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自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才会⽆所畏惧~⾃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
⼈⽣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下之分。
有的⼈,终其⼀⽣为钱谋、为权谋,
⾃以为做⼈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定是⼀个境界很⾼的⼈。
有的⼈安贫乐道,利他忘我,
尽管没有捞到⼀官半职,但也不⼀定是境界很低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说过,每个⼈各有⾃⼰的⼈⽣境界,与其他任何个⼈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认
为,⼈⽣有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属于哪个境界呢?
来源 | 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第⼀重:⾃然境界
冯友兰先⽣说:“⼀个⼈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孩和原始⼈
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并⽆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
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然境界。
”
⾃然境界,就是⼈⽣的最低境界,⽆⾮就是吃饭穿⾐,过去农家妇⼥有个⼝头禅,叫“嫁汉嫁
汉,穿⾐吃饭。
”穿⾐、吃饭,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
那边⼤草原,⼀个⼩孩在放⽺。
⼤⼈打趣问他,你放⽺⼲什么啊?放⽺卖钱。
卖钱⼲什么啊?
娶媳妇。
娶媳妇⼲什么啊?⽣娃。
⽣娃⼲什么啊?放⽺。
活在这个境界⾥的⼈,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都来⾃于⼈的天性,⽽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
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
样做事的意义。
著名学者、复旦⼤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
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其实活在⾃然境界的⼈,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饮⾷男⼥,⼈之⼤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多数⼈就住在这⼀层,吃喝玩
乐,糊⾥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地、醉⽣梦死地活了⼏⼗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
的意义、⽬的,别⼈怎么过,⾃⼰就怎么过,⼤家怎么过,⾃⼰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糊涂
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辈⼦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但这样的⼈⽣有何意义呢?⽼⼦⽈:“吾之所以⼤患,为吾有⾝。
”⼈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
于⼈有思想,⽽其它动物没有。
混吃等死的⼈⽣,毫⽆意义可⾔。
第⼆重:功利境界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其动机则是利⼰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
利的意义。
他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冯友兰先⽣认为,⾃然境界的上层就是功
利境界。
在这个境界⾥的⼈,判断事情的标准是以个⼈为中⼼考虑和决策的,“利⼰”是⼀切的核⼼。
⼈温饱以后要富⾜,富⾜以后要权⼒,权⼒以后还要有影响⼒。
《好了歌》中说:“世⼈都说神
仙好,只有⾦银忘不了,世⼈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功名这类东西,都属于功利境
界。
但功利也是有境界之分的。
如果出发点是为⾃⼰,⽽不计后果,那么,这只是功利境界的初级
阶段。
尤其是损⼈以利⼰的⼈,更是初级中的低级层次。
功利境界,还应是出发点为⾃⼰,同时不有损他⼈的利益。
孔⼦也曾说“⼰所不欲,勿施于⼈”,
可见,为⼰的同时,也需考虑到结果,不能有损于他⼈。
我们⼤多数所谓“混”出来的⼈,不过是
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已。
利⼰本是道德中⽴的,但过分地利⼰斩断了⾃⼰与世界相触的机会,缺乏同理⼼,难以被感
动,难以发⾃内⼼地因别⼈的快乐⽽快乐。
最苦的就是在功利境界的⼈,每天呼朋唤友,每天⾼朋满座,每天被很多⼈需要,每天没有时
间,能⼒让你达不到⽆为⽽治,做不到出世⼊世,所以分不清此岸彼岸。
功利境界的⾼级层次则是,出发点为⾃⼰,同时也让他⼈得利益。
曾国藩曾问赵烈⽂:“众皆出
我下,奈何尽归胡公(胡林翼,同时期湘军将领)?”赵⽈:“⼈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
何待?”曾⽈:“当如何?”赵⽈:“集众⼈之私者,可成⼀⼈之公!”曾闻之甚然。
在曾国藩儒家思想的境界中,捞功名,谋财利是⼩⼈所为的,所以他容不得这种⼈和事情。
但赵烈⽂给他上了⼀堂⼈性之课,让他明⽩了⼈性是功利的,且提出了这句“集众⼈之私,成⼀⼈之公”的名⾔。
第三重:道德境界
冯友兰先⽣说:“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
如果说功利境界还是为⾃⼰,希望⾃⼰脸上有光,耀祖光宗,那么道德境界,就把别⼈的⽣命和我的⽣命看得同等重要,正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
功利境界的⼈与道德境界的⼈两相⽐较,前者以“占有”为⽬的,后者以“贡献”为⽬的;前者
是“取”,后者是“与”;前者即使“与”,最终仍在“取”,后者即使“取”,最终仍在“与”。
《孔⼦家语·好⽣》中记载了这样⼀个故事:楚王出游,亡⼸,左右请求之。
王⽈:“⽌,楚王失⼸,楚⼈得之,⼜何求之!”孔⼦闻之⽈:“惜乎其不⼤也,不⽈⼈遗⼸⼈得之⽽已,何必楚也。
”
意思是,楚王游玩时丢了⼀张⼸,⼿下⼈想去寻找,楚王阻⽌说:“楚国的王丢了⼸,得⼸的也是楚国⼈,何必去找呢?”⽽孔⼦听说这事后则不以为然,认为楚王的⼼胸尚不够宽⼴,他
说:“可惜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失⼸的是⼈,得⼸的也是⼈,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呢?”
可以看出,儒家所展现的境界更⾼⼀筹,在孔⼦的⼼⽬中,每个⼈都是⼀样的,⽆须分国别,这就是所谓的道德境界。
此境界中的⼈,出发点不是⾃⼰,⽽是社会,是⼤众,以社会之福祉为⾃⼰奋⽃的意义。
这类⼈,即是儒家所谓君⼦,君⼦喻于义,已天下为⼰任。
第四重:天地境界
对于天地境界,冯友兰先⽣解释说:“他不仅是社会的⼀员,同时还是宇宙的⼀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
天地境界的⼈,其⾏为是“事天”的。
此境界的⼈有最⾼层次的觉解,不仅了解社会的“全”,⽽且了解宇宙的“全”。
他⾃⼰不仅是社会⼀部分,⾏为与社会有⼲系,对社会应有贡献,⽽且是宇宙的⼀部分。
他的⽣命⼒量来源于天地,真阳充沛;他也以⾃然界的最⾼法则为信仰,不计得失,不惧⽣死——⽣是⼀种能量的聚合,死是⼀种⽣命能量的散开。
天地境界还可细分为四个层次:知天、事天、乐天、同天。
冯友兰先⽣晚年撰⽂补充说,这是参考孔⼦⾃述得来的,说“五⼗⽽知天命”就是知天,“六⼗⽽⽿顺”就是顺天命,也就是事天,“七⼗⽽从⼼所欲不逾矩”就是同天。
⾄于乐天,孔⼦⾃述时未涉及,但《论语》记载孔⼦“乐”的地⽅很多,多是指精神境界,即乐天。
如果说,⽣活于道德境界的⼈是贤⼈,那⽣活于天地境界的⼈就是圣⼈。
但⼀个⼈的境界,可⽣变化。
如某⼈有较⾼程度的觉解,已经达到道德境界,但因“⼈欲”的牵扯,⽽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会因⼈、因事、因时、因地退回到功利境界,甚⾄退回到⾃然境界。
孔⼦的⼤弟⼦颜渊也不过“三⽉不违仁”,所以需要⼀种修养功夫,“以诚敬存之”,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
“⽤敬”并不是终⽇静坐,⽽是照常做该做的事,不过因为他有觉解,所以他⽆论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专注于“⾏义”、“为公”的意义,任何事对他也只有“⾏义”、“为公”的意义,那么他即常住于道德境界中了。
⾃然,⼀个⼈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提升⾃⼰的觉解程度,境界也会提⾼。
境界⾼的⼈,⾯对、享受的世界⼤;境界低的⼈,⾯对、享受的世界⼩。
这⾥的⼤⼩,不仅是指现实的、物质的层⾯,⽽更是指超越的、精神的层⾯。
例如,⼀个境界很⾼的⼈,并不是说他已将世界所有美景看尽,已将世界所有美⾷尝遍,⽽是说他能在精神世界⾥如庄⼦所云,“乘
云⽓,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
所以,境界不同,⼈⽣格局也是不同。
钱钟书先⽣说得好:做⼈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得成就,还包括⼈⽣境界的提升。
”我们都应该向最⾼的境界攀登,虽不能之,但⾄少要⼼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