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设计
------龙岗希望小学张海军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
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
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
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
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要培
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
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
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
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

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

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
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
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
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 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
句子读一读。

3. 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
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
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并
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

你来
读一读。

(体会白杨的外形美。

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
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
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
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
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

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
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
自己的体会。

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

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

(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

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
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
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

学生自读写体会。

师:这句
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
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
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
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
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

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
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
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
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
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
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
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
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
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
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
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
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

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
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
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

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
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
心底的微笑。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
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

(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
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
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
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

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
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
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
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附板书设计:
白杨边疆建设者
本性正直扎根边疆
生命力顽强赞美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反思
-----龙岗希望小学张海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
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
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
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1.“图文并茂”,创设情境
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教学能
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

如我教
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
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

这时伴以教师
传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

风沙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
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那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
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我在图画的运用上还作了较
为巧妙的处理:随课文教学分步出示。

这样,图画的逐步展示,教
师的动情描述,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
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2.“不拘一法”,化难为易
现代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法”,博采众长。

《白杨》一
文重点段写得含蓄凝炼深刻,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法,“通过语言
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①比较
法:把“从来”,一词去掉和原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正直高大”是白杨的本性。

②情境教学法:用幻灯再现白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画面,加以教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进入情境,激发对白杨的崇敬的感情。

③朗读教学法:在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

不拘一格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陶冶了学生情操。

3.发挥自身语言优势,以情感人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篇二:《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
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
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
们都很喜欢它。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
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
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
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

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
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
神。

”“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
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
的枝干。

”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
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
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

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
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

请一
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
御灾害。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
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
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
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
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
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
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他们
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
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
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
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
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
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

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
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
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

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
来到新疆。

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
们给解释得这么好。

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可是爸爸好像
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
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
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
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
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
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

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又陷入沉思。

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篇三:《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
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者借白杨。

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
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师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
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
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
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