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笔记-高考语文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笔记
(一)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传递作品的主题,为了完成这个中心任务,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往往是作品人物活动的重要载体。

同时,作为作品的标题则基本上体现在三要素中。

因此,小说的三要素及标题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无法隔离的密切联系,其关系可用右面的“小说要素图”来呈现:
如图所示,可得出三层含义:①小说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②三要素与主题之间同样存在互相联系并作用的关系;③标题一方面与处于核心位置的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形象地点明或暗示小说主题;另一方面与主题一样,与处于外围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用小说要素图,我们可以明确图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四个维度的作用:①要素自身所呈现的一个内部作用;②要素与另外三要素分别产生的三个外部作用。

由此,可提供比较全面的解题思路与步骤。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第一步是明确题干要素。

弄清题干在问什么,明确题干是针对哪一个要素为立足点进行提问。

如果题干仅提供小说中的相关词语、句子或段落,则必须先准确判断它属于哪个要素,然后利用要素图进行分析。

第二步是分析题干要素的作用。

在具体分析要素时,要先分析要素自身的作用,有时对作用本身不局限于一个作用。

第三步是分析其余三个要素的作用。

跳出题干要素分析与其余三个要素间的作用。

第二与第三步可概述为“1(要素自身作用)+3(与其他三个要素的作用)”角度,综合起来为四个解题角度。

(二)小说重要考点思维导图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叙事艺术
3.把握小说描写艺术
4.探究小说主旨意蕴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件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1.请简要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直接分条分析,注意先特征(概括),后分析(情节)。

有些高考题答案过简,只是要点,我们在做题时是必须有分析的。

例1、《支队政委》: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意志坚定: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

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2、给出形象特点(心理、心态、身份等),要求为其找到依据。

例2、《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

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例3、《有声电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答: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上属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环境、他人、他物)。

(注意先写手法,然后结合事例、情节进行分析,同时必须写出此手法塑造形象的特点。


例4、《理水(节选)》: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答: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例5、《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

(三)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人公:主要情节,表现主题。

2、次要人物: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主要人物;③丰富文章的主题(或更好
的表现主题等);④表现环境的特征。

——某些作品如《祝福》中的人物群像作用。

3、“我”:①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②“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③推动情节发展,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④对比反衬/侧面烘托突主要人物形象;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突出/暗示文章的主题;⑥便于直接抒情,适于心理描写,能自由表达思想……
例6、《断魂枪》:“孙老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衬托沙子龙的形象:沙子龙和孙老者同为武艺高强的武者,对要不要把武术传承下去这个问题,孙老者的积极进取与沙子龙的消极保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沙子龙形象。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孙老者打败王三胜,欲与沙子龙比武的情节设置,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③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国术)传承下去的愿望。

(一)概括故事情节
例1、《微纪元(节选)》: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二)某情节作用
1.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②(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④转换情节,使情节更加生动曲折、摇曳生姿等;⑤前后对比,突出强调……内容;⑥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⑦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再生波澜;
⑧在高潮中结局,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引人思考。

2.在人物上的作用:暗示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3.在主题上的作用: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含蓄暗示主题、丰富主题等。

4.在环境上的作用:营造了……的氛围,暗示了……的时代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例2、《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例3、《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

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例4、《马兰花》: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
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儿女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三)情节安排评价——有时直接问作品情节安排(叙事、构思)的特点或如何安排情节(叙事、构思),有时则转变问法,问某一物(人、事)在情节安排方面的作用、如何谋篇布局、以某人(物、事等)为中心叙事(谋篇布局)、安排某一情节有何用意、线索是如何安排的,等等。

①就全文来说:一波三折式、先抑后扬式、对比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按情节发展:倒叙,插叙、顺叙、补叙、平叙;双线结构、明暗线《马兰花》《买酒》。

④就结尾来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景物象征或省略号)、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悲剧、喜剧式(大团圆)等。

出人意料结局的艺术效果: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C、更有利于衬托人物形象;D、更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5、《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例6、《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空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例7、《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例8、《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意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9、《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
答: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例10、《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6分)
答: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四)叙事视角安排——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某人的视角等。

(其实这是叙事或构思的特点之一,同时,与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有交叉。

但由于经常就此出题,特单列出来。

)例11、在《文城》一文里,作者叙述故事时采用了44个第三人称“他”,同时,穿插7次“林祥福”,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6分)
答:①文本采用第三人称“他”,大多用于讲述故事细节,是全知视角,既显得客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人物的身份、背景,把读者快速带入故事的场景中;②同时,直接穿插“林祥福”,主要用于介绍情节发展,明确主人公,避免混淆,在心理感受上,让读者与人物靠得更近;③“他”和“林祥福”交错使用,避免行文呆板。

例12、小说叙事的内视角按照人物地位,可分为主角视角和配角视角。

《汤祷》在叙述汤铸情节时,先使用配角视角,后转为主角视角,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叙事的好处。

答:①先使用配角视角叙事,从农人角度写他们想要牺牲汤祷雨的急切心理,渲染紧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②后转为主角视角叙事,从汤的角度写他面对生死的真实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视角转换使用,产生对比衬托效果,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作品更具感染力。

例13、《你是谁》以第二人称作为叙述角度,请结合文本分析好处。

答:①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便于读者迅速进入角色。

小说从一开始就把“你”——陈树湘置于读者面前,读者仿佛“化”入小说中,成为与其面对面交流的一方。

②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能了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小说在与“你”——陈树湘的交流和故事的叙写中,自始至终融入作者的喜怒哀乐,带给读者强烈的共鸣。

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读来更加亲切自然。

小说中的“你”——陈树湘是一位早已牺牲的烈士,行文时以“你”称,与读者的距离被打破,形象亲切可感。

(五)探究情节的合理性——观点或评价(①人物;②主题;③情节;④小说本身的社会背景;⑤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14、《平凡的世界(节选)》: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的文本展开分析。

答:①现实主义创作笔法的成功运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

文中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县城的环境或是对县立高中的相关描写,都采用了近乎直录的笔法,写得十分逼真。

②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真实性。

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对孙少平打饭场景
的描写如在眼前。

③细节等描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环境作用: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作铺垫;③侧面烘托/反衬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转换、暗示情节变化;⑤揭示或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⑦照应呼应、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结尾)。

例1、《小步舞》: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①故事切入自然。

“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

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例2、《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答: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例3、《一片苍茫》:你认为本文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①照应文章标题。

②为白生被斩营造悲壮的气氛。

③表现出白生义举的感天动地。

④以“天地一片苍茫”来寄托人们对白生的哀思,令读者回味无穷。

例4、《大湖》:小说在对鱼把头冬捕活动的叙述中穿插了多种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穿插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寒冷凛冽的气氛,侧面烘托出鱼把头冬捕的困难环境与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不易,也使得鱼把头和师父的形象更加立体。

②穿插社会环境描写,如“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冬捕的风俗,使得小说更具地域性与历史感。

③穿插心理描写,主要是鱼把头心中回想师父的言行,正是这些言行、精神,促使鱼把头完成冬捕的任务。

心理描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塑造着师父的形象,体现出冬捕精神的世代相传。

(一)标题含义——①解释关键词;②表层含义:与小说的内容有关;③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主题有关。

例1、《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例2、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二)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氛围等;②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③给人以悬念、是文章的线索;④揭示文章主要人物、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⑤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暗示或揭示文章主题;⑥形象生动,具有象征义、意蕴丰富,双关等。

例3、《箬叶飘香》: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①突出内容,点明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箬叶”来写其价值和给人的美好印象。

②照应情节,“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结构圆合。

③暗示主题,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
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

④题目富有文采,寓意美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关于标题的讨论——标题的大与小,是否合适;能不能换成其他标题;等等。

思考角度主要是
人物、情节、主旨、艺术效果等。

例4、《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
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
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
背景。

例5、《一次政变》:小说写的只是政变中的一个闹剧,却用了“一次政变”这样一个大题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②“政变”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闹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③小说以小见大,写的虽是玛萨雷尔医生自导自演的闹剧,但主题却是对国内政变的失望与反思。

例6、《呼兰河传(节选)》: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答:观点一: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观点二: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
亲近和同情。

(一)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二)鉴赏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艺术特色、表达效果(作用)——①抓修饰词语;②注意修辞、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③看语境,找邻近句,突出(强调)上下文的内容、揭示段意;④联系主旨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⑤结构方面,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照应标题;⑥语言风格(特色);⑦突破口(切入点)在于句子本身的内容(关键词)。

(三)语言特点
例60、《呼兰河传(节选)》:赏析文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坊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
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就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答: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例62、《小腿疼闹社房》: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群被称为“山药蛋派”,请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答:①叙述语言完全口语化: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

②语言诙谐风趣,轻松幽默:如对“小腿疼”外号由来的描写等,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

③使用方言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血盘儿”“过来过去”等。

④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

例63、《蘑菇圈》: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

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计找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

②运用反复、叠词等手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树叶湿淋淋的”“水滴簌簌落下”,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句,如“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饬之美。

③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

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

(一)概括主旨——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达了/揭露了/颂扬了/讽刺了/批判了……。

(二)评价、探究主旨(现实意义)——抓标题、抓人物、抓情节、抓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抓作者的思想倾向(往往散见字里行间)。

(三)分析艺术特征或风格——立足文本,从人物形象、具本情节、典型环境切入,重视题干中关键词。

例1、《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例2、2022全国甲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

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