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讲解+例题+练习)【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问题讨论〗
图1 图2
1. 如上两幅图你一定还有印象,你还记得图1、图2各是什么细胞吗?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能尝试说说它们生活的环境有何异同吗?
2. 若将图1中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会发生什么呢?
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______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

(2)体液的组成——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______和______。

它包
括细胞外液
....。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

两者....和细胞内液
关系如下图:
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
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①血浆: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如右图)。

②组织液:存在于__________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③淋巴液:存在于__________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注意】
①毛细血管一端与动脉相连,一端与静脉相连;毛细淋巴管起点是盲端,呈封闭状。

②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的概念,这里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是内环境。

③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尿道不属于内环境,因为它们直接与外界连通;尿液、汗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来自于体液,但它们只在体内暂存,能与外界直接接触,不属于体液。

3. 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根据上表中所列出的血浆的化学组成,可总结如下:
(1)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_____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________含量很少。

(3)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4.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渗透压
(2)内环境的酸碱度
①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②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如人剧烈运动后会,氧气供应不足,
葡萄糖在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
酸,但是乳酸对人体pH 影响不大,乳
酸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进入血浆,乳酸
+ NaHCO 3 →乳酸钠+ H 2CO 3 ,碳酸分
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刺激脑干
中的呼吸中枢,加强呼吸运动,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内环境的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

5.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
体内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和内环境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体内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有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内环境 细胞
营养物质、氧气 代谢终产物
内环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引导。

①内环境与各系统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氧气从外界进
入组织细胞,首先要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
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
周围,并从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
入过程正好相反。

②内环境与各系统在营养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等排出体外。

————————————————思维诊断—————————————————【问题探究】
1. 血浆中的蛋白质为什么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多?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结合右图和初中所学知识,
回答以下问题:
(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
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2)参与维持pH的HCO3-/H2CO3是怎样形成的?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CO2)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
【正误判断】
①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②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③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④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⑤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
⑥人体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生物膜()
⑦渗透压和温度、酸碱度等一同构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⑧当饮食中摄入的有机酸或代谢产生的乳酸较多时,人体血浆pH会明显低于正常值()
拓展——组织水肿
1. 概念:组织水肿是指细胞间隙液体过多,引起身体或者全身的肿胀症状。

2. 实质: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或组织液渗透压高于正常值,从而导致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3. 具体原因分析
(1)血浆蛋白减少引起的渗透压下降
①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

血浆渗透压受血浆白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液增加。

②肾小球肾炎: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
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③肝功能受损: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细胞中合成,若肝脏细胞受损或肝功能出现障碍,则会使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①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从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使水分不易被重吸收进入血浆,引起组织水肿。

②花粉等导致过敏反应: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组织间隙蛋白质增多,组织间隙水滞留。

③局部损伤:意外碰或擦伤,使皮肤毛细血管壁破裂或通透性增大,引起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渗入组织液,从而增大了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

④淋巴管阻塞: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管道堵塞导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淋巴性水肿。

【例1】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例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相关内容具体指的是()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例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消化道、细胞内液、淋巴液和组织液
D.某人饮用一瓶苏打水后,其内环境的pH值大幅上升
【例4】人体在生活中需不断从外界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和矿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所需,同时不断将内环境中的各种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下列有关外界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使用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射进血管
B.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
C.肾脏收集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并形成尿液汇集到膀胱中
D.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被蛋白酶等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例5】如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①②
C.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
D.血红蛋白属于④的成分
【例6】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
代表体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
B.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③中的液体将减少
C.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并受其调节
D.若组织细胞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④处CO2的含量高于①处
【例7】(多选)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①表示Na+、Cl-、葡萄糖等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不可能是皮肤
【例8】(多选)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

下列水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一样的是()
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病理情况下毛细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漏导致的组织水肿
C.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淋巴管堵塞,淋巴循环受阻而导致水肿
【例9】图甲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图乙则表示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形式运输。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①~⑤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

构成人体的体液中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__。

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

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血浆中CO2主要来自____________(生理过程)。

图乙中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_________。

根据细胞的特点和HCO3-含量,可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

(4)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____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到__________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若红细胞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则至少穿过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5)从图中可看出,由于红细胞内H2O被消耗和____________的进入,使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红细胞。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是所有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2.一般情况下,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糖被、有氧呼吸的酶、H+B.过氧化氢酶、受体、血红蛋白C.胃蛋白质酶、载体、抗体D.血浆蛋白、性激素、抗体
3.(多选)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的成分中包括神经递质、各种消化酶、尿素和激素等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不可能在内环境中进行
C.pH和渗透压的稳定,为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只是淋巴
4.如图所示为外界O2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路径,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需经过11层生物膜
B.O2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
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同
D.外界O2进入内环境是顺浓度梯度,内环境中CO2排出是逆浓度梯度
5.(多选)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可以直接和乙进行物质交换
B.如果淋巴不能流入丙,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甲、乙、丙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D.甲、乙、丙和淋巴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多选)人体对水的摄人量超过排出量时会导致机体内水的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增多、血钠浓度降低,严重时会出现水中毒现象。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人体若只补充水不补充盐,可能会导致水中毒
B.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现象就是水中毒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人体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
D.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调节作用,维持了人体的渗透压平衡
7.图甲中a、b、c分别表示人体的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乙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进行马拉松长跑时,骨骼肌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b的pH并不会持续下降,主要与其中含有的______等物质有关。

(2)图甲细胞2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是制备细胞膜的良好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人体的大部分组织细胞生活在_____(填字母)中。

若a不能正常回流到b,则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血液从左流经两处毛细血管后,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会______。

8.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
题:
(1)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______(填
“>”“<”或“=”)液体②处,液体①处的CO2
浓度______(填“>”“<”或“=”)液体⑤处。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大小相同(填“相同”或“不同”)。

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则会引起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肝细胞大量合成的物质是肝糖原,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______(填“>”“<”或“=”)⑤处。

(4)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

①血红蛋白②胃蛋白酶③尿素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⑥血浆蛋白⑦溶酶体酶
(5)红细胞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的途径至少需穿过______层膜结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问题讨论〗
图1 图2
1. 如上两幅图你一定还有印象,你还记得图1、图2各是什么细胞吗?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你能尝试说说它们生活的环境有何异同吗?
图1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图2是草履虫。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的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的环境都是液体环境;但血细胞生活在人体内的血浆中,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加稳定。

2. 若将图1中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会发生什么呢?
若将图1中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该细胞会吸水涨破。

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

(2)体液的组成——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它包括
细胞外液
....。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

两者关....和细胞内液
系如下图:
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
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如右图)。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③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a. 各组分之间的形成关系如图: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注意】
①毛细血管一端与动脉相连,一端与静脉相连;毛细淋巴管起点是盲端,呈封闭状。

②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的概念,这里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是内环境。

③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尿道不属于内环境,因为它们直接与外界连通;尿液、汗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来自于体液,但它们只在体内暂存,能与外界直接接触,不属于体液。

3. 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根据上表中所列出的血浆的化学组成,可总结如下:
(1)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4.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渗透压
(2)内环境的酸碱度
①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②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如人剧烈运动后会,氧气供应不足,
葡萄糖在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
酸,但是乳酸对人体pH 影响不大,乳
酸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进入血浆,乳酸
+ NaHCO 3 →乳酸钠+ H 2CO 3 ,碳酸分
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刺激脑干
中的呼吸中枢,加强呼吸运动,把二氧
化碳排出体外。

(3)内环境的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

5.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
体内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和内环境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体内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有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内环境 细胞
营养物质、氧气 代谢终产物
内环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引导。

①内环境与各系统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氧气从外界进
入组织细胞,首先要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
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
周围,并从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
入过程正好相反。

②内环境与各系统在营养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等排出体外。

————————————————思维诊断—————————————————【问题探究】
1. 血浆中的蛋白质为什么比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多?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是因为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一般
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很难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结合右图和初中所学知识,
回答以下问题:
(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
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Na+直接来自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糖类,氨基酸主要来自食物中蛋白质。

大多数糖类和蛋白质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小肠内的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毛细血管中,再经过物质交换进入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O2等气体主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液。

(2)参与维持pH的HCO3-/H2CO3是怎样形成的?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CO2+H2O
H2CO3H++ 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液等中。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CO2)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以及呼吸系统的呼吸这三条途径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为主。

【正误判断】
①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②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③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④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⑤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
⑥人体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生物膜(√)
⑦渗透压和温度、酸碱度等一同构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⑧当饮食中摄入的有机酸或代谢产生的乳酸较多时,人体血浆pH会明显低于正常值(×)
拓展——组织水肿
1. 概念:组织水肿是指细胞间隙液体过多,引起身体或者全身的肿胀症状。

2. 实质: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或组织液渗透压高于正常值,从而导致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3. 具体原因分析
(1)血浆蛋白减少引起的渗透压下降
①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

血浆渗透压受血浆白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力量减弱,组织液增加。

②肾小球肾炎: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③肝功能受损: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细胞中合成,若肝脏细胞受损或肝功能出现障碍,则会使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①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从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使水分不易被重吸收进入血浆,引起组织水肿。

②花粉等导致过敏反应: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组织间隙蛋白质增多,组织间隙水滞留。

③局部损伤:意外碰或擦伤,使皮肤毛细血管壁破裂或通透性增大,引起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渗入组织液,从而增大了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

④淋巴管阻塞: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管道堵塞导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淋巴性水肿。

【例1】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A)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例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相关内容具体指的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