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以上步骤,乙酰CoA的2个碳变 成CO2释放,四碳草酰乙酸变为四碳 琥珀酸。 必须经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 草酰乙酸以保证下一个循环的进行。
TCA循环反应式: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I. TCA循环中一系列的脱羧反应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来源。 TCA循环过程中释放的CO2 ,不是靠大气中的氧直接把碳 氧化,而是靠被氧化底物中的氧和H2O中的氧来实现的。
不含叶绿素
直径3-6 μm, 每平方毫米 水分占75%,
厚2-3 μm
7个数量级 含各种光合
色素
除细菌和蓝藻未肯定,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细胞线粒体数目直接与代谢强弱相关。
气孔保卫细胞线粒体丰富,衰老或休眠细胞的线粒体较少, 缺氧的细胞可能无线粒体。
(二)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下形成乙酰CoA和NADH。
本 书 主 要 内 容
绪论
第一篇
• 第一章 水分生理
水分和矿质营养 • 第二章 矿质营养
第二篇 物质代谢和能量
转换
• 第三章 光合作用 • 第四章 呼吸作用 • 第五章 同化物的运输 • 第六章 次级代谢产物
第三篇 生长和发育
•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 第八章 生长物质 • 第九章 生长生理 • 第十章 生殖生理 • 第十一章 成熟和衰老生理 • 第十二章 抗性生理
2. 无氧呼吸 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C6H12O6 → 2C2H5OH+ 2CO2 + 能量 △Gθ’ = -226 kJ/mol
除了酒精之外,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也可以产生乳酸: C6H12O6 → 2CH3CHOHCOOH + 能量 △Gθ’ = -197 kJ/mol
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
(3)己糖重组阶段的一系列中间产物及酶,与卡尔文循环 的大多数产物和酶相同,因此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NADPH/NADP+比率 影响6-磷酸葡萄糖脱氢 酶活性,因此控制PPP 初始反应的速率。
糖酵解合成大量6-磷酸 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 导致PPP的非氧化阶段 往合成磷酸戊糖的方 向进行。
1. 复合体I
又称NADH脱氢酶, 由结合紧密的辅因子 FMN和几个Fe-S中心 组成
膜间隙
作用是将4个质子泵到 膜间隙,同时将电子 交给泛醌(UQ)。 基质
泛醌的结构和功能类 似光合链中的质体醌 ,高度脂溶性,在膜 间自由扩散,在复合 体I和II之间进行电子 传递。
2. 复合体II
又称琥珀酸脱氢酶,由 FAD和3个Fe-S中心组 成。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产生大量NADPH,为细胞各种合成反应提供主要还 原力。 • NADPH为脂肪酸、固醇的生物合成,非光合细胞中硝
酸盐、亚硝酸盐的还原剂氨同化,丙酮酸羧化还原成苹 果酸等过程所必需。
(2)中间产物为许多重要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 如5-磷酸核酮糖为合成核苷酸的原料,也是NAD、FAD、 NADP等辅酶的组分。
释放一些能量,供生物体需要,尤其是对厌氧生物。
二、发酵作用
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后,在缺氧条件下,会产生酒精或乳酸, 称为发酵作用。
(1)底物:一般为淀粉 (2)发生部位:细胞质
1. 酒精发酵:主要在酵母作用下进行,不过高等植物在氧气 不足的条件下,也进行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当丙酮酸脱羧酶缺少而含有乳酸脱氢酶的组织里,丙酮酸被 NADH还原为乳酸,此过程被称为乳酸发酵。
丙酮酸氧化脱羧的意义: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先进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产乙酰
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分解。因此丙酮酸氧化脱 羧是连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桥梁。 生成的乙酰CoA是细胞代谢中降解和合成的枢纽物质,脂 肪酸、氨基酸和糖等多种物质的代谢都有生成;乙酰CoA 作为原料参与脂肪酸、类胡萝卜素、萜类和赤霉素等多种 物质的合成。
功能是氧化UQH2 ,并将1 对电子传递到细胞色素c( Cyt c),泵出4个质子到膜 间隙。
细胞色素c是线粒体内膜外 侧的外周蛋白,是电子传递 链中唯一可移动的色素蛋白 ,通过辅基中铁离子的可变 价,在复合体III和IV之间 传递电子。
膜间隙 基质
4. 复合体IV
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 含铜、Cyt a和Cyt a3。 是末端氧化酶。
一、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
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 传递到分子O2的总轨道。组成呼吸链的传递体可 分为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
➢电子传递体:
氢传递体
• 既传递质子,也传递电子,是脱氢酶的辅 助因子。包括NAD(辅酶I),NADP(辅 酶II)、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二 核苷酸(FAD)。
多发生于乳酸菌中,但高等植物在低氧或缺氧时也会发生 乳酸发酵。
3. 发酵的生理意义
① 无氧条件下,实现NAD+的再生使糖酵解能够继续; ② 能量利用率低,有机物消耗大,且发酵产生的乙醇对植
物细胞有毒害作用,但可以扩散出细胞。而乳酸不能扩 散,酸化细胞质基质,影响酶活力。
三、三羧酸循环
• 糖酵解进行到丙酮酸后,在
嵴的数目随生理活动的增强而增多; 内膜腔内含有的胶体状基质为底物氧化场所,其成分主要为
蛋白质 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RNA和DNA)
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对比
线粒体 叶绿体
形状
球形或 短杆形
椭球形
大小
单个植物细 成分对比 胞中的含量
直径0.5-1μm, 500-2000个 蛋白质占
长3μm
65-70%,
膜间隙
功能是把Cyt c的4个电
子传给O2,激发O2并与 基质中的H+结合,形成2
分子的H2O出基质。
基质
5. ATP合酶
又称F0F1-ATP合酶, 由偶联因子0(F0) 和偶联因子1(F1) 组成。
功能催化ADP和Pi形 基质 成ATP。
F1催化ATP合成,F0 是内膜的质子通道
膜间隙
此外,在线粒体内膜外侧还有外在NAD(P)H脱氢酶,氧化 细胞质的NAD(P)H,并将其电子传递到UQ。
线粒体内膜内侧还有NADPH脱氢酶,不受鱼藤酮抑制。
呼吸链各电子载体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电子只能从 底物传递到氧分子。
I. 一方面是各个酶系统有专一性; II. 另一方面是各电子载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电子总是从
第二节 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一、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中的己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1)己糖磷酸化 • 淀粉或己糖活化,消耗ATP,将果糖活化为1,6-二磷酸
果糖,为分裂成2分子磷酸丙糖做准备。
(2)磷酸己糖裂解 • 磷酸己糖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
二羟丙酮),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3)ATP和丙酮酸生成
功能是催化琥珀酸氧化 为延胡索酸,并把H+转 移到FAD生成FADH2, 然后再把H+转移到UQ 生成还原态泛醌( UQH2)。
此复合体不泵出质子。
膜间隙
基质
3. 复合体III
又称细胞色素bc1复合体, 由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 组成,还有一个Fe-S中心和 2个b型细胞色素(b565和 b560)。
II. 在TCA循环中有五次脱氢过程,氢经过一系列呼吸传递体 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O2结合成水。因此,氢的氧 化过程实际是放能过程。
III. TCA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及其他物质的共同代 谢过程。
(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 能量的主要来源
• 每个葡萄糖分子通过TCA循环产 生的ATP远远超过糖酵解产生的。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呼吸作用逐步地慢速释放能量,适合于细胞利用。释放出 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散失掉,一部分以ATP形式 贮存着。
2.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呼吸过程产生一系列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很不稳定, 成为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各种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也就 是在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变方面起着枢纽作用。
• 只传递电子,包括细胞色素体系(以铁 卟啉为辅基的结合蛋白,分为a,b和c三
电子传递体 类,主要通过铁卟啉辅基中的Fe3+和Fe2+ 转换完成传递电子的功能)和铁硫蛋白 (Fe-S)。
高等植物中呼吸链电子传递有多种途径,这是长 期进化形成的。
(一)细胞色素系统途径
X
生物界分布最广泛,为动植物、微生物所共有; 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四种复合体和ATP合酶组成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
• 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 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 量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于高等植物,习 惯上称为无氧呼吸,如应用于微生物, 则惯称为发酵。
1. 有氧呼吸 C6H12O6 + 6H2O + 6O2 → 6CO2 + 12H2O + 能量 △Gθ’ = -2870 kJ/mol △Gθ’指pH为7时标准自由能的变化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植物将体内的物质不断分解的过程,是新陈代谢 的异化作用方面,是代谢的中心的。 1. 释放的能量供给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2.中间产物在植物体 各主要物质之间的转变起着枢纽作用。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 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 有氧呼吸 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H2O,
低电位向高电位传递。底物脱氢反应时电位最低(丢失电 子的倾向大),顺次下来,分子氧电位最高。所以底物电 子总是流向氧分子。
已知植物呼吸代谢底物降解途径的比较
氧化-还原辅酶不同是PPP(产生NADPH)与TCA循环 (产生NADH)的重要区别之一。
两种途径在葡萄糖降解中所占的比例,随植物的种类、器 官、年龄和环境而异。
第三节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 H2O和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三)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历程
柠檬酸 生成
柠檬酸氧 化脱羧
草酰乙酸 再生
草酰乙酸 再生
柠檬酸生成
柠檬酸 氧化脱羧
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酰CoA (柠檬酸合酶催化) 柠檬酰CoA+水→柠檬酸+CoA-SH。
异柠檬酸形成→异柠檬酸氧化脱羧 →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琥珀酸生成 此阶段释放CO2并合成ATP。
糖酵解反应式: 葡萄糖 + 2NAD+ + 2ADP + 2Pi → 2丙酮酸 + 2NADH +2H+ + 2ATP + 2H2O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有氧呼吸和无氧 呼吸的共同途径。
一些中间产物(如磷酸丙糖)和最终产物丙酮酸,化学 性质十分活跃,产生不同的物质。
除了有三步反应不可逆之外,其余反应可逆,因此它为 糖代谢提供基本途径。
• 脂肪、氨基酸等呼吸底物彻底氧 化也要通过TCA循环。
物质代谢的枢纽
• 既是糖、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彻 底分解的共同途径,其中间产物 又是合成糖、脂肪和氨基酸等的 原料。
ATP
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2
2分子丙酮酸脱羧+三羧酸循环 2
NADH 2 8
FADH2 2
四、戊糖磷酸途径
➢ 细胞内糖类不经过糖酵解生成丙酮酸,而是由6-磷酸葡萄糖 直接氧化脱氢转变成5-磷酸核酮糖和CO2,故亦称戊糖磷酸 途径(简称PPP),又称为磷酸己糖支路(HMS)。
➢ 进行部位: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 ➢ 磷酸戊糖途径总反应式:
氧化阶段→
←非氧化 阶段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历程
氧化阶段
非氧化阶段
• 6碳的6-磷酸葡萄糖 经两次脱氢和一次 脱羧形成1个5-磷酸 核酮糖和2个 NADPH并释放CO2 (不可逆反应)。
• 5-磷酸核酮糖经过异构 化、基团转移、缩合 等反应,非氧化重组 成为糖酵解的中间产 物6-磷酸果糖和3-磷酸 甘油酸(可逆反应)。
三 羧
TCA 循环
有氧条件下,通过包括三羧 酸和二羧酸的循环逐步氧化 分解,直到形成水和二氧化
酸
碳。
循
环
柠檬酸 • 柠檬酸为此循环中的重要
的
循环
产物。
别 称
Kreb环
• 该循环由Kreb首先发现, 并获诺贝尔医学奖。
(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进行的场所:线粒体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基质 嵴
• 3-磷酸甘油醛氧化释放能量,经过3-磷酸甘油酸、磷 酸烯醇式丙酮酸,形成ATP和NADH+H+,最终生成 丙酮酸。
• 氧化产能阶段,底物的分子磷酸转到ADP上形成ATP, 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NAD+ 2 乙醇 2NADH+H+ 2 乙醛
TCA 循环
葡萄糖生成1-或6-磷酸 葡萄糖的过程消耗1分 子ATP,不可逆。
TCA循环反应式: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I. TCA循环中一系列的脱羧反应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来源。 TCA循环过程中释放的CO2 ,不是靠大气中的氧直接把碳 氧化,而是靠被氧化底物中的氧和H2O中的氧来实现的。
不含叶绿素
直径3-6 μm, 每平方毫米 水分占75%,
厚2-3 μm
7个数量级 含各种光合
色素
除细菌和蓝藻未肯定,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细胞线粒体数目直接与代谢强弱相关。
气孔保卫细胞线粒体丰富,衰老或休眠细胞的线粒体较少, 缺氧的细胞可能无线粒体。
(二)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下形成乙酰CoA和NADH。
本 书 主 要 内 容
绪论
第一篇
• 第一章 水分生理
水分和矿质营养 • 第二章 矿质营养
第二篇 物质代谢和能量
转换
• 第三章 光合作用 • 第四章 呼吸作用 • 第五章 同化物的运输 • 第六章 次级代谢产物
第三篇 生长和发育
•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 第八章 生长物质 • 第九章 生长生理 • 第十章 生殖生理 • 第十一章 成熟和衰老生理 • 第十二章 抗性生理
2. 无氧呼吸 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C6H12O6 → 2C2H5OH+ 2CO2 + 能量 △Gθ’ = -226 kJ/mol
除了酒精之外,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也可以产生乳酸: C6H12O6 → 2CH3CHOHCOOH + 能量 △Gθ’ = -197 kJ/mol
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
(3)己糖重组阶段的一系列中间产物及酶,与卡尔文循环 的大多数产物和酶相同,因此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NADPH/NADP+比率 影响6-磷酸葡萄糖脱氢 酶活性,因此控制PPP 初始反应的速率。
糖酵解合成大量6-磷酸 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 导致PPP的非氧化阶段 往合成磷酸戊糖的方 向进行。
1. 复合体I
又称NADH脱氢酶, 由结合紧密的辅因子 FMN和几个Fe-S中心 组成
膜间隙
作用是将4个质子泵到 膜间隙,同时将电子 交给泛醌(UQ)。 基质
泛醌的结构和功能类 似光合链中的质体醌 ,高度脂溶性,在膜 间自由扩散,在复合 体I和II之间进行电子 传递。
2. 复合体II
又称琥珀酸脱氢酶,由 FAD和3个Fe-S中心组 成。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产生大量NADPH,为细胞各种合成反应提供主要还 原力。 • NADPH为脂肪酸、固醇的生物合成,非光合细胞中硝
酸盐、亚硝酸盐的还原剂氨同化,丙酮酸羧化还原成苹 果酸等过程所必需。
(2)中间产物为许多重要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 如5-磷酸核酮糖为合成核苷酸的原料,也是NAD、FAD、 NADP等辅酶的组分。
释放一些能量,供生物体需要,尤其是对厌氧生物。
二、发酵作用
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后,在缺氧条件下,会产生酒精或乳酸, 称为发酵作用。
(1)底物:一般为淀粉 (2)发生部位:细胞质
1. 酒精发酵:主要在酵母作用下进行,不过高等植物在氧气 不足的条件下,也进行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当丙酮酸脱羧酶缺少而含有乳酸脱氢酶的组织里,丙酮酸被 NADH还原为乳酸,此过程被称为乳酸发酵。
丙酮酸氧化脱羧的意义: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先进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产乙酰
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分解。因此丙酮酸氧化脱 羧是连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桥梁。 生成的乙酰CoA是细胞代谢中降解和合成的枢纽物质,脂 肪酸、氨基酸和糖等多种物质的代谢都有生成;乙酰CoA 作为原料参与脂肪酸、类胡萝卜素、萜类和赤霉素等多种 物质的合成。
功能是氧化UQH2 ,并将1 对电子传递到细胞色素c( Cyt c),泵出4个质子到膜 间隙。
细胞色素c是线粒体内膜外 侧的外周蛋白,是电子传递 链中唯一可移动的色素蛋白 ,通过辅基中铁离子的可变 价,在复合体III和IV之间 传递电子。
膜间隙 基质
4. 复合体IV
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 含铜、Cyt a和Cyt a3。 是末端氧化酶。
一、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
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 传递到分子O2的总轨道。组成呼吸链的传递体可 分为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
➢电子传递体:
氢传递体
• 既传递质子,也传递电子,是脱氢酶的辅 助因子。包括NAD(辅酶I),NADP(辅 酶II)、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二 核苷酸(FAD)。
多发生于乳酸菌中,但高等植物在低氧或缺氧时也会发生 乳酸发酵。
3. 发酵的生理意义
① 无氧条件下,实现NAD+的再生使糖酵解能够继续; ② 能量利用率低,有机物消耗大,且发酵产生的乙醇对植
物细胞有毒害作用,但可以扩散出细胞。而乳酸不能扩 散,酸化细胞质基质,影响酶活力。
三、三羧酸循环
• 糖酵解进行到丙酮酸后,在
嵴的数目随生理活动的增强而增多; 内膜腔内含有的胶体状基质为底物氧化场所,其成分主要为
蛋白质 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RNA和DNA)
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对比
线粒体 叶绿体
形状
球形或 短杆形
椭球形
大小
单个植物细 成分对比 胞中的含量
直径0.5-1μm, 500-2000个 蛋白质占
长3μm
65-70%,
膜间隙
功能是把Cyt c的4个电
子传给O2,激发O2并与 基质中的H+结合,形成2
分子的H2O出基质。
基质
5. ATP合酶
又称F0F1-ATP合酶, 由偶联因子0(F0) 和偶联因子1(F1) 组成。
功能催化ADP和Pi形 基质 成ATP。
F1催化ATP合成,F0 是内膜的质子通道
膜间隙
此外,在线粒体内膜外侧还有外在NAD(P)H脱氢酶,氧化 细胞质的NAD(P)H,并将其电子传递到UQ。
线粒体内膜内侧还有NADPH脱氢酶,不受鱼藤酮抑制。
呼吸链各电子载体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电子只能从 底物传递到氧分子。
I. 一方面是各个酶系统有专一性; II. 另一方面是各电子载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电子总是从
第二节 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一、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中的己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1)己糖磷酸化 • 淀粉或己糖活化,消耗ATP,将果糖活化为1,6-二磷酸
果糖,为分裂成2分子磷酸丙糖做准备。
(2)磷酸己糖裂解 • 磷酸己糖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
二羟丙酮),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3)ATP和丙酮酸生成
功能是催化琥珀酸氧化 为延胡索酸,并把H+转 移到FAD生成FADH2, 然后再把H+转移到UQ 生成还原态泛醌( UQH2)。
此复合体不泵出质子。
膜间隙
基质
3. 复合体III
又称细胞色素bc1复合体, 由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 组成,还有一个Fe-S中心和 2个b型细胞色素(b565和 b560)。
II. 在TCA循环中有五次脱氢过程,氢经过一系列呼吸传递体 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O2结合成水。因此,氢的氧 化过程实际是放能过程。
III. TCA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及其他物质的共同代 谢过程。
(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 能量的主要来源
• 每个葡萄糖分子通过TCA循环产 生的ATP远远超过糖酵解产生的。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呼吸作用逐步地慢速释放能量,适合于细胞利用。释放出 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散失掉,一部分以ATP形式 贮存着。
2.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呼吸过程产生一系列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很不稳定, 成为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各种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也就 是在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变方面起着枢纽作用。
• 只传递电子,包括细胞色素体系(以铁 卟啉为辅基的结合蛋白,分为a,b和c三
电子传递体 类,主要通过铁卟啉辅基中的Fe3+和Fe2+ 转换完成传递电子的功能)和铁硫蛋白 (Fe-S)。
高等植物中呼吸链电子传递有多种途径,这是长 期进化形成的。
(一)细胞色素系统途径
X
生物界分布最广泛,为动植物、微生物所共有; 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四种复合体和ATP合酶组成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
• 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 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 量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于高等植物,习 惯上称为无氧呼吸,如应用于微生物, 则惯称为发酵。
1. 有氧呼吸 C6H12O6 + 6H2O + 6O2 → 6CO2 + 12H2O + 能量 △Gθ’ = -2870 kJ/mol △Gθ’指pH为7时标准自由能的变化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植物将体内的物质不断分解的过程,是新陈代谢 的异化作用方面,是代谢的中心的。 1. 释放的能量供给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2.中间产物在植物体 各主要物质之间的转变起着枢纽作用。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 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 有氧呼吸 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H2O,
低电位向高电位传递。底物脱氢反应时电位最低(丢失电 子的倾向大),顺次下来,分子氧电位最高。所以底物电 子总是流向氧分子。
已知植物呼吸代谢底物降解途径的比较
氧化-还原辅酶不同是PPP(产生NADPH)与TCA循环 (产生NADH)的重要区别之一。
两种途径在葡萄糖降解中所占的比例,随植物的种类、器 官、年龄和环境而异。
第三节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 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 H2O和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三)三羧酸循环的化学历程
柠檬酸 生成
柠檬酸氧 化脱羧
草酰乙酸 再生
草酰乙酸 再生
柠檬酸生成
柠檬酸 氧化脱羧
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酰CoA (柠檬酸合酶催化) 柠檬酰CoA+水→柠檬酸+CoA-SH。
异柠檬酸形成→异柠檬酸氧化脱羧 →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琥珀酸生成 此阶段释放CO2并合成ATP。
糖酵解反应式: 葡萄糖 + 2NAD+ + 2ADP + 2Pi → 2丙酮酸 + 2NADH +2H+ + 2ATP + 2H2O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有氧呼吸和无氧 呼吸的共同途径。
一些中间产物(如磷酸丙糖)和最终产物丙酮酸,化学 性质十分活跃,产生不同的物质。
除了有三步反应不可逆之外,其余反应可逆,因此它为 糖代谢提供基本途径。
• 脂肪、氨基酸等呼吸底物彻底氧 化也要通过TCA循环。
物质代谢的枢纽
• 既是糖、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彻 底分解的共同途径,其中间产物 又是合成糖、脂肪和氨基酸等的 原料。
ATP
糖酵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2
2分子丙酮酸脱羧+三羧酸循环 2
NADH 2 8
FADH2 2
四、戊糖磷酸途径
➢ 细胞内糖类不经过糖酵解生成丙酮酸,而是由6-磷酸葡萄糖 直接氧化脱氢转变成5-磷酸核酮糖和CO2,故亦称戊糖磷酸 途径(简称PPP),又称为磷酸己糖支路(HMS)。
➢ 进行部位: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 ➢ 磷酸戊糖途径总反应式:
氧化阶段→
←非氧化 阶段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历程
氧化阶段
非氧化阶段
• 6碳的6-磷酸葡萄糖 经两次脱氢和一次 脱羧形成1个5-磷酸 核酮糖和2个 NADPH并释放CO2 (不可逆反应)。
• 5-磷酸核酮糖经过异构 化、基团转移、缩合 等反应,非氧化重组 成为糖酵解的中间产 物6-磷酸果糖和3-磷酸 甘油酸(可逆反应)。
三 羧
TCA 循环
有氧条件下,通过包括三羧 酸和二羧酸的循环逐步氧化 分解,直到形成水和二氧化
酸
碳。
循
环
柠檬酸 • 柠檬酸为此循环中的重要
的
循环
产物。
别 称
Kreb环
• 该循环由Kreb首先发现, 并获诺贝尔医学奖。
(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进行的场所:线粒体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基质 嵴
• 3-磷酸甘油醛氧化释放能量,经过3-磷酸甘油酸、磷 酸烯醇式丙酮酸,形成ATP和NADH+H+,最终生成 丙酮酸。
• 氧化产能阶段,底物的分子磷酸转到ADP上形成ATP, 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NAD+ 2 乙醇 2NADH+H+ 2 乙醛
TCA 循环
葡萄糖生成1-或6-磷酸 葡萄糖的过程消耗1分 子ATP,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