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作业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学10-2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老师:***
论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说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在很多方面呢呈现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
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同一般。
本文就政府与市场在财政中的职能来论述他们的关系。
关键字:政府,市场,职能,关系。
正文:
1.国家和政府
1.1国家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认为,国家与政府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
国家是由居民,领土和政府三要素组成的有机实体。
1.1.1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所谓有机体,是指运动着的机体。
国家是一个抽象名词,具有多重含义。
它课指某一特定的地域或社会制度,也可以指在这一地域或社会制度下生活的人,还可以指这一地域的行政机关。
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当是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不断运动的,变化着的有机体。
这种运动和变化,既表现为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亦即经济活动,也表现为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体,政治派别之间不断产生着的各种矛盾。
只有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成为现实的,活着的国家。
1.1.2国家由三个要素组成
1.1.
2.1领土。
这里所说的领土,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领海,领空,领土和海底底土。
它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是国家存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1.
2.2居民。
它是指符合通常的居住法,在该国领土上有住所,且居住满一定时间的本国人或外国人,无国籍人。
正是有了居民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地位的不同,才产生了代表不同层次居民利益的党派和团体,从而产生了政治。
1.1.
2.3政府。
相对于居民而言,政府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
政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政府是指依据行政级次设定的各级行政机关,如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等广义的政府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人大,法院,检察院等。
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行政上代表国家,承担着管理国家的责任。
1.2政府的概念
政府是在一国范围内,拥有社会公共权力,掌管社会公共事务并依据一定行政原则行动的政治组织。
什么是公共权力呢?简单的说,公共权力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职权和职责。
或者更具体的说,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通过法律或其他形式所赋予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公共权力与政治结合起来,称为政治权利。
权力是指总体上的权力,是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或可能性。
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权力,如婚姻权等,若把世界上的权力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政治权力。
政府之所以拥有公共权力,首先在于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公共事务。
这些公共事务,是在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又是个独立的个人或企业无法解决的。
例如,统一语言,文字,度量衡;城市规划和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制定历法以指导农民种地;兴修水利以排出水患,凡此等等,都是个人企业无力去办,不愿办,或者即使愿意办也不能办,但又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
公共事务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并通过氏族组织内部分工来实现。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这部分事务就由相应的这会组织——政府来承担。
有关政府的讨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政府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是该有机体
的心脏,个人只有在有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时才有价值。
这些目标有政府来决定。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过多的强调政府的利益,即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先国家,再集体,最后才是个人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有机体的政府观。
政府机械论:政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创立的东西,处于舞台中心的是个人,没有了个人,也就没有了政府。
政府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为了摆脱丛林式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社会中的个人经过谈判。
签订契约成立国家,保护各自的利益。
国家是公民之间自由达成契约的结果。
诺思的国家理论: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
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的国家。
政府活动简图
政府活动:1.提供法律制度
2.政府生产政府直接经营铁路,电力,学校,广播电视等部门
3.影响私人生产:(1)补贴与税收,如农业税,农业补贴
(2)政府贷款,如政策性贷款
(3)管制企业,如对广告,价格,污染的管理
4.购买产品和服务,如采购办公设备,够没武器,投资于基础设施等
5.收入再分配:(1)实物和现金转移,如城镇低保制度
(2)午餐项目
(3)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2.市场机制于市场局限
2.1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得手”作为市场经济的法则。
是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作为经济活动最基本单位的“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是出于自利的目的。
在有秩序的自由市场中,个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会同时增进社会的总体财富。
也就是说,自由市场秩序能够把个人私利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
因此,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应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与此同时,政府应尽的职责只能限定于:其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其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的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即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公正的司法和公平的交易规则;其三,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其某些公共设施。
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最经典的怕判断。
完全竞争的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卖着,且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其二,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不受法律,社会及资金的阻碍;其三,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关情况;其四,所有卖者的同种商品具有同等的质量。
在这种假设之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和企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市场行为,最终会达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资源配置。
2.2市场失灵
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条件往往很难同时满足。
当存在不完全竞争时,资源配置将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状态。
经济学将这些情形称为“市场失灵”。
具体而言,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市场经济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其定义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
按照他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样的产品均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可以由“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衡量,即
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而公共产品则以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为特征。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效用覆盖范围内,任何个人,家庭或企业对他的享用,都并不影响和妨碍其他个人,家庭或企业同时享用其效用;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或很难阻止其他人享用该产品,因为在这种情形下组织他人享用该产品要么在技术上做不到,要么就是阻止他人享用的成本过高以致不可能实现。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在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内,原有消费者享用他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由此获得的效用程度,并不会由于新消费者饿增加而有所减少或损失。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人享用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这两个特征显然是私人产品所不具有的。
2.2.2市场经济中外部效应的存在
外部效应作为一个正是概念,是由马歇尔最初提出来的。
它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为受到损失得到补偿,也没有因为得到利益付出代价,由外部效应的产品,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
对外部效应的探讨实际上从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亚当斯密对公共工程的分析,约翰穆勒对灯塔的分析,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例子,这也说明对外部效应的分析一开始是和对公共产品的分析紧密联系的。
事实上,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有很大的共性。
在经济分析中,通常将外部效应和准公共产品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真正的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许多产品和服务既有私人产品的部分特征,同时又有显著的外部效应,而这种外部效应使这类产品又有公共产品的类似特征,即在其他利益或损害覆盖范围内,它外溢的利益或损害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一个人或企业既不能拒绝自己受益或受损,也不能拒绝其他人或企业收益或损害。
在经济学上,这类产品被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2.2.3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存在
在分析市场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时,已经提到完全竞争的假设。
这些假设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资源可以没有障碍的在不同行业这几件流动,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资源在行业之间的转移却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即有规模经济的领域。
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规模越大,回报就越多。
因此,一些大型企业就有了一定程度控制价格的能力,可以通过更低的市场价格将小企业排挤出市场,或不让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市场。
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现象。
这种现象在一些行业,如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行业中较为普遍。
在这些行业中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由少数几家厂商生产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2.2.4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外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具体到一个交易过程,是指供求双方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其中逆向选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比如在一个旧市场上,有多个潜在买者和卖者,卖者知道自己的在、车的质量,但买者只能通过观察了解该车的情况,并可能只愿意按照该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付出价格,这样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的旧车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而道德风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时候,签约信息虽然是对称的,但签约后一方当事人无法直接观察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行动,此时另一方当事人就有可能采取对对方不利的行为,即使合同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结果之上,也会出现双方都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两种情况下,显然都不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2.3市场功能缺陷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但这种最优配置并没有
老驴到国民的收入分配问题,事实上即使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形,由于衡量社会福利改进还要老驴收入分配等其他方面,但市场机制自身却无法顾及这些方面,也使得市场存在那样活这样的缺陷。
这些缺陷还包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引发的事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我们将这些情形统称为“市场功能缺陷”。
2.3.1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分配不均
所谓收入分配不均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所存在的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
收入分配不均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
按照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理论,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三要素各自创造收入作为自身耗费的补偿,各自取得利润的一部分。
劳动力“按能力和劳动分配”,资本拥有者“按资本分配”,土地拥有者则取得“地租”。
然而,有些人生来就拥有资金而可以不劳而获,有些人则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更有一些不幸的人由于生来病残,能力低下、或由于贫苦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收入低微。
这些由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一个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定,而且也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
2.3.2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和经济周期波动
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功能缺陷是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平衡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总量,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出现高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周期波动。
西方市场经济的几百年发展历程说明,单靠市场自身失去法解决这一类宏观经济问题的,相反这些顽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由不断加重的倾向。
总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共财政是法治财政。
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其目标就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将市场和政府有机的结合起来,建构市场主体有机运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相机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从作用范围上,政府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应在政府失效领域(2)从作用层次上,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而市场机制主要在微观经济层面上(3)从公平与效率准则的实现上,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主要致力于效率。
市场是满足人们生活的一个系统,还有一个层次是政府。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是基于公共事务而言。
在经济和社会中个人或企业所不愿干,不能干和干不了,但又是全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事。
所以政府与市场相互依存,相互补助而存在,使社会更加有力的向前走。
参考文献:《公共财政简明读本》第二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财政学教程》第二十二页,二十五页,二十六页,三十三页立信会计出版社
老师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