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41题论证探讨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考41题论证探讨类
⾼考材料题考查⽅式及答题技巧集训之
41题:史学素养----论证与探讨问题41题是⽂综历史考试中难度较⼤的题,思维含量⼤,不易得分,⾼考的选拔性功能就体现在这⾥。

谁能在这样的试题中多得⼀分,谁就能⽐别⼈多⼀分胜算!41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虽然题型灵活多变,图⽚表格类的、公式类的、观点论题类的等等多种不同呈现的⽅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考查运⽤你所积累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正确的史学观点,在试题提供历史史料中去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

是对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综合考查。

本题对能⼒要求⾼于知识要求,如果对题⽬的问题的提炼的不对,那么历史史实的运⽤就会失去价值,因此读懂题、审对题⾮常重要!
⼀、观点论题类
1、思路:这类试题思路⼀般是三步⾛,即观点+论从史出的论证过程+结论。

2、有两种考法:⼀种是材料中已有观点,进⾏提取和论证,即“论证别⼈的观点”;⼀种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观点,再进⾏论证,即“论证⾃⼰的观点”。

3、针对练习:
考法⼀:
设问⽅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相关史实对这⼀观点进⾏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者另有观点,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选择你认同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考真题回顾:16年⼀卷41题制度构想与实践、11年41题关于西⽅崛起的观点、12年“冲击—反应”模式。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整个科学的历史若从⼀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其中每⼀种解释都被看做是⼀种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全部科学资料制定出的理论,直⾄这种包罗万象的理论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会成为进⼀步发展的出发点。

——布罗代尔《⽂明的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命”⾃⾏拟定⼀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论述逻辑清晰、史实正确)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全球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发展趋势:其⼀是传统强国将继续维持全球治理现状,其⼆是新兴挑战者试图促进全球治理发⽣变⾰。

如果新兴⼤国基本认同⽬前的全球治理的制度和规范,那么出现冲突和谈判僵局的可能性较低。

虽然新兴⼤国可能拥有潜在的全球治理能⼒,但是由于受到国内或国际因素的制约,此种能⼒可能⽆法充分发挥。

新兴⼤国与传统强国间的谈判会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发⽣变化,因⽽传统强国对新兴⼤国的回应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

——摘编⾃[美]迈尔斯·凯勒《新兴⼤国与全球治理的未来》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新兴⼤国与全球治理”⾃⾏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法⼆:据材料⾃⼰概括提炼观点,再进⾏论证,即“论证⾃⼰的观点”。

题型特点: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般是试题提供⼀则或者多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提炼观点,并论证⾃⼰提炼观点的合理性。

这类试题考查考⽣在灵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强调的是探究能⼒,同时⼜重视探究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问⽅式:(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2)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个观点?可以进⾏补充、删减或修改,再加以论证。

⾼考真题回顾:
16年⼆卷⽞奘西⾏求法、15年⼀卷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

考证学派致⼒于古⽂物研究,对为知识⽽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

但在这⽇新⽉异的时代⾥,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符。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问题迫在眉睫时,⼠⼈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份⼒量。

……学术上的⼴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时代的特⾊。

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主要特征。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宋是最贫最弱的⼀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个⼤变动。

……若论制度,宋代⼤体都沿袭着唐旧。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体,⽴意把相权拿归⾃⼰,换⾔之,这是⼩兵不放⼼⼤⾂,这也罢了。

他们种种措施,⾃始就不断有⼈反对。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已,并未能通览⼤局,来为有宋⼀代定制创法。

——摘编⾃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概括材料中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其主要原因。

(提⽰:最少提炼两个观点并分析其原因)
⼆、图⽚、表格分析说明类
规律思路总结:
1、信息的变化承载者时代的变化,因此可以从这⼀时期的阶段特征各个⾓度进⾏对⽐,找到突破。

2、信息的“变化”⼀定是变化前和变化后的都要进⾏说明!不能光说明变化后的现象。

3、怎样进⾏“分析”或者“说明”?---可以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
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后会有什么结果或意义”等⽅⾯进⾏“分析说明”。

注:这种思路也适合40题材料题的运⽤。

⾼考真题:
15年课表⼆卷节假⽇变化、13年⼀卷汉唐历史地图、⼆卷建筑风格与政治关系
典题回头:
41、(12分)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化等多种信息,揭⽰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

⽐较图13、图14,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12分)
1、⽰例⼀:信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2分)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络。

(4分) ⽰例⼆:信息: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2分)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强⼤,⼀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4分)
⽰例三:信息: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2分)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国与亚⾮国家的经济⽂化交流,⼀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4分)
⽰例四:信息: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2分)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

(4分)
⽰例五:信息:由贡赐贸易转化为商品贸易。

(2分)说明: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化。

(4分)
强化训练:
1、(12分)历史图⽚包含了政治、经济、⽂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图⼀英国马嘎尔尼访华团(乾隆时期)图⼆邓⼩平会见英国⾸相撒切尔夫⼈
⽐较上⾯两幅历史图⽚,提取有关历史变迁的信息拟⼀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典题回头: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者称之为“⼀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
⽐较材料⼀、⼆,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例⼀(必答,6分):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2分)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传教⼠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知识;(2分)
近代以来,鸦⽚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益严峻,先进的中国⼈积极学习西⽅。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思想⽂化。

(2分)
⽰例⼆(6分):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变化,其⽬的也随之变化。

(2分)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传教⼠为主,他们与中国⼠⼤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殖民扩张的初衷;(2分)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2分)
⽰例三(6分):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变化。

(2分)
说明:明末清初时,古代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科技,同时把中国⽂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之间的⽂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重⼤影响。

(2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2分)(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们关注世界、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了戊戌变法和⾟亥⾰命等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本题还可从其他⾓度进⾏拓展性作答,可酌情给分。

⽐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主动学习,由民间⾏为到政府参与等)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名称经历了⼀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

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西⽅”,结合所学概括国⼈对“西⽅”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对原因进⾏分析。


三、公式类
思路归纳:公式类开放题思维含量较⾼,知识的呈现⽐较抽象,属于逻辑思维的考查,要注意公式中所提供的的各个要素中的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等。

但这类题并不难,设问要求⽐较宽泛(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只要找到公式中的突破,判断准⽅向,找到⼀个历史事件印证,能够⾃圆其说,就迎刃⽽解!
真题回顾:(15年⼀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产⼒发展中的作⽤,引⽤了如下公式:⽣产⼒=科学技术×(劳动⼒+劳动⼯具+劳动对象+⽣产管理)
这⼀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产⼒诸要素。

——摘编⾃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典题回头:
决策的出台= 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皇帝批⽰。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探讨。

(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
答案参考:
⽰例⼀:同意公式
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和皇帝参与的。

三省六部制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诏令,如若门下省审理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统治者,有最终的批⽰和决策权,其中的“三省会商”,⼀⽅⾯将原来⼀⼈独⼤的相权,⼀分为三,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另⼀⽅⾯,只是便于群策群⼒,提⾼决策的正确性,但不能代替皇帝决策。

所以,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和皇帝参与的,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上的本质。

⽰例⼆:不同意公式。

将皇帝批⽰改到门下省审批之前。

三省六部制门下省对皇权有⼀定的制约。

门下省对皇帝的决策认为不合理可以拒绝审批。

但皇权⾄上是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本质。

因此,……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列宁曾经以⼀个公式来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

——摘编⾃《列宁全集》第34卷
结合中国改⾰开放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列宁的这个公式正确的揭⽰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应当包括完善的民主法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科学的经济管理以及⾼度普及的国民教育。

论证:以我国改⾰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例。

改⾰开放历来,民主法治建设。

;科学技术。

;经济体制改⾰解放发展⽣产⼒,城市国有企业改⾰。

;加快教育发展,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结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度发展的⽣产⼒以及。

强化训练:
(12分)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近代化是⼀个传统不断消失,新的社会不断出现的动态过程。

既有变动,⼜有适应,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成败的关键。

有⼈将其发展归纳为如下公式:社会发展程度=⾃⾝适应能⼒×(政治变动+经济变动+思想⽂化变动)该公式表明,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变动的适应能⼒⼤⼩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低成正⽐。

试运⽤中国历史上的相关史实,对这⼀公式进⾏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事实准确。


四、⽬录类
思路规律:
1、结合设问和材料信息,判断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相关史实的范围。

2、考法:属于⼀个事件:把握对历史事件的全⾯认识,有⽆⽴场⽚⾯性?有⽆内容的缺失性,
等等。

14年⼀卷抗⽇战争⽬录修改。

⽐较类的:从材料对⽐中找到各⾃的不同特点,找到突破进⾏分析。

14年⼆卷世
界近代史教材⽬录对⽐。

3、教材的编纂属于社会意识的反映,要考虑社会存在与主流思想对⽬录编写的的决定作⽤。

4、历史教材也受相应的史观的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其有重要影响。

真题回顾: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战争”内容的⽬录摘编。

第⼆⼗章全国抗⽇战争的开始
第⼆⼗⼀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溃退
3.平型关⼤捷
4.敌后抗⽇根据地的建⽴和迅速发展
第⼆⼗⼆章⽑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三章国民党反共⾼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四章⽇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六章国民党的⿊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七章抗⽇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
2.解放区军民⼤反攻和⽇寇的⽆条件投降
3.抗⽇战争胜利的伟⼤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录提出⼀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1.(12分)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录对⽐(节选)
⽐较两份⽬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
答案参考:
1.(12分)⽰例⼀:
科学⾰命即⼀种普遍的理性解释被推翻⽽向另⼀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3分)
论据:哥⽩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使亚⾥⼠多德的经院哲学产⽣危机,⽜顿经典⼒学体系产⽣,取代亚⾥⼠多德的经院哲学;相对论和量⼦论在⾼速微观和宏观领域对⽜顿⼒学体系的否定。

(7分,举⽣物学等其他学科⽅⾯也可。


论述:科学⾰命是在推翻前⼈的基础上进⾏创新。

(2分)
⽰例⼆:科学⾰命即⼀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在继承前⼈基础上发展成另⼀种理性解释的缓慢过渡。

(3分)论据:哥⽩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顿⼒学体系奠定基础;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使19世纪末出现了经典物理学危机,⽆法解释新发现的重⼤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
出现相对论和量⼦论。

相对论和量⼦论是对⽜顿⼒学体系的发展。

(7分)
论述:科学⾰命在继承前⼈的基础上进⾏创新。

(2分)
⽰例三:前两种论题的结合。

论据、论述及分值参考⽰例⼀、⼆。

2.⽰例⼀:论题:新兴⼤国崛起有利于全球治理。

(2分)
阐述:16世纪西班⽛和葡萄⽛的崛起,使得各⼤洲相对孤⽴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个联系⽇益紧密的整体;17世纪荷兰的崛起,进⼀步加强了世界联系;18、19世纪英国的崛起使得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由主义的贸易规则向全球传播;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使得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向着制度化、体系化⽅向发展。

(10分)
⽰例⼆:论题:新兴⼤国崛起不利于全球治理。

(2分)
阐述:16世纪西班⽛和葡萄⽛崛起打破奥斯曼帝国和意⼤利的贸易优势,随之⽽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拉⼈民带来沉重灾难;17世纪荷兰崛起挑战了西班⽛和葡萄⽛的殖民秩序,加剧了重商主义战争;18、19世纪英国的崛起进⼀步加剧了列强的殖民争夺;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统⼀后,军国主义势⼒膨胀,引发了两次世界⼤战;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后,推⾏霸权主义政策,⼲涉世界各国内政,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10分)
(⽰例仅作参考,不是唯⼀答案。

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同等得分)
1(12分)观点: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

(2分)
背景:晚清由于内忧外患,使⼀批先进的中国⼈改变僵化保守的态度,开始向西⽅学习。

(2分)多元趋势: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命派等。

(2分)
整合趋势:将西⽅学说与中国思想、⽂化有机结合,如洋务派“中体西⽤”的思想;康有为将西⽅先进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改制考》,利⽤孔⼦宣扬变法;孙中⼭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政治思想和儒家⼤同学说。

(4分,⾄少举两个例⼦,每个2分)
结论:这⼀系列的思想变⾰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2分)
2、观点1:宋代是汉唐宋明清五代中最贫弱的⼀代。

(1分)主要原因:从国家统⼀的程度看,宋代只是⼀个局部统⼀的朝代;宋代与周边各族的战争较多,耗费⼈⼒、物⼒、财⼒;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弱地⽅权⼒的措施,致使地⽅困弱;分化事权和重⽂轻武的⽤⼈原则造成了宋代冗官、冗兵、冗费的贫弱局⾯。

(6分)
观点2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1分)主要原因:宋初采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祖采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学术中衰;缺乏⼈才;承袭五代积弊。

(6分)1、(12分)
(1)“西域”向“西洋”“西⽅”变化,从陆路交通到达范围到海洋交通到达范围。

原因:科技进步,交通发展,海陆交通发展和畅通,国⼒强盛,同诸国商贸⽂化友好往来。

(6分)(2)“西域”“西洋”从单纯指地理上对外族国家与地区的称呼,到近现代具有综合意义的“西⽅”。

原因:古代中国受“中国中⼼”思想的影响⽐较⼤。

近代后,伴随同西⽅国家的交往,将其
视为与诸多华夏⽂明并⽴的参照国家,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变化。

(6分)(3)经历了地理----政治----⽂化概念的历程,“西⽅”的内涵不断丰富。

原因:伴随⽣产⼒⽔平提⾼,时代发展,世界整体性增强,中外交往逐渐深⼊。

(6分)答出其中两点并说明,可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答案⽰例:建议:增加“淞沪会战”⼀⽬。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双⽅的重⼤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本侵略,粉碎了⽇军三个⽉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1960年,左倾错误依然存在,阶级⽃争观念影响教材编纂,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

从正确的史观出发,应全⾯看待。

答案⽰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命为开端,⽬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度分析。

⽬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化⼤⾰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命和阶级⽃争的历史主导作⽤。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录B编于改⾰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学科⽹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