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
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
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
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
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
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③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
如: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原因):以有烟故。
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
合(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④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
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
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
“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
“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
“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
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⑤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
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
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
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
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
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
(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①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②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是“为知识而知识”。
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地探索,把哲学与科学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
③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绝一切个人的和历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觅径,追求创新。
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
的完善。
在古希腊,人们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
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上的准确性。
这种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④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
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
(节选自赵发海《西方逻辑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探因》)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是东方逻辑的起源,东方逻辑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
B.东方逻辑强调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因而要求隐晦的推理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C.西方逻辑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D.古希腊人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它能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这体现了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这一重要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东方逻辑学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但对于实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的推理不会进行全然否定。
B.《墨经·小取》中的侔式推理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所以《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不言自明。
C.“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果脱离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这一范畴,就不能自圆其说,只能是诡辩。
D.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为哲学与科学塑造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易传·文言》曰:“修辞立其诚。
”
D.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东西方逻辑的不同。
(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
莫言
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
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
“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
“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
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
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
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汽车。
”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
“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
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
“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
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
”
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
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
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
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
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
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
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
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
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
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
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蜓的墨水河堤上。
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
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
”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
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
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
父亲高叫一声:“娘——”
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
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
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
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
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
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
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
“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
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
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
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
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
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
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
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
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
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
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
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
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
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
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
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
(有删改) 【注释】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
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
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7.关于文中奶奶、王文义妻子牺牲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不是传统革命英雄在中枪后的振臂高呼、豪言壮语,而是借“欢快”一词,用喜来衬悲,加重了悲的表达效果。
B.“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这句采用反复、比喻手法,肯定两位女子是牺牲的英雄。
C.“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外在环境的“静”渲染了奶奶牺牲时凝重悲怆的氛围。
D.奶奶牺牲在漫天的高粱雨中,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在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坦然。
8.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6分)
9.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
论》)
乙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
..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于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B.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C.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D.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
C.博士,古代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
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
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
C.秦始皇为人残暴。
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D.秦始皇独断专行。
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
1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14.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山坡羊
【元】陈草庵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
任从他,待如何。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
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15.下列对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在元代,人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汉人即使做官,也受到歧视与防范,因此这首元曲慨叹处世之艰难,在元代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
B.“着莫”的意思是沾惹、纠缠,具有明显的元人口语色彩。
该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时人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怜的处境。
C.“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
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句法参差错落,兼以重言叠句,声情活泼,平添了俏皮可笑的色彩。
D.这首元曲充满辛酸的幽默。
现实惨淡至极,诗人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是这首诗歌的主基调。
16.这首元曲,语多自嘲自解,但在自嘲自解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
请结
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好学之人不仅要降低对饮食、居处的要求,还应当做到“ ______ , ________ ”。
(2)《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的形式领起下文对游子和思妇的相关描写,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诗句是:“ _______ ?
________ ?”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离骚》兼有《诗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应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时有个说法,已经在七国传开: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一直渴望得到赏识;而秦惠王同样也想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二人① _______ ,张仪顺势做上了客卿,主持外交。
几年来,他一直紧紧盯着楚国。
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洞若观火,屈原出使齐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
他动开脑筋了。
在他看来,军事上一时的得失是小事儿,外交才是事关长远的大事儿。
现在,齐楚联手击败秦军,他却大摇大摆到了郢都。
楚怀王以礼相待,亲自接见他,要在秦国的“外交部长”面前摆摆谱。
他一向怵秦王,怕秦军,终于打了一次胜仗,不摆谱说得过去吗?泱泱楚国,怎能怕你又小又穷又偏僻的秦国呢?
楚怀王的傲慢劲儿,真是② __________ 。
张仪恭维他,他更高兴了,唤来跳舞的美女、唱歌的巫师助酒兴。
酒过三巡,张仪才打着酒嗝提醒他,齐国的军事援助是有限的,打一仗可以,但要帮楚国收复失地,那不太可能。
楚怀王正有这个心病,不觉停下酒杯。
齐楚两国虽是合纵,但也有各自的利益需求。
对于结盟,两国其实也是③
____________ 。
怀王坐立不安了,张仪才说,这一次到楚国,是带来了秦惠王的一番美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全部归还楚国,条件是楚与齐断绝邦交。
商於之地,相传那是楚文化的“摇篮”之一,是楚国人的精神高地。
怀王一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3分)
①②③
19.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微雪清寒的夜晚,有客踏雪来访,生火煮茶,纵然相对无言,舍外雪压寒枝,数点梅花映窗,也是一种静坐喝茶的情趣。
B.近年来,电视剧行业整体减量提质,现实题材作品比重持续攀升,本次“飞天奖”提名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占到所有提名作品的半数以上。
C.平凡是人生的常态,但只要有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哪怕是“刮腻子”这样的小事,照样能干出精彩,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D.年轻人之所以会想象一个象征着低房价、低压力的“桃花源”,是因为他们在激烈竞争之中,需要有地方给自己的心灵歇一口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取暖需求日渐旺盛,挖掘细分市场成为取暖家电行业的发展新方向。
暖手宝、暖脚桶、暖脖宝……从过冬神器的类型中能发现,当下的新型取暖家电照顾到了身体不同部位,让人们全身上下都能暖起来。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