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3篇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夏日杂诗
清代: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译文及注释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枕簟:枕席。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释
枕簟:枕席。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赏析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
“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
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
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
“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
“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
萧疏,凉爽之意。
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
”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
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
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
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
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
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
”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
你看,夏日将尽,“微
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
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
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
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翻译
四条河流交错环抱着吴兴城,它们的流向与城墙偏斜。
这四条河又分出许多溪水,溪水边居住着许多人家。
居民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注释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条河流交错地流通。
交流,交叉沟通。
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东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条东去的运河。
抱城斜:绕着城斜流。
斜,指环城的河流并不是和城墙构成平行直线而是斜斜地流着。
散作:分散成。
千溪:很多条流水。
千,与后面的“万”同用以形容数量多,均不是确数。
遍:遍及。
深处:水深的地方。
菱:水生草本植物,果实叫菱角,可食。
赏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写吴兴地处水乡的特殊
自然风光。
读者首先注意到两句中的三个数量词,它们写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
“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万家”则意味着更多的支流。
通过“交流”、“散作”“遍”等动词勾勒,读者仿佛凌空鸟瞰,一望收尽吴兴水乡风光。
被这密如蛛网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绿野就变成许多色块组成的锦绣。
“抱城斜”是指环城的干流与城墙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势态,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们给江南原野带来了生机。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两句写水乡农作及其特点:人们在水深处种菱,水浅处种稻,而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藕。
它首先给读者呈现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难怪“人人都说江南好”,难怪有“苏杭熟,天下足”的俗谚了。
这两句还给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绘了更加生动的景物,即各种作物互相间杂,组成缤纷错综的图案。
不说种藕而说种“荷花”,固然是为了字数韵脚的要求,但也使人从经济价值观念中跳出来,从审美价值角度来审视这幅图景。
待到夏秋之交,绿的菱叶,黄的稻浪,红的荷花交相辉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图画。
从语言风韵看,这两句也极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浅”,相反相成,已给人有唱叹宕跌、无限妍媚之感。
而作者能事未尽,又写出一个“不深不浅”,对上句来了个折中,表现出绝妙的平衡;而在“深”“浅”字面上前分后总,又推出一层唱叹之音,使此诗洋洋乎愈歌愈妙。
哲学启示
此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诗的末二句将这遍及千家万户的溪水分三类,即“深”处。
“浅”处和“不深不浅”处,并且分别为它们做了科学的安排,即“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处种“荷花”。
全诗之妙,即在这三种安排之上。
这三种安排的共同特点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长得茁壮喜人。
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顾客观实际,那将会产生灾难性的的后果。
这二句语言简洁,但哲学思想却非常丰富。
它告诉人们:做任何
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地讲,就是从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实践的成功和目标的实现。
绝不能背离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
要在水深处种菱角,在水浅处种稻子,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上荷花。
不管水深水浅,一律种菱角,或者一律种稻子、种荷花,都是错误的。
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
每一一个人,各有各的抱负,各有各的处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环境,各有各的机遇。
关键在于,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准自己的定位,争取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水深处种菱角,不深不浅种荷花,再浅可以种稻,再浅没有水还可以长草。
只要遵循这样的哲学思想,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创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抚时,颇为关心百姓及农事,不时出外巡视民情,因此对地方的山川形势比较熟悉,这首《吴兴杂诗》便作于嘉庆二年(1797)。
在江南水乡,地处太湖南面的吴兴(今浙江湖州)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此诗即描写吴兴的田园风光。
地理内涵
此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
“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
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
“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
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
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
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
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
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3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翻译
一年多来那停泊秣陵画舫行舟让人想念,秦淮水上阁楼让人魂牵梦绕。
整个大地都笼罩在多日的细雨微风中,一片朦胧,本应是姹紫嫣红,如今却似残秋。
注释
秣陵:南京古名。
梦绕:往事萦怀。
雨丝风片:细雨微风。
多指春景。
创作背景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
本首诗即是其中一首。
赏析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
诗流丽悱侧,情韵悠远。
原作二十首,《渔洋精华录》删六首。
此乃组诗之第一首,写作此组诗之缘由,奠定了组诗风格哀婉的基调。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通过言怀虚写秦淮的人
文景观(舟、楼),秣陵的自然地理特点(秦淮河流贯市区)已寓于其中。
作者对秦淮胜地向往已久,故说:“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断肠”一词有二义,一为极度悲伤,二为极度思念。
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后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见的心理现象,故此二义亦相通。
这句诗中的“肠断”,用的是第二义。
与下句的“梦绕”相对应,合言正所谓“昼思夜想”,可见作者对秦淮胜景的情之切、思之深。
在诗中,秣陵属地而言舟,秦淮属水而言楼,可见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驶或停泊于内陆河的画船游舫;此楼亦非一般的楼,而是临水的雕梁画栋。
这确实是秦淮胜景的特色。
此地曾经繁华一时、声名远播,正是作者为之“肠断”“梦绕”所在。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通过记游实写秦淮的自然景观(雨丝风片、浓春烟景),但当时社会变迁的痕迹(秦淮无复旧日繁华)也宛然可寻。
“十目雨丝风片罩,浓春烟景似残秋。
“写诗人亲履其境后的印象。
明代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有云:“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炯波商船”。
王士祯的诗句脱化于此,而又自出新意。
上引《牡丹亭》诸句重在描写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祯的“浓春烟景似残秋”却透露出无限的感伤。
“浓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浓的时节;“残秋”显然一片凋零、屑近严冬了。
春意正浓的秦淮胜地,本应姹紫妍红、美不胜收,如今却是这等苍凉。
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这种感受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
“残秋”是时令即将交替的关捩点,也许诗人由时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兴替,顿起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吧。
或许诗人什么都没想,只是为秦淮河畔的实况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大相径庭而觉得失望吧。
作者虽未明言,读者却可因此而生出许多联想与忖度,欣赏此诗丰富的美感。
此诗以乐景抒哀情,由“肠断”两字可知作者怀着悲伤凄凉的心境来到了秦淮河边,虽是“雨丝风片”的春日,但在绵绵的细雨中,在潇潇的春风中,作者只感到了对秦淮河今昔对比的无限悲凉,浓艳
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残秋般的内心。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之情。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4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山中杂诗》注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山中杂诗》赏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
”“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
“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
”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
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
这一“窥”,
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
”“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
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
”“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
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
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
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
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
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
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
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
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
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
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
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
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5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翻译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
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译文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
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赏析
这是孔融流传下来的《杂诗二首》,其一写远大的政治抱负,情辞慷慨;其二写丧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极冨感染力。
我们先来解释第一首。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岩岩,高峻的样子。
《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钟山,北海中的山,极寒冷的地方。
赫赫,炎热。
炎天,指南方。
钟山为极寒之地,炎天为极热之地,两相对比,喻“世道炎凉”。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
曜(音耀),炫耀。
云门,上接云汉的高门。
远景,余光,余焰。
景,日光。
灼,烧灼,熏炙。
寒素,门第低微的寒族。
这两句是说,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样子。
累
世士,累积几代才出现的贤才。
累世,连续几代。
结根,扎根。
此二句言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二句:吕望,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又叫姜子牙。
传说七十多岁被周文王发现,任为师,佐周灭商,因功封于齐。
匹夫,平民百姓。
世故,时世的缘故。
此二句说,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齐国人,名吾夷,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与桓公争位失败后管仲被囚,经鮑叔牙举荐,受到桓公重用,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功祚,功勋业绩,指齐桓公的覇业。
这两句是说,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二句:年岁暮,岁月流逝。
屈原《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
” 此二句是说,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
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谦之辞。
猛虎步,像猛虎一样的步伐。
比喻雄俊豪迈气概。
这两句说,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安能一苦身,与世同举厝” 二句:安能,怎能。
一身,一辈子,一生一世。
举厝(音措),举止行为。
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节,琐碎的亊情。
庸夫,平庸的人。
度,器量,胸怀。
此谓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
夷齐,商代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
相传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推位让国,逃奔西北周。
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
这是说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这是孔融《杂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诗人以景托怀的励志之作。
那么,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呢?孔融是忠于汉室的,
他素与曹操政见不合。
他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嘲讽曹操,曹操很恼火,但为了笼络人,只能隐忍,暗地里却示意与孔融有仇的郗虑弹劾孔融,使孔融被革职在家赋闲。
然后曹操又写信给他,希望他与郗虑搞好关系,以后说话、做亊情不要那么浮华率意,要小心一点,谨慎一点。
孔融回信说:不必。
我现在已经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这样免职。
此诗就是作于这一时期,抒写这样的心情。
全诗20句,分三层:
前4句是写景,写高峻寒冷的钟山,与炎热至极旳南方之路;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与门第低微的寒族,两相对比,喻世道之炎凉,实指曹操煊赫的威势。
中间12句写诗人自己坚定不移的节操、抱负和志向。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只有像山川这样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于天地之间。
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孙,祖上世代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贵。
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
但对曹操重视人才等策略还是比较佩服的。
转下来引用“吕望”、“管仲”二人的亊跡,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业。
然后诗人发出感叹“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可惜我老了。
但话锋一转,“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于现状,立志要成就一番亊业。
最后4句写支撑自己的气节和风骨。
他对世俗很蔑视(“庸夫笑我度”),对于“吕望”尚不稀罕,对“夷齐”又何存仰慕呢?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气很高,因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怀,慷慨言志。
通过描写地理位置的差异,高门寒族的悬殊,时势英雄的发迹等,揭示世亊无常,穷者能达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气的高洁品格。
全诗笔力隽逸,苍劲悲凉,气骨凌人,体现了孔融诗文“以气为主”的特点。
下面我们简单解释分析一下第二首。
这第二首是写悼念幼子夭折的悲伤心情,诗歌以乐府的笔触,叙写了三个悲惨场景:
首先,写从外归来,骤闻噩耗。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