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近代建筑学科知识的本土化——以近代建筑专业期刊《建筑月刊》的长篇连载《营造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窥近代建筑学科知识的本土化——以近代建筑专业期刊《建筑月刊》的长篇连载《营造学》为例
赵玲
【摘要】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而中国建筑院校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20、30年代,近代建筑专业期刊扮演了建筑学科知识普及的先行者角色,并进行了西方建筑学科知识本土化的最初尝试.该文以<建筑月刊>的长篇连载<营造学>为切入点,
为近代建筑学科的历史研究提供微观案例.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05
【总页数】4页(P155-158)
【关键词】近代;建筑学科;本土化;《营造学》
【作者】赵玲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
一般认为,近代建筑的现代转型发端于19世纪中叶租界的设立,它是在近代中外冲突融合的背景下,西方建造技术、建筑制度移植到本土,并且改变中国传统建造体系的产物。

中国近代建筑学科也是在实践西方建造技术、引入西方建筑教育体制
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以西方建筑知识体系为主导的近代化过程中,中国本土的建造文化一以贯之,始终活跃。

本文尝试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重要的
建筑专业期刊《建筑月刊》中的长篇连载《营造学》为切入点,考察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从业者面对西方建筑学科知识所做的本土化尝试,为近代建筑学科的历史研究提供微观案例。

1 《营造学》刊出的背景
虽然20世纪30年代近代上海的报刊业、出版业已是蔚为大观,但具体到专业的
建筑学科类出版物则少之又少,尤其是相关的中文出版物明显无法满足当时基础教育水平不高的学徒、绘图员等的需要。

1934年,汤景贤在上海建筑协会第三届委员大会上介绍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概况时感念“建筑工程用书,缺乏完善本国文教本,于是不得不采用英文原版。

此举实属增加学生负担,又不适合国情,从事工业教育者,极宜设法补救。

且英文原版工程用书,均属高级性质,缺乏中等程度者,故本校高级部用书,几尽为国内各著名大学之工科用书,外界不察,或将疑为炫耀高深,不务实际也。

”①以1936年秋《建筑月刊》刊出的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各科用书一览表②为例,除了国文一科为“古今文选选读”、英文课选用商务出版的英文教材外,其余各科均用英文书籍。

可见,虽然上海建筑施工行业发展迅速,至20世纪30年代,登记注册的营造厂达2000多户,建筑工人达10万多人③,但是仍然面临着缺乏切合中国实际的建筑知识书籍的现实。

《营造学》作者杜彦耿有感于“我国建筑学校之课本,及从事建筑工业者之参考书,咸感极度缺乏;有之,惟采用西文书籍耳。

观乎我国一般高级专门学校,咸用西文课本,尤以土木与建筑两课为最;盖西文课本,姑不论其内容之如何完善,其不能适合我国建筑工程之实际情形,则无可讳言者也”④,酝酿二十余载,终得借上海建筑协会这一建筑学术团体成立、《建筑月刊》创办,以及《建筑辞典》这一基础工作的完成,而着手编著内容切合实际建造情况的《营造学》,逐期发表,还希望
将来能集成册秩。

2 《营造学》概况
从1935年2月至1937年4月,《营造学》在《建筑月刊》上共连载22期(图1)。

登载内容有七大章。

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建筑工业与居住、工商业、交通、国防、历史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筑分类以及建筑制图等知识;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砖的历史、砖的制作以及各种砖作工程的构造方式;第三章在解释了石作工程的定义及概要后,以术语解释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各种石作构造以及所使用的机械工具;第四章“墩子及大料”即我们现在所习用的“柱子与梁”;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为“木工之镶接”、“楼板”和“分间墙”。

连载的最后一期仍有“待续”,可知《营造学》的内容应远不止此。

《营造学》作者杜彦耿,是近代建筑史上一位特殊的建筑学人。

他不同于20世纪20、30年代由学成归国的建筑留学生构成的建筑院校教育主流,是一位从中国建筑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建筑业执业者⑤。

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英文功底,熟悉西方建筑技术并且热心建筑业发展的爱国青年。

主编了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专业期刊之一《建筑月刊》,编撰《英华、华英合解建筑辞典》,积极、迅速地对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界信息进行反应,并且他热心于中国建筑问题研究,努力进行“中国式”住宅设计的探索⑥。

从《建筑月刊》连载的主要篇目中可以看到,主编杜彦耿撰写的长篇“工程估价”、“建筑辞典”、“营造学”以及“建筑史”在刊物的长篇连载中处于绝对主体的地位。

据统计杜彦耿在《建筑月刊》上共发表文章100篇次,可以说他是一个对《建筑月刊》创刊、编辑工作以及刊物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营造学》即是杜彦耿借助《建筑月刊》这一平台发表的长篇连载。

图3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Begineers》中介绍砖砌方式的插图
图5 《营造学》中的字体插图
图7 《营造学》中介绍手工制砖的插图
图4 《营造学》中介绍英式砖砌方式与双面苏包砖砌方式的插图
图1 《营造学》标题
图6 《营造学》中介绍西式制砖机器的插图
3 《营造学》的分析研究
杜彦耿编写的《营造学》在行文结构上与J.W.Riley的《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Beginners》(图2)有诸多相似之处。

《Beginners》是正基工业补习学校“房屋建筑”课的教学用书。

笔者手中的《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Beginners》为龙门书局⑦的版本,无出版商及出版时间等信息。

从该书的前言中可以了解到,《Beginners》成书于英国的洛奇代尔(Rochdale),是作者Riley 在夜校任“房屋建筑(Building Construction)”课多年的基础上整理出的一本
适于初学者的小册子。

该书32开大小,300页左右。

全书共16个章节,依次为:Introduction(绪言);
Brickwork(砖作);
Stonework(石作);
Girders and Ironwork(大梁与铁作);
Floors(楼板);
Partitions(隔墙);
Wooden Roofs(木屋架);
Iron Roof Trusses(钢桁架屋顶);
Slating(石板瓦);
P lumbers’ Work(屋面排水);
Doors(门);
Windows(窗);
Carpentry and Joinery(木工及连接);
Materials(材料);
Forces and their Measurement(简单的力学计算);
Sites, Ventilation, and Drainage(场地、通风与排水)
(注:括号后中文为笔者译)
杜彦耿编写的《营造学》在行文架构上与Riley的《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Beginners》有诸多相似。

就已刊载的部分有七个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绪言
第二章砖瓦工程
第三章石作工程
第四章墩子及大料
第五章木工及镶接
图9 《营造学》引用的西方石作插图
图8 《营造学》中介绍砖作施工工具的插图
图10 《营造学》中引用的须弥座插图
图11 《营造学》中解释磉皮及磉珠所绘的插图
第六章楼板
第七章分间墙
并且,《营造学》引用并翻译了《Beginners》中不少的图例。

如,介绍英国式砖砌方式与双面苏包式砖砌方式所用的图例与《Beginners》中的插图如出一辙(图3~4)。

除了《Beginners》之外,《营造学》还糅合和其他相关英文书籍的内容,如参考了Charles F. Mitchell编写的《Building Construction》,并引用《弗莱彻建筑史》中的插图等等。

以上可以看到,《营造学》在整体架构上是以西方建筑书籍为
蓝本,在西方建筑知识的分类体系中讲述自己的“营造学”。

但,正如作者在绪言中所说,“科学书之最重要条件,厥为实用;盖书中所述,必须切合实际。

……故凡切合于他国之书本,不能遽加翻译,只能作为参考,至书中主材,仍须赖实地搜集。

”所以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多处尝试将本土的建造技术、建造文化融入其中。

下面将具体考察论述。

《营造学》开篇第一章对“建筑工业”进行解释,对建筑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建筑制图”的各个方面。

这些内容基本都是照搬当时西方的解释方式、分类标准、以及制图体系。

但是,当作者举例说明“字体”这一项时,采用了中文与西文字母相对照的方式:通过模仿英文字体的笔划特征,创造出与八个不同的英文字体相对应的中文字体。

中文的“基”字也有了西式字体名称,如“Old English”式、“Gothic”式、“French-Roman(light)”式等等(图5)。

虽然《营造学》的论述架构是以西方专业书籍为蓝本,但具体到每一章的内容上,作者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

以第二章“砖瓦工程”为例。

首先,作者在定义“砖作工程”时就融合了中西方的说法:“砖作俗称水作,宋李明仲著《营造法式》称泥作,是一种专门组砌墙垣之技工。

将专用灰沙黏砌,而成一体;并将砖块犬牙组砌,构成能任重压力推剪力之强固建筑。

”并且,一般工程技术书籍以砖瓦的物理特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作为开篇,杜彦耿则是从制砖的历史讲起,将中国用砖的历史纳入整个历史的梳理过程。

作者援引《日本工业大辞典》和《Audels Masons and Builders Guide》上溯砖出现的时间至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而吾国“桀作瓦
屋(《世本》)。

乌曹作砖(《古史考》),砖瓦之屋,始流传于后世”,“查乌曹系夏末人,与桀同时;夏桀元年为西历纪元前一八一八年,乌曹已有炼砖之制,似与西籍所传炼砖之期,不相上下”。

对于从古籍中征引的结论,作者也表示“必须有待于考古家再作进一步之搜查,提出实证,方可据为信史”。

此外,在制砖工艺部分,作者不仅用大量图片介绍了从西方引入的制砖机器(图6),还自绘插图
详细介绍了中国本土最普遍的手工制砖的步骤和方法(图7),整理绘制了砖作施工现场最常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工具(图8)。

在“石作工程”的章节,作者在详细介绍西式建筑中石头构件的名称与砌筑方式之余(图9),还大量引用《营造法式》中的图例,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石构件,如须弥座、勾栏、望柱、抱鼓石等等(图10)。

并且,在介绍磉皮及磉珠的插图中,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磉皮磉珠与西式建筑中的三合土基础相结合(图11)。

结语
中国传统建造技术的悠久历史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巨大张力使得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体制主导下的近代建筑转型绝不是全盘西化那么简单。

任何外来的技术与体制都必须面临结合本土实际的的问题。

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建筑活动主体的中国建筑从业者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建筑技术的直译,开始主动探寻贴合本土语言环境的意译。

连载于《建筑月刊》的长篇《营造学》即是在学理上将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国建造实际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通过对《营造学》微观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建造技术主导下发生的建筑知识及其制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建造文化对现代建筑知识体系架构的初步介入。

科目国文英文(普)作者英文(专)商业英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自然科学几何画图形几何工程画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原理钢筋混凝土学书名古今文选选读(由校免费发给讲义)The New China初中简易英文文法(商务出版)The New China实用新英文典(商务出版)英文商业文牍备要(商务出版)Complete Arithmetic Elementary Algebra Plane & Solid Geometry Plane Trigonometry & Tables Analytic Geometry Differential & Integral Calculus Common Science Geomrtrical Drawing Engineering Descriptive Geometry Engineering Drawing Materials of Engineering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Beginners Applied Mechanics Strength of Materials Modern Framed Structures, Part 1.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Vol.1.Graybill & Chu刘维向编Graybill & Chu Olin D. Wannamaker李文彬编Wentworth & Smith Wentworth Wentworth & Smith Granville Wentworth Love Washburne Holbrow Moyer French Moore Riley Poorman Boyd J. B. T Hool
注释
(1)汤景贤,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概况,载于《建筑月刊》二卷十期,1934
年10月。

(2)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各科用书一览(转引自,校务委员会决议二十五年秋实行本会附设夜校更改编制,《建筑月刊》四卷四期,1936年4月。

):
(3)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营造业及建筑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P.27。

(4)《营造学》绪言,《建筑月刊》三卷二期,1935年2月。

(5)对于杜彦耿的生平和学术等成就,何重建先生已深有研究。

现结合《上海建筑施工志》的人物篇,择要录之:杜彦耿(1896~1961),笔名杜渐、渐、彦,上海川沙人。

其父经营杜彦泰营造厂。

杜协助父亲经营营造业。

业余时间钻研建筑技术和英文,熟知西方的近代建筑技术,而且有着很强的英文的笔译、口语能力。

25岁左右开始独立承建工程。

当时上海建筑界一批年轻有为的营造家在浙江路迎
春坊(后迁至平望街荣阳里)有一个聚会,杜彦耿以其学识、人品在其中颇具威望。

在杜的筹划下,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上海市建筑协会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召开成立大会,杜彦耿作为大会五人主席团之一,向大会作了建筑协会筹备经过的报告,宣读由他起草的协会章程、宣言。

大会推举他为协会执行委员,主持学术及宣传。

民国二十五年,中国建筑展览会在上海召开,杜彦耿与朱桂莘、梁思成、庄俊等中国建筑界著名人物一起名列大会常务委员,并担任了繁重的编辑
和宣传工作。

一二八上海抗战时有一支水木业义勇队约500余人上前线直接参加战斗,队伍的报到集结及与十九路军的联系工作均由杜彦耿负责。

《建筑月刊》两次刊登闸北被毁的商务印书馆、造木公司等建筑残影共10幅,表明了杜彦耿的爱国立场。

八一三战争爆发,杜彦耿率月刊部的全体人员投入支前,提供防御工程的施工图纸,组织建筑材料运往前线加固工事。

《建筑月刊》停办后,杜彦耿于民国二十七年率一批学生来到大后方云南昆明,又做起建筑设计兼施工,并以其在同业中的威望,出面组织了昆明建筑师公会。

(6)杜彦耿,中国式私人住宅,《建筑月刊》四卷四期之“居住问题”编者按,1936年4月。

(7)20世纪30年代,有感于中国外文图书资料的匮乏,龙门书局的创始人严幼芝先生在上海发明了化学制版的翻印技术,创建了专门为大学学生翻印外文资料的“龙门书局”。

抗战开始后,严先生联合出版界一批有志之士和有实力的同行,成立了“龙门联合书局”。

从创立之初开始,龙门书局便以出版和引进国外教材、辅导及学生课外读物著称。

参考文献
1 《建筑月刊》(《THE BUILDER》).上海:上海市建筑协会,1932.11-1937.4.
2 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营造业及建筑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 上海建筑施工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建筑施工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4 Riley.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Beginners.上海:龙门书局,具体出版年代不详.
5 Charles F. Mitchell.Building Construction.London:the Whitefriars Press, 1925, 10th.ed.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邮编200041
电子信箱***********************.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