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II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III)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8分)
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2.下图是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正确的是
A.抨击专制王权;叙述封建官僚家庭的衰落;挑战教会神学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
C.短篇抒情诗歌;文学剧本;科学游记
D.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思想
3.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
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D.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4.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
5.据说,孔子曾向一位智者请教“救世”之道,智者却一言不发,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然后席地而眠。
孔子若有所悟,作揖告辞。
你认为孔子请教的这位智者最有可能代表哪个流派?
A.道家B.墨家 C.法家 D.阴阳五行家6.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7.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8.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9.“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
”该思想属于
A.孔子的“克己复礼”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墨子的“兼爱非攻”
D.老子的“无为而治”
10.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有
①《雨霖铃》②《窦娥冤》③《西游记》④《牡丹亭》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1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
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13.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
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
”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
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 B.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
C.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 D.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
14.宋志明《現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一文指出:“儒学有效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已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下列儒学主张中最能体现儒学“组织社会、安顿人生”这一特点的是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民贵君轻15.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16.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要办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
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理性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
到来
17.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圜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这表明政府主张
A.西学中源 B.中体西用 C.君民共主 D.道德救国18.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19.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粹主义
20.“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21.卢梭说:“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
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
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由此可见,卢梭主张A.天赋自由 B.法律至上 C.人民主权 D.社会契约22.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有许多战斗性的口号,比如“爱情与荣誉是人生的理想”(彼
特拉克),“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拉伯雷),“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莎士比亚)等。
对这些口号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其核心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
23.“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
人身和财富。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民权政府
24.《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
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
烈冲突
25.一位西方思想家曾说:“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
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他可能属于
A.古希腊思想家 B.文艺复兴倡导者 C.宗教改革家 D.启蒙思想家
26.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27.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28.下列科技成就中,被称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
是
A.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B.青藏铁路的开通
C.“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D.“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29.下列作品中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的是
A.《红与黑》 B.《悲惨世界》 C.《战争与和平》 D.《人间喜剧》3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材料2: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
”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3: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3较之材料1、2,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31.(12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
……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
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
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32.(16分)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
目的。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
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表中的内容。
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二.幸福面面观
(2)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影响近现代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
三.幸福走多远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8分)
1——29:BDBCA,BDCAD,AACCB,DBCBA,ACDAD,CACD
30(14分)答案:(1)材料1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2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4分)
(2)材料1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2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材料3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
(4分)
(3)材料4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4分)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2分)
31(12分)
32.(16分)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
(2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3分)
积极影响: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分)
(2)西方: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1分)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1分)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
(2分)(3)发展趋势: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3分)。
(4)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