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型课题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刻不容缓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们通过说话、写字实现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文字的发展,不单是语言的问题,它还承载着国家主权、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兴亡,语言不在,文化就不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语文言文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规范语言文字对于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规范学生语言行为责无旁贷。

2、低段学生课堂语言亟待规范

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沟通,失去了语言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而沟通语言的优良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注重教师语言的准确精炼,却很少关注学生语言交流的规范。

乐山处于方言区,绝大多数学生从小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乐山方言,加上许多孩子由老人带大,其中夹杂了许多土话,学生势必把方言土话带入课堂,虽要求讲普通话,实际上有不少学生是换个腔调说的乐山话,即我们讲的“椒盐普通话”,即使是写作,学生也难以把方言土话转化成规范用语。

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冲击也不小。除了语言交流外,有些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写话、习作中使用。小学低段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规范学生语言行为,减少网络语言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3、规范学生课堂语言行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掌握和准确运用语言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外在体现。小学低段正是培养规范用语的关键时期,

语文课堂作为实施语文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规范学生课堂语言行为的责任。

(二)课题主要概念界定

1、小学低段:此课题研究对象为小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一、二、三年级为小学低段。

2、学生语言行为:指学生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语言的行为。学生语言行为按说话环境分为课堂内、课堂外。

3、语文课堂规范学生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改变学生用方言、土语、新兴网络用语以及家庭幼儿时使用的儿化语言进行课堂口语交际与写话、习作的不良习惯。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语言表述流畅规范,条理清晰,意思完整准确,让学生逐步从乐说到能说,说好,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题的设计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学生课堂语言现状的调查,收集学生语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分类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别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落实于日常课堂教学中,从教师的语言规范入手,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规范水平,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低段学生课堂语言不规范行为调查。

2、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教学策略研究。

(三)研究对象

以我校1-3年级全体学生和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周期

从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止,历时1年。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组,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并申请立项研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修改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9月)

主要工作: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积累经验和资

料,逐步形成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主要工作:整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操作性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撰写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约请专家指导,圆满结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教育文献是以记载、反映教育活动、人物、事件和理论为内容的文献。在研究中大量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文献资料,对自己掌握的文献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形成对事物本身的科学认识。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案例研究法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研究揭示出某些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加以实践运用。

4.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我们也可以利用他人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以及缺少经费的人们,这种方法特别合适。

(六)研究措施

1.认真开展低段学生课堂语言行为现状的调查。

调查了解清楚学生课堂语言现状,才能明确本研究目标任务与方向,后续研究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课题组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生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再

对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措施。

2.加强理论学习,确立对“语言文字规范表达”的理论认知。

教师确立对“语言文字规范”的理论认知是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前提,只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有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才能在一定的高度前行,课题组要充分搜集与该课题相关的各类理论资料,认真研读,用以指导我组的研究行为。

案例教师阅读“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在平时上网时也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并在课题研讨活动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形成工作制度。

(1)间周一次研讨活动。低段语文课题组每2周开展一次微型课题研讨活动,活动内容围绕语文课堂规范小学生语言行为的教学策略进行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进行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组长注意收集、整理、提炼大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点滴经验加以总结推广,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再实践、再总结。

案例每个教师准备了一本语言收集册,记录每堂课收集的学生的不规范语言,在研讨活动中大家都把自己记录的进行交流,组长记录并分类。教师就不同情况共同讨论如何矫正某种语言行为,以便今后在工作中加以应用。

(2)一月一次教学会诊。每一个月课题组开展一次课堂教学会诊,共同研究讨论该堂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创新性,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力度。

案例张玲燕老师上了一节课题研究课《画家与牧童》,课后,教师们积极评课。教师们认为张老师在课堂上关注了学生语言的规范化,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干预。教师课堂语言规范,学生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大大减少。

(3)加强教学反思交流。课题组成员每节课上完之后,认真撰写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收获、体会,并在研究活动中和学校QQ群中充分交流,互相获取新的信息,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提高。

4.有效操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规范学生语言行为。

(1)强化教师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意识。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确立规范学生语言行为的强烈意识并养成一种教学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细节中对学生语言习惯不规范的纠正。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做到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