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不漏存元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宝不漏存元神

繁(正)體字是中華文化的根

推廣恢復繁体字刻不容缓

文末有簡體版對照參考

《我說參同契》

南公懷瑾先生著述

[内容節選]

“耳目口,外三寶也”,外三寶耳、目、口,內三寶精、氣、神。“欲得內三寶還真,全在外三寶不漏”,他說要想達到內三寶還真,精、氣、神各歸本位,還到原來的境界,做工夫開始是耳、目、口不漏。

因此《陰符經》所謂,“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是也”,這是《陰符經》的原文。《陰符經》分兩種,一種道家修持的,所謂黃帝傳下來的;一種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關係的。

所謂姜太公傳下來的《陰符經》,講九竅,我們人身上的九個竅,頭上七個加下麵兩個。“九竅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氣,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氣、元神三個重點,必須先要把耳、目、口關閉起來,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須屏聰黜明,謹閉兌口,真元方不外漏。”所以我們修道打坐要閉起眼睛,垂簾,不是全閉。不過現在我是主張全閉,現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閉著才是養神之道。

這個“屏聰黜明”是一切聰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謹閉兌口”,“兌”是卦名,這個符號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說話。這樣耳、目、口三寶關閉起來,“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外竅不漏,元神記憶體”,現在講理論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講的守竅。譬如今天有位同學講,過去學過道,因為守上竅的習慣,思想精神都在上面,頭就很重,很悶,下不來。

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竅,隨便你守哪一竅都有感覺,不要認為是道

的工夫,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為人體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個部分神經就起反應,氣血也必定集中。

正統道家沒有告訴你守竅,現在告訴你這個理論,到了“外竅不漏,元神記憶體”,外面關閉了,我們內心的那個靈知之性,又不睡覺,又沒有亂想,儒家形容是“一點靈明自在”,理學家形容四個字“昭昭靈靈”,你裡面很清楚。

所以前後會合,裡外自然融為一片,就定得久靜得久。不過你靜不住,眼睛又想張開,耳朵又想聽外面,這就不對了,是習慣的走漏。所以佛學講“無漏”,就是六根不外流,歸到內在歸元了。

简体版导读

(向上划动阅读)

“耳目口,外三宝也”,外三宝耳、目、口,内三宝精、气、神。“欲得内三宝还真,全在外三宝不漏”,他说要想达到内三宝还真,精、气、神各归本位,还到原来的境界,做工夫开始是耳、目、口不漏。

因此《阴符经》所谓,“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是也”,这是《阴符经》的原文。《阴符经》分两种,一种道家修持的,所谓黄帝传下来的;一种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关系的。

所谓姜太公传下来的《阴符经》,讲九窍,我们人身上的九个窍,头上七个加下面两个。“九窍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气,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气、元神三个重点,必须先要把耳、目、口关闭起来,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须屏聪黜明,谨闭兑口,真元方不外漏。”所以我们修道打坐要闭起眼睛,垂帘,不是全闭。不过现在我是主张全闭,现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闭着才是养神之道。

这个“屏聪黜明”是一切聪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谨闭兑口”,“兑”是卦名,这个符号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说话。这样耳、目、口三宝关闭起来,“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窍不漏,元神记忆体”,现在讲理论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讲的守窍。譬如今天有位同学讲,

过去学过道,因为守上窍的习惯,思想精神都在上面,头就很重,很闷,下不来。

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窍,随便你守哪一窍都有感觉,不要认为是道的工夫,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为人体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个部分神经就起反应,气血也必定集中。

正统道家没有告诉你守窍,现在告诉你这个理论,到了“外窍不漏,元神记忆体”,外面关闭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灵知之性,又不睡觉,又没有乱想,儒家形容是“一点灵明自在”,理学家形容四个字“昭昭灵灵”,你里面很清楚。

所以前后会合,里外自然融为一片,就定得久静得久。不过你静不住,眼睛又想张开,耳朵又想听外面,这就不对了,是习惯的走漏。所以佛学讲“无漏”,就是六根不外流,归到内在归元了。

繁(正)體是中華文化的根

希望大家閱讀學習繁體版

(不能通讀可對照簡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