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第3课《老人与海》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老人与海
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点。

3.正确把握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子形象及人物所具有的哲理性和象征意味。

作者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橡胶园小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

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巴黎的美国青年的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出路都抱悲观、失望情绪而陷入个人享乐泥坑的年轻一代的形象。

小说获得成功,此时侨居巴黎的作家斯坦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从此“迷惘的一代”成了像海明威这一类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又翻译为《战地春梦》)给海明威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到非洲旅游和狩猎,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三次以记者的身份亲临前线,1940年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曾与美国许多知名作家多次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

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后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

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

1952年,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问世,获得当年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卡斯特罗掌权后,他回美国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身亡。

海明威提出一种文学创作理论:冰山原则。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即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

我们说过,海明威写作具有电报风格,会删掉一切旁逸斜出的东西,只留下最必要、最根本的东西。

所以这些被留下的看似随意而又无关紧要的一笔,往往是开启冰山真面目的钥匙,它能为我们展现老人内心最本质的想法。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坦因,她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这些人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
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

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地亚哥则是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

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

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

到1951年2月23日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

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根据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节,可把全文划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它后来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写老人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

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40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写老人与犁头鲨的战斗。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个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写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写老人与群鲨的搏斗。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结尾),写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1.读准字音
()()吞噬.()
嘎吱
..
黏.液()攥.住()
()()榫.头()
蹂躏
..
残骸.()桅.杆()
鲭.
鲨()脊鳍..()()
两颚.
()攮.进()鳐.
鱼()戳.进()嗜.杀()2.多音字
chòu )臭骂
xiù)乳臭未干qīng )鲭鱼zhēng )鲭菜
zhuāi )拽掉
yè)拉拽
zhuài )拽住
3.词语辨析
坚韧坚忍
二者都和“坚持”有关。

坚韧:指坚固而有韧性,重在不间断。

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重在不动摇。

例句:①创新需要一股坚韧的品质,创新需要不断经历挫折和挑战。

②一个平常人在困厄中表现出的坚忍品格常常不亚于一位英雄。

4.重要词语解释(1)蹂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欺辱或者侵扰。

(2)榫头:即榫子,又叫榫儿或榫头,指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凸出的部分。

(3)攮:(用刀、叉)使劲刺。

(4)啐:①惊愕时所发出的声音;②饮,尝;③发出唾声。

表示鄙弃或愤怒。

(5)蚕噬: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一步步的侵占。

(6)皮开肉绽:皮肉都裂开了。

形容伤势严重。

多指受残酷拷打。

5.课文的重点是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仔细阅读这部分,完成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攻击者鲭鲨
数量一条
老人作战工具鱼叉
结局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
40磅
1.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之一,试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塑造老
人硬汉形象上的作用。

2.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3.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有何象征意义?
4.本文除了对事件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金句银段
1.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老人与海》
2.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

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
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懂与不懂,不多说。

心乱心静,慢慢说。

若真没话,就别说。

——海明威
3.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4.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5.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老人与海》
6.相爱的人不该争吵。

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

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7.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

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

——海明威
8.心灵愈加严谨,外表愈加简单。

——海明威
9.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从事某项事业,每一个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义务。

——海明威
写作金库
硬汉海明威
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片嵌入他的身体,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次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立起来;最后,因不甘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这就是硬汉海明威。

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

他要用人们永远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

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样的人生诉求。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我们似乎看见一个孤单的捕鱼老人置身于大海中,就像是在旋流中的一片叶子,在寂寞的大海上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孤独和沉寂。

从漂浮的小船到海风和夕阳,在那场与风浪、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中,尽显老人疲惫又顽强的毅力,每时每刻都让我们为一个天涯漂流者的生命担忧着。

一个老渔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拖回来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回归。

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个“硬汉”。

“硬汉”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

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面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尽管他们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桑地亚哥那样永不服老、永不服输,所以在和高血压、糖尿
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之后,他决心主动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他坚信“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的格言,于是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不仅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在与变幻莫测的自然的抗争中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作家的典范
海明威是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

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海明威是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

他到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硬汉的性格。

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

当然,还杂糅着酒、暴力、性、孤独和死亡。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

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男人,对于海明威的那种生活,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

所以,人们曾经发出“寻找男子汉”的呼唤。

现在男性的强悍、坚韧的阳刚之气,已变得越来越稀有。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在于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

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无法否认,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他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简洁利索。

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技巧的花哨,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

我仿佛看见他提着一把锋利的板斧,砍掉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

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据说《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他重写了39次,《老人与海》他校改了200多次,本来可以写成1000多页的长篇巨著,最终浓缩为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假如仍是1000多页,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

无法理解的是,被海明威所摒弃的,却被时下我们的一些文人当宝贝似的捡回,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

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也因此,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

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经久不衰。

经典选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彩片段
1.秋雨打着人们的脸。

一团团饱含雨水的乌云,在低空慢慢移动。

深秋,一望无际的森林里,树叶全落了。

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面。

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

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车站的石头货台伸向森林。

路基周围是蚂蚁一样密集的人群。

讨厌的粘泥在靴子底下扑哧扑哧直响。

路基两旁的人们狠劲地挖着土。

铁器发出沉重的撞击声,铁锹碰着石头,铿然作响。

雨像用筛子筛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

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

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从路基上淌下来。

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

修筑的路基一天比一天延长,不断伸向密林深处。

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房的空架子,凄凉地立在那里。

里面的东西,凡是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的,早就被洗劫一空了。

门窗成了张口的大洞;炉门成了黑窟窿。

房顶也破烂不堪,好多地方露出了椽子。

唯一没有遭劫的是四个房间里的水泥地面。

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

大家在门口拧衣服,脏水一股股流下来。

他们用最难听的话咒骂这恶劣的天气和遍地的泥泞。

水泥地面上薄薄地铺了一层干草,他们紧挨着睡在上面,相互用体温取暖。

衣服冒着气,但是从来没有干过。

雨水渗过挡窗洞的麻袋,滴落到地上。

雨点像密集的霰弹敲打着屋顶上残留的铁皮。

冷风不断从破门缝里吹进来。

厨房是一座破旧的板棚。

早晨大家在这里草草吃完茶点,就到工地上去。

午饭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

2.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

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

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

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

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他站起来,向大路走去。

一个赶着四轮马车进城的山里人,把他顺路带上。

在十字路口他买了一份当地的报纸。

报上登载着一个通知:要城里的党员到杰米扬·别德内依俱乐部开会。

保尔回到家已是深夜。

他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他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大会上演说。

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出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绝望、动摇时战胜软弱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3.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

港湾的海岸呈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骨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住了海浪。

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

城郊一幢幢白色小屋排列在山峰之中,伸展到很远的地方。

古老的郊区公园里静悄悄的。

秋风扫下的枯黄的枫叶缓缓地落在已很久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的小径上。

一个波斯老马车夫把保尔从城里拉到这里。

他扶着这位古怪的乘客下车时,忍不住问道:“你干吗到这儿来?这儿没有姑娘,也没有剧院,只有胡狼在这儿转悠……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我真不明白!同志先生,还是坐我的车回去吧!”
柯察金付了车钱,那老头儿也就走了。

公园里空寂无人。

保尔在海边找了张长凳坐下,把脸对着阳光,太阳已不那么晒人了。

他坐车来到这个僻静的地方,为的是考虑如何安排他今后的生活。

是该进行总结和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随着他的再次到来,丘察姆家的矛盾激化到了极点。

老头子听说他又来了,大动肝火,在家里又吵又闹,胡搅蛮缠。

带头进行反抗的自然是保尔。

老头子没有料到会
遭到妻子和两个女儿的强烈反抗,于是从保尔第二次来到的那天起,这一家就分开过了,双方互相敌对,彼此仇视。

通向老两口房间的过道已经钉死,一小间厢房租给了柯察金。

房租已预先付给了老头。

他似乎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因为两个女儿独立出去,就不再要他负担生活费用了。

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阿尔宾娜还和老头子住在一起。

老头子从不上年轻人住的那边去,他不愿跟那个可恨的人碰面,然而在院子里他却像火车头似的,噗噗噗地大声喷烟,以此显示,他是这里的主人。

4.老头子去合作社工作之前,会两门手艺:鞋匠和木匠。

现在,他把板棚当成作坊,一有空就在里面干活,挣点外快。

他很快就把工作台移到保尔的窗户下面,有意要为难这个房客。

他使劲敲着钉子,心里乐滋滋的。

他知道,这样可以妨碍保尔看书。

“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从这儿撵走……”他时常低声地自言自语。

远处,在接近地平线的地方,轮船喷出的烟柱像一片乌云似的舒展开来。

一群海鸥尖叫着向海面俯冲。

柯察金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

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

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

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还挺不错。

当然,由于愚蠢,由于年轻,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

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

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

现在他的身体垮了,不能再坚守阵地,唯有一条路可走进后方医院。

他还记得,在华沙附近的激战中,有个战士被子弹射中,从马上摔下来,跌倒在地上。

同志们急忙包扎好他的伤口,把他交给救护人员,又继续向前飞奔,追赶敌人去了。

这个骑兵连并没有因为失去一个战士而停止前进。

为了伟大的事业进行斗争时,就是这样,而且也应该这样。

当然,也有例外,他就见过没有双腿的机枪手,坐在机枪车上坚持战斗,他们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士,他们的机枪给敌人送去死亡和毁灭。

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百发百中的枪法成为各个团队的骄傲,不过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现在,他的身体彻底垮了,归队已经无望。

他应当如何处置自己呢?他终于从巴扎诺娃口中了解到了真实病情:应当有思想准备,将来他还会遇到更可怕的事。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犹如阴森森的黑洞摆在他的面前。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

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
5.保尔和达雅到了莫斯科,在一个机关的档案库里住了几天。

这个机关的负责人帮助保尔住进了一所专科医院。

直到现在,保尔才明白:当一个人年轻力壮的时候,做到坚强是比较简单而容易的事;如今,当生活像铁环似的把你紧紧箍住的时候,仍然能够坚忍不拔,那才是光荣的业绩。

从保尔住进档案库的那天晚上到现在,已经一年半过去了。

这十八个月来他所遭受的痛苦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在医院里,阿韦尔巴赫教授直截了当地告诉保尔,恢复视力已不可能。

在希望渺
茫的将来,如果炎症能够消失,可以试试做瞳孔手术。

他建议先作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他们征求保尔的意见。

保尔表示,凡是医生认为需要做的,他都同意。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

然而保尔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

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

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6.冬天过去了,窗外已春意盎然。

保尔动完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算死里逃生,但已毫无血色。

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了。

他在各种病人的痛苦和垂死者的呻吟、哀号之中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比忍受自身的痛苦更为艰难。

医生建议他再作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

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当天,保尔就给中央委员会写了封信,请求帮助他在莫斯科安家,因为他妻子在当地工作,而且他本人再继续到处住院已毫无用处。

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请求党组织帮助。

莫斯科市苏维埃拨给他一间房子,于是保尔离开了医院,当时他的唯一希望就是永远不再回来。

那间房子在克鲁泡特金大街一条僻静的巷子里,很简朴,但在他看来,已经非常奢侈了。

夜里醒来时,他常常还不相信,他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医院。

达雅已经转为正式党员。

她工作非常努力,尽管个人生活非常不幸,但她并没有落在其他先进工人的后面。

工人们信任这个寡言少语的女工:她当选为工厂委员会的委员。

保尔为他的终身伴侣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感到自豪,这减轻了他的痛苦。

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

保尔热情地向她讲述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他将能回到战士的行列。

巴扎诺娃发现柯察金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我看得出,您经受了不少痛苦,但是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

但是您怎么写呢?”
保尔笑着安慰她说:“明天他们会给我送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做的。

没有这块板子我没法写字,会把不同行的字重叠在一起。

我想了很久,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就是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这样我的铅笔就不会写到直行的格子外面。

我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是很困难,但也不是没法做到。

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我试了好长时间,开始一直写不好,但是现在我慢慢地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地写,结果写出来的字挺不错了。


保尔开始工作了。

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

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

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清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全部记住。

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要受到阻碍。

母亲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他必须凭记忆整页整页,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因此母亲有时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