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艺文阅读理解技巧与实践知识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艺文阅读理解技巧与实践
【本讲主要内容】
文艺文阅读理解技巧与实践
本讲主要结合高考阅读材料讲解现代文阅读中文艺文阅读的方法,探索文艺文的解题思路和规律,也就是探讨高考试卷上现代文大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本讲主要涉及《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中第1~9个能力考查点。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一. 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类作品。
1. 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 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 作品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5. 作品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 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 依据作品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 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
9. 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二. 考纲解读
(一)高考文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所谓命题特点,说到底是个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考什么?首先是一个语料选择的问题,对此《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文艺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阅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放在第Ⅱ卷中考查,四道小题共18分,一道双选题,三道主观表述题。
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评价能力,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1999年以前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1999年开始为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料选用的情况看,已形成Ⅰ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Ⅱ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
这种语料选择上互补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语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最重要的当是考点的定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而是考阅读的能力,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命题人也有过明确集中的阐述。
他们认为阅读“先是正确理解语意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
从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这三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
(二)文本特征:
1. 体裁:散文小说
2. 内容厚重,具有审美情趣。
3. 时代感强:从写作年代来说,大部分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写的是现实的话题,思考的是现实中的问题,表达的是现实中的感受,时代气息浓厚。
4. 选文语言规范,构思新颖,结构严密,技法多样,这一方面与文体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命题考查的需求有关。
(三)考查能力点:
1.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2. 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
3.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评价能力。
4. 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点归类总结]
(一)对重要词语的考查
1. 重要词语
(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语。
(2)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
(3)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的特殊意义的词语。
(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5)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6)新概念、新词语。
2. 考试原则:对重要词语意义的考查,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而非单纯的“词典义”,因此,要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准确把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推断词语在动态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3. 〔典型例题分析〕
(05全甲)“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原话开头:“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春在眼前了!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呼应语句:文末:“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
思路分析:(1)词语本义:饥饿而大口整个的咽下食物。
(2)搭配对象:春天(3)同样的意思在文本中的表述:“喜悦地仰首”(4)概括转化出答案:尽情的享受。
(语言升级)4. 解释的文字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下文直接就用比较具体明白的话解释了这个抽象的词,一种是委婉地解释,需要你用更直白的语言去概括。
一种是列举一些现象由答题人抽出其共同点并找到上一级概念加以概括。
后者比前者要难。
但所有的解说都不会离开被解词的前后几段。
5. 方法:(1)弄清本义,准确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准所指代的意义。
(2)注意有关的同义语。
(3)由本义对应比喻义。
(4)由主旨推求含义。
(5)概括转换。
(6)熟悉试题的提问方式(包括分值大小),答案不要有遗漏
6. 注意两个问题:
(1)解释的语言不能再是抽象的语言,不能再是什么名词术语了,也就是一再强调的解释要“到位”;
(2)解释的结果与被解释的词语所指范围应该大致相当,换言之,就是不能概括过宽,解释与被解释之间可以大致互推。
(二)对文章重要句子的考查
(本能力点在近十年高考中的出现率为100%,分值一般为3~6分,)
1. 重要句子主要指:
(1)体现文章或段落主旨的句子。
(中心句)
(2)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过渡句)
(3)内涵深刻,表意丰富、含蓄的语句。
(概括句)
(4)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5)具有艺术特色的句子。
(修辞句)
(6)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2. 〔典型例题分析〕
(05全国Ⅱ)“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特色句,具有修辞效果)
原文: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
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
我那时只有十岁呀。
可是春天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
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本义与比喻义对应的内容:“春风吹开城门”——1949年北京解放“迷雾”——我“一切都没有希望”“人生如梦”的迷惘“廓清”——扫除了,使消失,转变。
有了“希望”“温暖”“幸福”答案:故都(北京)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3. 此类题答题要点:(1)语法分析。
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
有些考题甚至直接考查对句子分析的判断等。
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
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2)修辞分析。
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3)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
(4)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
还要注意句子表达方式的特点,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
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三)理解作用和效果
1. 考查内容
(1)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主旨的作用。
(2)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3)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
(4)特殊的艺术效果。
(5)对情节的作用
2. 〔典型例题分析〕
(05北京)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要点内容)原文: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
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思路分析:(1)概括开头表达的内容:开头写母亲美丽率真,生活轻松快乐。
(2)看下文:写自己残疾,母亲因操劳而早逝。
(3)观照主旨:是歌颂母亲母爱的无私和牺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4)推测意图:开头写母亲美丽率真,生活轻松快乐,则是为了与写母亲为儿子操劳而衰老、早逝,与后文形成对比和衬托。
作用: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对文章内容的作用)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艺术效果)④开头写作文的事,为后面母亲鼓励帮助我写作、获奖作铺垫。
(结构的作用)注意:回答不能笼统,要具体;作用常常不止一点,要多角度考虑。
(四)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它的答案常常是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中,需要考生或追本溯源,或探因求果等。
〔典型例题分析〕
(05北京)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
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原文: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1. 筛选要点:“我”眼中母亲的表现:“白发”“不死心”“到处”“不放弃”“直到”“又抱了新的希望”“锲而不舍”。
2. 概括:倾心付出,努力不懈,执著无私。
答案整理: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
原文: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
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仍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再过
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
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
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但我再难看到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思路分析:(1)提取信息:三十岁时对母爱的感受是通过对合欢树的感受表现的,而合欢树的特点为:年年都开花(久远)。
(2)词语转换:深厚与久远。
(3)答案整理: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答题要领:先筛选,确定答案所在区间,寻找关键性词语,然后分层,最后概括
(五)提取要点或原因
1. 〔典型例题分析〕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6分)文段: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
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
要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
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
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
”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答案:①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与享受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只是物质和肉体需要,享受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②消费和享受偶有重合时,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的数量和享受的质量不成正比。
③在今天,“把消费当成享受”的人太多了。
2. 答题要点:
(1)概括要点
(2)寻找因果关系的原因
(六)内外结合的阐发:
天地苍茫一根骨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答题要点: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
“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同学们最易失分的一部分,它的分值大还不容易掌握。
同学们一般认为,这一部分是发挥题,在复习中往往找不到复习方法,经常是付出很大的心血可到头来收效甚微,其实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也有它的一些规则,用正确的复习方法,在短期之内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的。
首先,克服盲目做题的做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做到“三读”。
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你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并且将这个感觉写出来。
这样就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
现在同学们不能做好这道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阅读没有耐心,总是针对题目找答案,找可以回答的语言点,这样做是无法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所以也就很容易出错。
必须抓住前两读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但事实上,前两读常常被同学们忽略。
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你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训练方法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一种语感,严格遵守这种训练方法,在经过不到10份卷子训练后,就可以使考生有一种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语感,形成一种习惯。
当然针对程度不同的同学可以有针对性的变化调整。
其次,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的暗示。
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数学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来推出未知条件,可阅读是建立在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的,不阅读原文是无法得到这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
现在同学们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同学们的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大家失分的根源。
再次,就是在做阅读题时,要对文章的大方向有把握。
很多的同学在做题时有种求异思想,作答案时喜欢钻牛角尖。
正确的做题方法应该是:对于在文章中有原句的可以套用原句作答,答案尽量简洁明了;需要自己分析概括的内容,应该建立在对整篇文章主基调的把握上,不能跳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在作答时要让答案有观点性,做到“有观点,有支撑,简洁明了”,答案要短,不要写得太多,要针对观点作答。
不要把文段想得太生涩,要从作者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景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而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作者的头上,要真正的“读”作品。
很多同学迷信“语文没有标准答案”的说法,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也许对答案的界定不同,可作为考查的方式,就一定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样考查才有意义。
其实阅读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同学们在阅读上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解题方法指导】
一. 文艺文阅读步骤
通读全文,感知大意
↓
把握大意,理清思路
↓
审读题干,检索信息
↓
筛选信息,整合答案(摘抄、选组、概括)
二. 答题注意事项
1. 尽量用原文
2. 用肯定形式
3. 尽量分条书写
4. 注意分值提示
5. 既要用术语,又要紧扣文意
6.熟悉考试的问法,问什么答什么
【典型例题分析】
例一. (04北京)第1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②心灵欲望的载体原文:“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
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
作家的绘画,只被当作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
这实在有些不公平!①找对应语段的对应信息“生命气息”——“心理与性格”“载体”——画、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概括)日常生活用品。
(把形态抽象成概念,让具体词语升级)组织概括答案: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词语本义:心灵欲望——指内心、精神、思想等。
对应词语:载体——艺术作品组织概括答案: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例二. (2000年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
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
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
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