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简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春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简析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具有根本导向性的问题。

辩证法、认识论甚至历史观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本体论基础上。

正因为如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上。

至今,研究已经进行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基本问题难以取得共识,研究甚至进入困境。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问题的症结何在?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
一直以来,有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本体论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变革恰恰在于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摆脱理论对现实的预设。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也因此超越了本体论思维方式。

换一句话说,本体论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中流砥柱,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批判本体论。

所以马克思主义没有建立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从来不关心‘重建本体论’或‘本体论转向’之类没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他毕生关心和为之奋斗的只有一个问题,一个事业,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1〕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就不关心本体论问题,相应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也是一个假问题。

这个理由看似充分,但是却漏洞百出。

第一,哲学能否摆脱本体论,或者说,摆脱本体论后,哲学是否还是哲学?本体问题是人类自觉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

而且“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

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

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

〔2〕可以说,任何哲学理论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没有本体论理论,就没有相应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不是摒弃了本体论本身,而是扬弃了那些过时的本体论。

本体论本身是无法抛弃的,即使不专门探讨本体论,哲学理论研究也必须以某种本体论为基础才能建立。

第二,超越传统的形而上学能否等同于抛弃本体论?西方哲学的历史通常被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古代哲学、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

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哲学就是探讨本体问题的学问,本体论就等同于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这并不意味抛弃了本体论,因为各种认识论观点都是以不同的本体论作为立论根据的;只能说,近代哲学研究的领域拓宽了,本体论不再等同于整个哲学,但是本体论作为哲学根基的地位没有变。

现代西方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表面上看距离本体论更远了,可是无论研究认识还是研究语言,不但都以本体论为基础,而且都以最终解决人们安身立命的本体问题为目的、为本体论研究服务。

在西方哲学史上,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其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特别是实证主义强烈地拒斥形而上学。

传统的形而上学由于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论预设现实的空洞,而被后来的哲学批判、扬弃。

但是本体论的命运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并不一致,20世纪以来,西方本体论复兴就是一个明证:“在1913年出版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使用了‘本体论’概念……在胡塞尔之后,一大批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尼·哈特曼、萨特、蒯因、卢卡奇、古尔德等人,都推进了本体论研究。

”〔3〕胡塞尔指出无论研究的具体哲学问题是什么,都不能否认其深层的本体论基础的存在和影响。

胡塞尔用悬至、放在括号内等说法说明本体论的存在与影响。

海德格尔以“此在”显现“在”的过程来阐述本体论研究实质是对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的研究,是对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

蒯因则直接提出“本体论证明”。

因此,超越传统的形而上学可以等同于超越了传统本体论,不能等同于抛弃本体论本身。

第三,既然本体论是哲学的根基,那么本体论如果没有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具有根本导向性的问题。

辩证法、认识论甚至历史观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本体论基础上。

正因为如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上。

至今,研究已经进行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基本问题难以取得共识,甚至导致研究进入困境。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问题的症结何在?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关键词: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12-0014-03
【马克思主义研究】
014
2009.12
自己的特色,建立其上的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的特色如何保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专门地论述自己的本体论,但是不能因此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自己的本体论。

因为马克思的论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不在于它抛弃了本体论,而在于它扬弃了以往的本体论。

“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5〕
所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不应该再成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重点研究的是:扬弃以往本体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什么样的本体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弊病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能够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弊病的关键是什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具体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是物质本体论。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兴起以后,许多人主张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同时,有人仍然坚持物质本体论,但是强调用实践的观点重新解释物质本体论。

由于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各自的缺点,还有人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生存实践本体论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解读,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社会存在本体论,这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提出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吗?马克思主义通过日本和苏联传入我国,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习与应用影响最大。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中接受了这个观点。

物质本体论被人们接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物质本体论以“物质”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物质本体论直接、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

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兴起、实践本体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反对实践本体论的主要理由就是:实践活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因此,实践范畴不能明确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

因此,“实践决不是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的至高无上的偶像,夸大实践的作用,过分抬高实践的地位,使之脱离物质,脱离世界,就会导致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各种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或旧唯物主义的合理之处,就是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即承认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这是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的观点……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不在于它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而在于它把现实世界理解为机械的、没有人的影响的”。

〔6〕可见,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实质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

但是唯物主义并不是一个特指的称谓,不是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泛指所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东西的哲学派别。

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仅仅是阐述的起点、基础,远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

既然如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就存在把基础当作本质的偏颇。

而且在实践本体论之前,卢卡奇提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已经对物质本体论提出过挑战。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奇一生的收笔之作,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寻找真实的基础,“写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原则”。

〔7〕为了驳斥物质本体论,卢卡奇提出世界上有三类存在形式的观点,这三类存在形式分别是无机界存在、有机界存在和社会存在,无机界存在、有机界存在都属于自然存在;这三大类存在是一个紧密相联、相互区别的统一发展过程。

卢卡奇认为,从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讲,自然存在是前史;就当下而言,研究存在则必须从社会存在着眼,虽然自然并未消失,它仍制约社会存在,但马克思的本体论中心点不是去研究自然的世界,而是现存的社会存在世界。

也就是说,卢卡奇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但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领域是“人化自然”,而不是“自在自然”。

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还探讨了社会存在得以产生、发展的关键——
—劳动范畴,指出“物质存在领域中的某种目的论设定作为某种新的对象性的产生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

〔8〕
实践本体论提出后,物质本体论又一次面临挑战。

但是经过几年论战的结果却是:实践本体论更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能够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精神,但是实践本体论本身还不完善,因此,说服力有限,更重要的仍然是那个不能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性的理由,所以物质本体论仍然被认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最成熟的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吗?自从上世纪90年代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兴起以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是没有实践人们无法认识这个物质的世界,没有人的实践,人们无法描述、解释和改造这个物质的世界;无论是对唯心主义的超越,还是对旧唯物主义弊病的克服,或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科学性的体现,都不是直接通过物质观、而是通过实践观实现的。

总之,针对物质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质”的观点,实践本体论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不是“物质”,而是“实践”;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本质。

针对物质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坐标系是“客体”的观点,实践本体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坐标系不是“客体”,而是“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它不是把世界看作是不动不变的,因此,其目的也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理论体系去解释世界,而是揭示世界动态运动的规律。

针对物质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是“思维、存在”的简单双向结构,实践本体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是“思维、实践、存在”的复杂结构,无论是单独的思维问题、存在问题,还是思维与存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都必须结合相应的实践内容、要素、环节和环境等进行认识和解决。

针对物质本体论认为“物质、自然”的先在性问题,实践本体论指出“物质、自然”是先在于人与社会的,是实践的要素和前提;但是“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研究】
015
2009.12
的存在方式。

可见,实践本体论是针对物质本体论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存在的缺陷提出的。

而且与物质本体论相比,实践本体论确实更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更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它解决了许多物质本体论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及其超越时间的洞察力。

因此,实践本体论提出初期,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和支持。

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实践本体论在提出之初就遭到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学者的批评,主要依据是实践范畴无法直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以及自然的先在性。

“我们主张物质本体论,不提倡实践本体论,因为它不能判明实践本身的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实践是人的感性(即物质的)活动,它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

〔9〕不过,实践本体论最终没有取代物质本体论,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的理解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作为理论,实践本体论还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本身还是很粗糙的,有许多需要建设和完善的地方。

具体说来,人们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标准还不统一,当人们以理论的严密性为标准时,物质本体论被认为是最完善的观点;当人们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为标准、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为依据时,实践本体论被认为更具有代表性。

三、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结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主要观点,可以说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各有优缺点。

物质本体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主要是为了满足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作斗争的需要,并且物质本体论在历史上也起到了这个作用。

但是就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而言,物质本体论难当此任,它无法就本体论的内容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

实践本体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比物质本体论更准确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但是实践本体论也面对着难题:实践本体论主要是针对物质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性、教条性、僵化性、狭隘性、直观性等弊病提出的,作为理论本身既缺乏严格的论证,也缺乏丰富的内容支撑。

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又要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还要内容合理并且丰富,这是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趋势。

事实上,要实现这个发展趋势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已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与苏联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不同。

就本体论而言,与苏联模式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不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更强调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

这个思路对于我们当前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依靠其哲学唯物性这个性质本身,如果是这样,那么旧唯物主义完全可以超越唯心主义,但是事实上旧唯物主义没有能够超越唯心主义,马克思在《提纲》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0〕
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前进,那么通常关于实践本体论不能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性的责难就不成立了。

因为实践本体论虽然就字面而言没有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但是其原则、内容、功能等等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与核心含义都是物质劳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物质劳动创造了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此,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有必要批判地研究实践范畴:如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内涵及其与其他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区别、优越之处;如实践范畴外延广泛,如何分类、依据什么分类,不同分类的实践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是怎样的;再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实践的位置在哪里,作用怎样体现的;还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具体落实在哪些类实践上实现的;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如何看待实践的副作用……
总之,对实践范畴的具体研究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关键,将推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阐发和运用。

第一,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与物质范畴并重的地位,但是实践不是万灵药,言必谈“物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同样言必谈“实践”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因此,不能盲目夸大实践的作用。

第二,并非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天然合理的,任何事情并不是付诸于实践就能够迎刃而解,在付诸实践之前有必要对实践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付诸实践之后有必要对实践的结果进行批判地反思。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本身,并不是一个已经阐述完毕的内容,恰恰相反,研究刚刚展开。


参考文献:
[1]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与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4):31.
[2]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江海学刊,2002(3):21.
[3]俞吾金.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哲学研究,2008(3):6.
[4][8]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上卷).重庆出版社,1993:8、11.
[5]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2(6):47.
[6]黄楠森.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人文杂志,1990(5):3-4.
[7]卢卡奇,杜章智编.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48.
[9]萧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发展和改革.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4.
[作者简介]丁春华(1975-),女,黑龙江桦南县人,集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文化观。

责任编辑:江海洋
【马克思主义研究】
016
20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