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
作者:樊勇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7期
如今,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并越来越受到业界同仁的关注。
一个节目类型火了,全国很快就会“一片红”。
比如《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被看好,立即就有《阿六头说新闻》、《兰州零距离》、《成都全接触650播报》、《民生大参考》、《郑州大民生》、《都市报道》、《直播郑州》等民生新闻节目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等讲坛类节目上位,立即就有陕西卫视的《开坛》、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湖南电视台的《千年讲坛》、山东齐鲁电视台的《齐鲁开讲》;最近相亲类节目也开始“传染”,此外,还有到处泛滥的收藏、鉴宝类节目等。
一大批题材类同、风格划一的同质化电视节目充斥荧屏,这恐怕也是中国电视界独有的风景。
电视节目为什么会不断出现如此严重而又难以根除的同质化现象呢?
其一,电视产业商业化运作本身,决定了类型化节目是电视行业发展的客观存在。
资本运营的本质决定所有的产业都讲究投入与产出,也就是讲求成本。
电视既然是从事现代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产业,一样要考虑投资与成本。
电视作为典型的文化产业,为了应付大量的收视需求,降低节目的制作和运营成本,必然会引入流水线式的生产,显然“拿来”最快,成本最低。
因此,节目类型同质化不可避免。
其二,电视产业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公益性制约着电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电视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存在是为消费者提供意义和快乐。
电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与收视群体的文化层次有密切关系。
为确保收视率与经济效益,电视制作机构不得不关注过去的成功之作;为了规避市场风险,电视制作人员不得不热衷于那些与成功之作相似的产品。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节目类型对于电视来说,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节目类型对电视节目运作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超级女声》确立了一个成功的电视类型,这个操作性很强的模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拥有较高的收视率,以后凡是属于这个类型的节目就可以比照生产、大量复制,直到有一天人们对此彻底厌倦。
任何行业的最初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一种新的电视形态出现后,大家马上跟风学习,会让这种类型的节目在初期阶段里快速发展,然后再进入竞争和变革发展时期。
有跟风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进步。
电视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类的信息媒介,即使在国外,传媒间的电视节目也大多互相学习借鉴。
毕竟对很多传媒机构来说,创新是一件很花成本和时间的事情。
然而,频道类同、节目惊人相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我们承认电视的高度类型化,并不是肯定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就是其必然结果。
一哄而上的创意模仿、抄袭、克隆,导致类型节目后继乏力,缺乏新意,最终结果必然是观众审美疲劳,电视丧失公信力。
同质化节目已经
严重扭曲了电视文化和传播终端,严重影响了电视业自身的创新生命力,进而威胁电视节目的生命力乃至整个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在电视高度类型化的现实运作中,怎么才能超越模仿有所创新,进而改变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现实状况,真正有效地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淖呢?我们认为,对电视节目进行不断创新、不断研究与开发是唯一出路。
只有对电视节目进行不断创新,我们的荧屏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电视节目才有市场;只有拥有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电视台和频道才能凝聚自身参与市场角力的核心竞争力。
一要建立机构,创新发展。
电视节目严重的同质化现实状况逼迫着电视从业者去创新,如何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节目创新已经成为电视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战略问题。
机构设置是中国电视研发工作的第一步。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的电视台设立了研发部门,诸如“发展研究部”、“规划发展部”、“研究发展中心”、“发展战略研究部”等,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地位、任务、作用的定位转型。
事实上,像上海、重庆、辽宁、陕西、江苏、湖南等地的电视台已经将这些研发机构或研发部门直属台领导,台党组和主要领导直接抓研发工作。
没有研究开发能力,只能拾人牙慧,炒别人的“冷饭”。
“研发制胜”、“研发导航”,电视研发工作已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完善机制,介入运营。
电视研发工作可以分为三类主要内容:一是为电视台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针对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政策颁布等提出解决方案;三是进行节目形态的研究,为实践一线服务。
这三项内容循序渐进,组合研究,电视研发工作就可以解决电视业界的一系列问题,而不只是节目同质化的问题。
三要嫁接组合,文化创新。
电视是高度类型化的媒介,模仿是必然的。
电视节目之间类型重组、相互抄袭动态发展的现象正好说明了电视类型无穷无尽的可塑性和重组合性。
因此,节目创新和研发要有模型、蓝本的分析,要有文化市场的调研和数据,更要有瞄准文化基点和市场兴趣点的准确把握。
众所周知,红极一时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是对《美国偶像》的重新组合,是一个电视类型创新的成功个案。
但是,《美国偶像》却是直接取自英国。
英国的又来自哪里呢?1999年的荷兰《老大哥》一般被视为真人秀节目的奠基者。
湖南电视台节目研发部门在拿来对《超级女声》借鉴利用的同时,实际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异。
他们二度创作,并没有照搬照抄《美国偶像》,而是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理,把他们成功的模式中国化、本土化,在美国与中国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可以说是湖南电视台节目研发部门的成功。
但并非所有电视同行都能有这种创新。
2006年的电视荧屏上娱乐选秀节目烽烟四起,令人忧虑,再一次反证和说明了模式化借鉴之后,如何发掘和把握本土文化亮点和地域民众心理个性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四要规范市场,健康交流。
目前,各地电视台都在时刻关注兄弟台在做什么或者将要做什么,因为从别人的成功中,不仅能学到经验,还能克隆成功的模式。
但是,简单的克隆必然导致节目的同质化,这又是我们要竭力避免的。
一些电视节目研发机构专业人士认为,节目的同质化泛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对节目形态的保护并没有立法”。
因为节目形态版权保护的
缺失,不仅使得各电视台不愿意在新节目的研发上投入重兵,只着眼于对已有品牌节目的模仿,利用赛制、规则、板块的变化来达到保持活力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克隆节目的大量出现,加剧了电视荧屏的同质化,形成低层次的竞争。
在国外,模仿制作同类型节目是要向对方支付巨额的版权费用的。
而在国内,还没有这种先例。
不过,我们相信,随着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关于节目形态版权的保护一定会实现,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恶性发展,避免“千台一面”的出现,保证中国电视产业健康发展。
只有各地电视台、电视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瞄准国内外电视发展方向,研究开发出优秀的电视节目类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转”,才能永远抢占电视发展的前沿阵地。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