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7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375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

..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

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

..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摘编自沈从文《边城》题记)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文学作品的措辞或委婉或坚决,往往表示不同的态度,传达不同的意图。请据此分析文中的“一定”与“也许”。(4分)

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是那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D.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经济发达城市正在进行一场抢人大战,而且这场大战瞄准的是青年人。经济发展和增长

要靠青年创新创造,人口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要靠青年的婚姻和生育,城市文明和风尚要靠青年素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靠青年参与和群体智慧。总之,抓住了青年一代,①。

然而,媒体报道中的青年精英和网络空间中的青年网民,②:前者总是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积极承担家国重担努力奋斗;后者却不时发出“躺平”“内卷”的自嘲。其实,这恰恰就是新时代青年的真实特点,他们渴望自我实现、有所成就,又担心机会不均、资源不足;他们希望在事业上大展宏图,又对舒适生活与“诗和远方”充满向往。

城市和青年的双向奔赴,应该以“深融”为目标。③,归根结底需要城市对人有持续吸引力和永久感召力。经济发达,提供职业成长的前景;生活宜居,创造身心和谐的舒畅;文化高尚,催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初赴明州

范成大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注】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中“四征”指的是诗人曾奔波于全国多地做官,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

B.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

C.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

D.“顶踵”化用了《孟子》中“摩顶放踵利天下”一句,说明皇帝给予诗人的恩惠非常多。

7.本诗写于作者参知政事职位被罢免而出知明州之时。从本诗来看,面对仕途的波折,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表达不取(2)李商隐《锦瑟》中“”和白居易《琵琶行》中“”都运用

你还能另外再列举一些例子吗?如“”或者“”。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桂圆

李春华

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①咱要用之于民……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②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