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远行的诗人余光中:乡愁何处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首《乡愁》,使余光中的名字传遍华语文化圈。每当炎黄子孙心中涌起家国之思、追问乡关何处,这位华发如雪的清癯老者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他的离世似乎标志着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渐行渐远。
当年一别四十载,一首《乡愁》广传诵
据说,每个曾思乡的人,都读过余光
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
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
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
陆在那头。”
写《乡愁》这首诗时,余光中才二十
几岁,可未曾想到,“乡愁”便贯穿了他
整个人生。
余光中某年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首
追思远行的诗人余光中:乡愁何处寻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享年90岁。
那个写出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样诗句的人,那个曾经想像生命的终结是返乡的人,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给灵魂贴上了一枚邮票,返回了他生命的上游与故乡。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
诗构思了整整20年,可真正写作时只花了短短20分钟。就是这20分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故乡”对余光中来说,是绕不开的两个字。《乡愁》不仅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勾勒了他前半生的轨迹。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后随父母辗转福建、江苏、浙江等地,从十岁开始在重庆度过了近八年的学习生活,十七岁到南京求学。1949年,他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又迁居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又赴美国进修,次年取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到台湾任教。一生奔波迁徙,与亲人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用20分钟就写下了《乡愁》这首诗。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余光中曾说:“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是中国人。”
1974年至1985年,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在台湾中山大学任教。
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虽然不是小时候的故乡,但看到北京的胡同、故宫和梁启超故居,还是十分亲切。他真正回故乡是 2000年,当时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学,感慨万千。
余光中说:“虽然出生之地已到处高楼大厦,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长着的一株株桂树枝叶茂密,它让我闻到了小时候的桂花香味,
只是再也寻觅不到儿时捉迷藏的小伙伴
了。” 哪怕时光境迁,物是人非,在余老
心里,有寸土地永远是不能释怀的乡愁。
他说:“世上是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
有了他乡。”
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
到过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
没去过的地方”,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
他说,大陆变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顺了;
故乡的菜、方言还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环
境已经改变。
一生笔耕不辍,文学成就斐然
一首《乡愁》让我们记住了余光中
的名字,但他的成就并不止于此。
余光中先生曾说:“《乡愁》已经变
成了我的名片,现在这张名片变得太大,
把我整个人都遮住了。”的确,在《乡愁》
的背后,还有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余
光中。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
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散文如《听
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
收录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多篇诗作更
屡经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余光中早年因战祸颠沛流离,却无
碍他在文坛崭露锋芒,1949年转学到
厦门大学,至来年5月来台湾之间的短
短时间里,就发表了六七首诗作、7篇评
论和2篇译文,
展露不凡文学才情。
余光中先后主持多种文学刊物、文学奖,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是当代华文世界经典作家之一,对台湾现代文学影响既深且远,遍及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
梁实秋曾评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评论家张瑞芬曾说:“谈到台湾现代主义时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 逍遥游 诸作最被推为代表。”显见余光中散
文在上世纪 60年代现代主义盛行时期
的重要性。
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的余光中,
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是当代
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
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
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他曾幽默形容:“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
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
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通过教育
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
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他将五四运动以来
的散文,以口语入文的散文和大众化划
上等号,而称艺术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
意味着这类散文兼具现代人的生活内涵
和创作形式上的现代手法。其文学生涯
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
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
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
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
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
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
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
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
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
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
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
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
新文学的史册上。
掉头一去风吹乌发,回首再来雪满白头
余光中走得也许有些遗憾。他曾说: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
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
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今天,诗人溘然长逝
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或会为他歌一
曲。
纵观其一生,从江南到四川,从大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
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