例;肛周或指(趾)端膜状脱皮
19例;卡疤潮红3例;伴咳嗽5例;误诊为腮腺炎2例。
1.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大于10×109L -1~15×109
L -1者6例,>15×109L -1~20×109L -17例,>20×109L -13例,在正常
范围5例,以中性粒白细胞占优势;血小板大于300×109L -115例,多在病程1周后出现;C -反应蛋白升高21例,其中大于50mg/L 16例;血沉增快21例,其中大于30mm/h 者20例;肝功能损害7例;检查支原体抗体7例,其中免疫球蛋白M (IgM )阳性3例;腰穿2例,其中1例脑脊液正常,1例为无菌性脑膜炎。
心电图检查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全部患者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
1.4治疗方法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
50mg/(kg ·d ),分3次口服,热退后减量至3~5mg/(kg ·d ),顿服,
维持治疗8周,有冠状动脉扩张者延长服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均予丙种球蛋白(IVIG )静脉滴注治疗,21例在病程10d 内静脉滴注,其中8例2g/(kg ·d ),只用1d ;14例1g/(kg ·d ),连用2d ,用5%葡萄糖水1∶1稀释为2.5%。
血小板升高者加用双
密达莫3~5mg/(kg ·d )。
2结果
IVIG 2d 用法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5d ,1d 用法者平均退热
时间为1.25d ;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2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后第4周,2、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均恢复正常。
3讨论
KD 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是易患宿主对多种
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观察提示,KD 由感染因素引起,而且病原体可能是一种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是哪一种病原体为KD 的直接病因。
更多学者认为,KD 是超抗原介导的致病过程。
T 、B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引起全身血管炎性损伤,导致急性期、恢复期甚至更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障碍[3]。
KD 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早期难
以确诊,容易误诊。
典型KD 临床易于诊断,不完全性KD 早期易误诊,且延误治疗会增加冠状动脉瘤发生的风险[4-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完全性KD 发病率为22.7%,与国内一项大样本调查不完全性KD 发病率为19.4%接近[6]。
因此,临床医生对不完全性
KD 应提高警惕,凡有发热、伴KD 面容的患儿要高度警惕,需要
留心卡疤是否潮红,肛周及指(趾)是否潮红、脱皮,血沉、C -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是否增高,血小板是否进行性增高等[4],及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临床仔细观察,排除其他疾病,必要时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
本研究22例患儿中并发腮腺肿大2例,伴耳前肿痛,年龄3岁以下,早期误诊为流行性腮腺炎,但均无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抗病毒及支持治疗后仍发热不退,待逐渐出现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红色多形性皮疹等临床表现才确诊。
故对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如早期发现腮腺肿大、发热不退者应警惕KD 的发生。
李永柏等[7]报道,IVIG 1g/kg 和2g/kg 治疗川崎病22例分析
戎建东(丹阳市儿童医院,江苏丹阳212300)
【摘
要】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 )的早期诊断与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 )治疗的效果。
方法
对2005年1
月至2009年12月22例住院KD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IVIG 2d 用法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50d ,1d
用法者平均退热时间为1.25d ;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
治疗后第4周,
2、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均恢复正常。
结论
KD 早期易误诊,早期给予大剂量IVIG 可以预防患儿冠状动脉损害。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治疗;
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冠状动脉疾病;
儿童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10-01
中图法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4]宋邵芹,姜慧敏,周彬.麻疹235例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62-1363.
[5]朱菊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成人麻疹2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23(2):140-141.
[6]黄绍萍,卢水华,王介非,等.上海闵行地区麻疹患者的病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7):1203-1204.
[7]
陈勇,陈靖赜.87例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2):124-125.
[8]浩彬,高乾峰.成人麻疹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3):112.
[9]王伟,张学峰.130例麻疹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651-652.
[8]
欧阳霖,尤佳恺,陈国强,等.455例疑似麻疹病例IgM 抗体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107-108.
(收稿日期:2012-06-25)
(下转第3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