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九上《文化眼光》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请学生结合照片内容说说拥有了文化眼光的好处。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 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敦煌的莫
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 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 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 艺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 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 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 声,走到放大机前。) ▪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缺乏文化素养, 缺乏文化眼光。 ▪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 二、默读圈划初步感知 ▪ 阅读全文思考: ▪ 1. 什么是文化? ▪ 2. 什么是文化眼光?
▪ 三、思考探究揣摩意图
▪ 1. 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
▪ 2. 教师引导: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除了 告诉我们文化眼光要有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外,你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 3. 教师展示一些急需拯救文化的照片,如:昆 剧、京剧、石库门民居……
性格: 自: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第1课 文化眼光
▪ 教学目标
▪ 1. 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文化眼光”的含义。
▪
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
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
光。
▪ 说明:
▪
冯骥才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有浓浓的
乡土味。10余年前,冯骥才就开始关注现代化冲击下
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
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
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
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
的危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
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作者
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文章中未提“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教师应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该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作者的写该文的目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 价值。
▪ 2. 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 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 说明:
▪ 深入地沉浸到文本,分析文本,理解 文化眼光的价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初三的学生应该有以此及彼的能力,从生 活中找找事例去体会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义。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 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敦煌的莫
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 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 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 艺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 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 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 声,走到放大机前。) ▪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缺乏文化素养, 缺乏文化眼光。 ▪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 二、默读圈划初步感知 ▪ 阅读全文思考: ▪ 1. 什么是文化? ▪ 2. 什么是文化眼光?
▪ 三、思考探究揣摩意图
▪ 1. 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
▪ 2. 教师引导: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除了 告诉我们文化眼光要有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外,你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 3. 教师展示一些急需拯救文化的照片,如:昆 剧、京剧、石库门民居……
性格: 自: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第1课 文化眼光
▪ 教学目标
▪ 1. 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文化眼光”的含义。
▪
2.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
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
光。
▪ 说明:
▪
冯骥才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有浓浓的
乡土味。10余年前,冯骥才就开始关注现代化冲击下
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
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
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
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
的危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
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作者
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文章中未提“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教师应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该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作者的写该文的目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 价值。
▪ 2. 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 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 说明:
▪ 深入地沉浸到文本,分析文本,理解 文化眼光的价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初三的学生应该有以此及彼的能力,从生 活中找找事例去体会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