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展经济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旅游市场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作物增收、农民致富、城乡协调发展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掘,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为了使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还要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目前,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视角,有旅游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对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发展对带动社会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的评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行性。2019年,山西省发布《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评定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175家“三个人家”的基础上,2020又评定了首批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第二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及161家各具特色的“三个人家”,成为山西省独有的旅游品牌。
1.2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的乡村旅游地数据信息,来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及经过去重处理、网站查询和实地调研获取到的数据。乡村旅游地地理坐标借助谷歌地图进行标定,并利用 ArcGIS10.2 进行可视化表达。
1.3 研究方法
研究选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类型、集聚度、分布重心、与各要素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得到山西省乡村旅游地核密度分布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乡村旅游地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探究其方法对策。
1.3.1 最邻近点指数
()i
i
d
R E d
=
该方法主要反映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类型。当R=1时,为随机型;当R>1时,趋于均衡;当R<1时,趋于集聚。
1.3.2 核密度估计法
1
1
()n i
n
i
x x
x k
nh h
=
−
=
∑
∫
该方法主要反映研究对象要素的分布重心。
2 空间分布特征
2.1 分布类型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遍布11个地市118个县,吕梁、阳
DOI:10.19995/10-1617/F7.2022.03.03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邵秀英(通讯作者)1 杨惠婷2 翁线珍2
(1.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 山西晋中 030619; 2.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摘 要:山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村落旅游景区数量众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利用2020—2021年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乡村旅游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地方空间凝聚力不强,未与周边地区产生旅游联动效应;乡村旅游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配套;省级激励机制不足;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智慧乡村建设、旅游营销松散等问题。因此,本文从空间整合、完善设施、政企合作、组织培训、加强营销等方面提出对策,以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本文索引:邵秀英,杨惠婷,翁线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2(03):032-034.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GL018);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8041037-4)。
作者简介:杨惠婷(1995-),女,汉族,山西襄汾人,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翁线珍(1995-),女,汉族,河南新蔡人,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通讯作者:邵秀英(1963-),女,汉族,山西平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规划、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
0322022年2月
2022年2月
033
会展旅游
泉、晋中、临汾、晋城分布较为集中(图1)。山西省面积为15.67万平方千米,根据公式计算出山西省392个乡村旅游地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是29.92km 。用ArcGIS10.2计算得到其实际最邻近距离≈17.42km ,测算出最邻近点指数≈0.582。根据最邻近指数的判别标准,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类型特征表现为凝聚型分布。2.2 分布重心
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使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空间分布格局可视化,如图1所示。示范村和“三个人家”总体上表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态势,呈现为晋北单核聚集区(定义为片区1),山西中部单核聚集次核环绕区(定义为片区2)和晋南、晋东南多点均衡区(定义为片区3)。片区1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和忻州东北部,片区内忻州东北部集聚分布成“核”,表明大同、朔州示范村和“三个人家”分布密度小且属于无核心均衡分布区,忻州五台县地区“三个人家”集聚成“核”。片区2主要包括忻州、太原、阳泉、晋中、吕梁,片区内示范村和“三个人家”密度大且不均衡,表现为阳泉核密度明显,忻州、吕梁和晋中多核环绕,属于“单核聚集次核环绕”型不均衡分布区。片区3主要包括运城、临汾、晋城和长治,片区内示范村和“三个人家”数量较多,核密度分布形成曲沃—襄汾—翼城片区、平顺—黎城片区、阳城—泽州片区和沁水—垣曲四个相对密集区域,属于“多核”
型不均衡分布区。
图1 示范村与“三个人家”核密度分析(来源:作者自绘)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空间凝聚力不强,未与周边地区产生旅游联动效应
通过调研团队前往晋北、晋中及晋南地区各代表性示范村及“三个人家”考察发现,各地市之间的乡村旅游发展联系并不紧密,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的总体思考,而且各地经营者及相关部门对于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3.2 通往目的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地区交通路况直接制约着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如临汾市尧都区翟村卧虎山庄、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泉
江山庄等“三个人家”,通往山庄的道路、停车场、信号塔等公共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公共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严重制约着山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推动山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尽早解决城市通往乡村旅游目的地及目的地之间互联的道路交通问题。
3.3 省级相关部门的旅游发展激励措施不足
针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省级相关部门没有专门的奖补政策,导致部分条件好、潜力大的旅游村申报积极性不高,创建成功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三个人家”激励机制不够,挫伤了创建热情,标准执行的长期性无法有效保持。
3.4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乡村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乡村老龄化现象普遍,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学习,不具备旅游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并且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年龄整体偏大,在一些技术岗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较少,在处理在线投诉或旅游相关档案记录等过程中,工作质量和效率难免会受到影响。
3.5 智慧乡村建设,旅游营销体系尚未成熟
目前,“三个人家”的营销策略尚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部门一些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地增加了难度,也制约了一些优秀民宿资源的整合和部分乡村旅游产品项目投资的进度。如平遥县横坡村的张家山窑洞老院,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及优越的交通条件,但由于该民宿的经营者缺乏营销宣传意识,在一些订房App 和多媒体社交软件均未上传该民宿的住宿信息及宣传短片,导致旅游者只能先到达村内游览后,才能得知这些特色民宿的存在,慕名而来的客人皆为身边亲朋好友口口相传,很多外地的客人均不知道该民宿的存在,类似的案例在山西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还有很多。整体来说,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4 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4.1 多方联动,均衡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太原大城市圈对外围的辐射与扩散作用,
从“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游山西读历史”“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等文化和旅游品牌出发,积极申报乡村旅游开发,增加乡村旅游点数目,使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向极核密集区发展,对全省乡村旅游地的数量和类型分圈层进行统筹规划,引导各地区、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4.2 改善交通,便捷出行
乡村地区由于产权、资源等方面公私交错,因此,乡
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同时,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