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民居特点(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传统民居特点(精选3
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日本传统民居特点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藉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移植,在每一次文化交流中,日本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仍得以保存,并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新的特色。

日本传统建筑中隐含着许多与现代设计相似的特征,比如抽象简洁的美;崇尚自然、重感悟、重意象等。

这一方面是和日本民族自古以来的朴素审美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禅宗重感悟、重抽象的美学思想有关。

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在日本的绘
画、园林设计中都得到明显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日本艺术以柔和、内敛为主,重精神气质的表达,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遵循自然手法,以抽象表达具体——不重感性重悟性。

②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表达丰富情感——不重形式重精神。

③追求不对称布局。

④设计以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将技艺本身
也视为一种美。

本文即以茶庭、枯山水和町家住宅为例,分析日本传统设计的几个特点。

1 茶室设计
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又称为“数寄屋”。

对于“数寄”一词,日本历史上几位茶道宗匠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称之为“空之屋”、“不对称之屋”、“贫寂之屋”等等,但其义不外乎“未完”、“不全”之意。

从“数寄”屋的名称上就能够看出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偏爱。

在日本人看来,对称和整齐划一是人为的表现,而自然之美就体现为不对称或不完美。

这是一种迥异于其它民族的审美观。

但将这种民族审美情调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系统的审美模式并由此而泛化到茶道、歌道、俳句、能艺、花道等诸多艺术领域则是禅宗文化输入的结果。

茶室空间设计上表现为“寂”与“空”的境界,这里的“空”并非虚空,而是追求南宋院体画那样笔墨
简淡、意境深远,以最少化的形式元素,即表象的“空”,衬托思维、悟境中的丰富,表达禅宗审美中“无中万般有”的境界。

被称为日本茶道圣典的《南方录》记载了由茶宗匠村田珠光所确定的四帖半茶室设计风格:“屋顶由小木板条铺成传,顶棚亦为衫木板条,墙壁用灰泥和稻秸抹成,窗户用细圆竹棒搭结,墙围糊有白色宣纸,床之间①为一张榻榻米大小,茶室中间设一小地炉,大小50 cm见方,壁龛里挂圜悟大师的禅语书法,茶室一角置方台子,上摆点茶用具⋯.”。

与利政时代的书院茶室相比,珠光茶室显得更加古朴、简素。

草顶、泥墙、竹窗等,一任天然,消尽人工的倾向,另外,将地炉引入茶室的做法,又大大推进了茶道与平民文化的融合,是室町末期五山文化走向平民化的开始,以独炉庵为代表的珠光四帖半茶室(图1),一直为后人仿效,成为闲寂茶道的楷模。

将草庵茶室风格发展到极至的是桃山时代的大师千利休。

他将传统的四帖半茶室一举缩小为二帖,追求空间最小化和主客间更近距离的交流。

茶室采用斜顶低檐,只允许少许光线射人,使室内光线幽暗柔和,从天顶到地板用色均自然淡雅,空间环境中的一切形式、设施均从简,从低于三尺的茶室人口到室内的草灰、泥墙、禅语书法到壁龛只的小花朵,共同渲染出一个自然、平等而又绝对安宁的空间氛围。

此外,草庵茶室的其它装饰也都强调了设计遵循自然的原
则。

用竹廉做窗棂、屏
障,以粗糙的苇席作地,室内的梁、柱、檐、椽等构件均以带皮的树干做成,不事涂饰,不求修直、一任虬曲,有时甚至将原木的树瘤、虫眼等都作为装饰,以示材质的自然、真实。

可以说,日本传统建筑简洁自然的特点在茶室的设计中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这种简洁自然的设计风格在后期也被推向极端,一些茶室设计手法过于刻露,由追求自然而变得很不自然,这也是日本传统设计的一个弊端。

就整体风格而言,数寄屋茶室的设计给近世日本建筑带来了深远影响。

江户时代的桂离宫,修学院等园林茶室的设计风格都继承了数寄屋的自然主义风格。

屋用草葺,墙用纸糊,地台广缘均为原木,不事漆饰,尽显材料的本色之美。

同样,江户时代的町屋样式的民居也融合了书院造建筑的自由布局和数寄屋简洁自然的装饰风格。

2 重抽象写意,追求枯淡。

空寂的审美情趣日本枯山水庭设计所表现的是另一种迥异于书院庭、茶庭的精神,空间更加抽象写意。

以最简化的形式元素,表达永恒,是日本禅宗园林的突出特点。

最早的枯山水的园林,始于南北朝时期的造园巨匠梦窗疏石,他在京都西方寺、天龙寺庭园中首次采用了以柱、石、树丛拟象自然山水的手法。

在西方寺园庭设计中,梦窗将佛教禅宗理念带人传统的日本池泉园中,以白砂和巨石枯泷象
征佛界的须弥和佛祖。

在池中布置象征长寿的龟鹤石组,使空间意境更为纯净、空灵、耐人寻味。

梦窗以后的禅僧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手法,在无水之庭中直接拟砂象海,以石象岛、景致更趋于抽象。

14世纪后半叶开始,在众多寺院庭园中,出现纯粹的砂石庭,手法简练抽象到无以复加。

此类枯山水以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庭和龙安寺方丈庭最具特色(图2)。

前者以巨石、枯泷表现深山幽谷之趣,为立式枯山水的典型,后者则取象平远,通过横向展开石组和一览无垠的白砂表现枯山水的“空相”、“荒寂”美学特征。

更鲜明地表现了“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空寂美的境界,留给人的想象空间也更大。

这种手法与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复义含混的美学风格十分相似。

枯山水设计鲜明地反映出日本艺术重简练、重精神的特点,具体到创作手法上则表现为以“无”衬“有”、以少胜多,与中国南国风格相比,趣味一致但更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更注重抽象神韵,是禅宗“一即多”的美学观的体现。

而这种表达形式,对设计元素、构图布局的要求更高,譬如石组的选石和布局,选石要浑厚、朴实、苍润,色泽要醇厚、纹理宜古拙,不作飞梁悬石、上阔下窄的奇构,山形求稳,绝少纵向堆叠,同中国园林叠山求奇、求险大相径庭,石组的布局充分考虑到每一石块的大小、形状、向背及构图呼应关系等。

枯山水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中对元素最少化和布局、手法精致的极端追求。

3重
视不对称、自由布局日本的园林和建筑设计中重视自由布局,极少采用轴线对称的方式。

平安时代的寝殿造园直接取法唐代的宫苑布局,但当这种风格发展至成熟,其布局形式又重新走向自由和不对称。

这种有意回避轴线布局的倾向,在日本传统书院造建筑中表现极为明显。

典型代表如:京都二条城二之丸殿和桂离宫的中书院、新书院的布局形式。

现存的二之丸殿主体由五座书院造建筑组成,由东南向西呈曲折排列,彼此对角相接,故又称为雁行布局。

雁行布局的建筑对二支之庭园形成半包围。

这样,从房子的平台和内厢内可以清晰地观赏庭院风景,而由园中回望书院,则建筑又显得错落有致、轮廓参差多变。

江户时代民居“町屋”②以拥有小型的庭院而著称。

其设计布局也同样保持了不对称的传统。

房屋通常沿街一面有开店,而后面居住,
后设坪庭,正面大门开有图2以“空”为特色的枯山水
图5简洁的形式加上素淡的色彩,诠释了日本传统的审美观直通后院坪庭的通道(土间)。

在土间固的一侧并列若干居室形成不对称布局(图3)。

与中国民居以院落为中心的轴线布局方式大异其趣,前者重秩序和形式感,而后者由于突破了对称束缚,布局显得灵活自由,空间利用率更高。

有意避免使用对称布局的设计思想还与日本禅宗美学的盛行有关。

日本艺术将设计的整齐划一、对称、重复看做是对想象力的
破坏,正如冈仓天心所说,“艺术的力量在于继续成长的可能性,真正的美只有通过在精神上完美那些不完美的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得到”④因此茶室的美就在于每个人都可通过茶庭中的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在想象中追求茶道的全部艺术效果。

故茶室里小到每一件摆饰都经过挑选,其色泽、大小、形状都绝无雷同。

这种对空间元素近乎苛刻的挑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能从一件件普通器物之中发现美,感悟“道”。

所以利休式茶室在缩小面积、简化设施的同时,更强调了装饰风格的拙朴之美:花仅一朵、画只一幅。

摆放质素色沉的茶壶,和形状歪斜不均的茶碗,以天然的竹筒作舀水的器具等。

都是为了避免重复、雷同而减弱茶室的艺术氛围。

此外,简洁而富于巧思的设计也有助于人们去想象、感悟空间的本质。

这种闲寂与“空”、“无”的境界,正是茶人所追求的“一即多”的禅宗美学境界。

4设计以技艺完美为基础
日本人非常善于从日常生活点滴之中发现美,在诸如:分茶、书法、诗歌等许多被中国文人视为“末技”的小节当中发现“道”。

用实践和专注实现了“道在伦图3传统江户町屋的坪庭景观图6技艺与意匠的完美融合是日本传统设计的
重要特征常日用中”的思想。

日本的茶道、花道、书道等究其源头,都源自中国,而日本人却将这些普通技艺上升到道的绝对范畴,反映出他们对技艺、技巧的尊崇。

这也是日本
民族认真、勤勉的特点在艺术创造中的表现。

早在南宋时期,日本制造的倭刀、折扇就以其技艺精湛而成为京城临安的抢手货。

直至今天,日本产品所特有的精致、完美的技艺仍然令人折服。

这种对艺道的信仰和对技巧熟练的高度追求大体有二方面原因:
①日本的技艺大多以宗派传承的方式发展,至于
造园、设计等技艺更有秘传化的特点。

某一技艺,通过
历代人忠诚专一的努力,而达到相当精熟的程度。

②日本艺术将禅宗的“一念专注”引入艺道之中,
通过反复不断的磨练,终于使这些技艺
由熟练而达到化境(图4~6)。

但是,日本人将设
计称为“意匠”,也说明他们对技巧、技能本身具有的
审美价值的重视。

这将普通的技艺、技巧推尊到“道”的绝对地位,
往往也造成了一味追求技艺精湛而忽视艺术创造、在
建筑、造园、室内装饰中,拘泥于门派和程式以及设计
的气局偏小、人工造作等倾向。

这一点在茶室和枯山水
的设计中都有所表现。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传统园林和建筑中所
体现出对自然材质美的关注、对形式简洁、工艺精美的
追求直接影响到日本人对美的敏锐感受。

所以,即便设
计在素材上是反现代的,而审美情趣方面却自古以来
篇二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
摘要:贵州传统民居村落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
影响下,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

受自
然条件影响,贵州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用功能至今仍
大量使用。

同时各民族融合表现出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且,贵州传
统民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在现当代,应该充分继承传统,并将
其同现代建筑相融合,这有利于延续可持续发展历史文脉和地方特
色。

同时结合旅游开发可促进传统民居村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贵州;传统民居;特点;发展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27-02
1 引言
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交流撞
击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带给人们舒适和卫生的同时,也给人们在
精神上带来了贫乏、无人情味以及建筑物的千篇一律,而且许多地
区建筑的地域特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

贵州的传统民居历经过
长时间的发展,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条件、民族
渊源、宗教文化及美学意识等多方面的融合体。

贵州地处多民族聚
集地,传统民居建筑构思巧妙,造型轻巧,结构精湛,使用材料因
地制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轻巧优美的体型组合,精湛的结构
和构造,因地制宜,材料巧用,极具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对贵
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同现代建筑相融合有利于
延续可持续发展历史文脉和地方特点,有利于构建现代精神和传统
建筑文化和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贵州传统民居特点
2.1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贵州民居具有鲜明的科学价值(1)传统民居形成的先决条件一独特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据大多数地区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300mm 的地区占
80%。

因此,传统民居房屋顶部基本采用坡屋顶形式,砾瓦盖房,
以利排水;另外,贵州终年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阴雨天气较多,
日照率低,尤其是铜仁、锦屏一带的黔东边缘以及遵义以北的黔北
地区,每年日照率仅为25%,因此,建造房屋必须充分考虑防潮效
果,贵州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架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在上层住人
可以有效避免湿气和暖湿地区的虫蛇侵袭。

(2)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贵州传统民居的建造提供了基础条件。

贵州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包含有各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暖性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林以及竹林等,这些为构建木架结
构的民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贵州的传统民居结构中的柱、檩、梁、
围壁和窗等几乎全部采用优质的木材。

例如:黔东南和黔南的苗族
聚居区普遍使用木材修建的吊脚楼民居建筑。

同时,贵州绝大多数
地区具有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为优良的碳酸岩盐。

这些碳酸岩盐
容易采集为利于修建的薄片状结构,而且同时耐风化和风吹雨淋,
成为天然建筑的绝佳材料。

在贵州的许多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因
材大量由石头砌成,以石板房形式表现,同时,其他日常生活用具
以及寨墙、古堡、寨内通道等都用石头构建。

(3)传统民居建设受制于独特的地形地貌
由于贵州特有的气候条件,地质的发育强,造就了各种地貌条件。

总体而言,全省地势山地多,平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为此,各民族利用地形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达到“材方水圆”的
理想效果。

依山可尽享林木之利,而傍水开垦梯田,灌溉、饮水等
都比较方便。

而在峰丛一谷地、峰林一洼地地区,贵州民居又沿洼
地和谷地的边缘布局,受地貌因素的影响与外界很少交流,民居分
布呈现集中且封闭的特点。

2.2贵州传统民居村落受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自秦汉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以来大量汉族人口迁入贵州,带来了中
原建筑文化,与原始各民族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贵州传统民居
的特色。

(1)贵州传统民居具有朴素的礼与包容思想,其开间多讲究单数,
以三开间出现,而且民居充分吸收儒家的“尊者居中”的“礼”。

一切民居村落均根据中线发展,民居的居中一间通常作为堂屋,主
要用于供奉祖先和进行祭祀活动。

同时,民居采用木质结构体现质
朴的思想。

另外,吊角楼是通过建房技术使房屋适应坡地形,“任
其自然”,保持了环境的完整性。

(2)传统和原始文化在传统民居建筑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一些
古老的人类观念形态如自然宗教和祖先崇拜等在中原地区虽已衰
亡,但在贵州却以其独有的方式保存,而且在民居修建中多有表现。

同恶劣的自然相比,贵州的各民族先民早期处于劣势,在灾害面前
无能为力,而且对各种自然现象没有科学认识,对奇山、怪石、大
树等都会崇拜。

而且贵州人民在修建房屋时,会根据风水考虑房屋
布局以“福荫子孙”。

贵州地方民居对汉族风水的吸收,再加上各
民族自身的自然宗教崇拜,从而形成了独有的的风水模式和富有特
色的民居。

贵州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风水方位观念在各民族建筑
中均以一定的方式体现。

贵州各民族的传统民居是人与自然的朴素
的和谐统一。

2.3贵州传统民居具有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
贵州传统民居历经长时间发展表现出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各
类民居具有色泽纯和古朴,结构简洁清晰,与自然山水和谐等特点。

(1)个体形态美。

贵州的“干栏”式民居属穿斗式木够架和以悬
山顶、硬山顶为主的屋顶形,其建筑可以按照美学规律,利用材料
的客观特性来塑造美的艺术形象。

檐角略翘的大屋顶在山川中显得
轻盈、飘逸,犹如树林中鸟翼展开双翅。

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的正
房侧面通常采用7~9根直立木柱,以中间的一根中柱为中轴两边
呈对称,这些木柱挺拔有力象征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三间正房以中
间堂屋为中轴,堂屋用于祭祀祖先,体现了礼乐和谐美;房屋的檩、
梁、柱用圆木保持了木柱的自然形态,堂屋围壁木板不能倒立,蕴
涵着“回归自然”,这些都时刻展现着贵州传统民居的个体形态特
色美感。

(2)全局形态美: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不仅满足了建筑中材料、
结构和构造等“原发性”需求,而且满足了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
造等“继发性”需求。

贵州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一部分,也
是方形建筑,满足“方”、“正”、“组”特征。

方形基座表现了“方”,
方形房间以”中柱”为中轴,具有“正”的对称,体现了传统的审
美情趣。

同时贵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具有美感形态,符合传统的审
美机制,点、线、面体等几何法则,各种“构图美”法则以
及“情
感美”法则,在贵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中都得到了体现。

而且贵州
传统民居具有建筑环境整体美。

民居有“头”(屋顶)、“尾”(基座)
和“身”(墙体),表现出了独立性、完整性和对称性,作为特定环
境和文化条件下的产物,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封闭和自我净化。

3 贵州传统民居村落发展
3.1进行新农村建设时继承优秀的传统生态观
贵州的传统民居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利用资源时注意了生态
环境和资源繁衍,建筑选址在不宜耕种坡地上,对大片的农田和山
林植被形成了保护。

在贵州的传统民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
系,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总结出根据生态、观赏和实用功能建造民
居的经验,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需要充分吸取这一点,继承优
秀的传统生态习惯。

3.2保护传统居民村落
贵州传统民居村落体现了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
富与遗产,因此需要保护。

传统民居历史文化沉淀着民族与地域文
化,可以为后代留下一笔再认识的宝贵资源。

传统民居要想进一步
发展,必须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唤回民众在城镇化发展中对个性、
本土性的珍惜,加深对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认识。

3.3适当开发,为当地经济建设做贡献
可以将传统民居开发成饮食和住宿的接待设施,同时配合民俗旅
游参与活动的开发,感受不同的生活习俗。

也可以将传统民居的建
筑风格应用于度假村,采用具有亲和力的木架结构,布局于幽静的
环境中,同时可以将传统民可修建为生态博物馆,提高游人对贵州
文化全方位、系统的了解,更好的了解贵州传统民居村落文化。

4 结语
贵州传统民居作为延续几千年的平民建筑,具有适合自身特点的
实用功能,同时不论从个体形态还是整体布局上都具有一定的美学
特征,将传统民居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增强景区的旅
游吸引力。

总之,对贵州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和适度开发,对于继承
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篇三
广西传统客家民居类型及特点研究
Guangxi traditional Hakka residential type and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熊伟1 张继均2
摘要/明清时期,大量客家人由于仕宦或躲避战乱来到广西,广泛分布在桂东、桂中山区和西江流域附近,在广西形成东南密、西北疏,高集中、大分散的格局。

本文结合多个实例分析广西传统客家民居,将现存的传统客家民居分为堂横
屋、围垅屋、围堡三大类型,并描述了广西传统客家民居以夯土和砌体实墙承重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类型结构特点
Abstrac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ny Hakka people as the official or to escape the war came to Guangxi,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middle of Guangxi.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multiple instances of Guangxi traditional Hakka houses,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akka house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hall, Wai, Wai long estates transverse housing Fort.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traditional Hakka houses are also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Guangxi Hakka Traditional houses Type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于其它汉族特色鲜明的民系,形成于中原汉人向南方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

特别是到了宋代,客家话脱离中原语言融合南方少数民族语汇形成独立的方言,客家人也在迁入地占据人口优势并形成共同的经济模式和心理素质,客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分布于闽、粤、赣地区的独立民系。

客家人一般分布于交通闭塞的山地和丘陵地区。

为适应环境、集约利用资源,并出于防卫和礼制传承的需要,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以大屋为主,独具特色的
客家传统民居。

一、客家人在广西的分布
客家人迁入广西并形成规模是在明清时期客家第四次大规模迁徙期间,入桂原因主要为仕宦或躲避战乱。

这一时期来自中原的客家人甚少,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惠州、潮州,江西赣州、宁化,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1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2
广西汉和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
杭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客家人入桂很少是一次性的迁徙而定居下来,多数几经辗
转流离而来到现居地,从而在广西境内也形成了几条主要的迁徙路线:一是沿南岭山地的迁徙路线,途经湖南的客家人沿湘桂走廊入桂;二是从广东迁入的客家人或是福建经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大多溯西江西上,从梧州进入广西;三是福建或广东客家移民从海路(即南海到北部湾)进入广西,另有从钦州溯钦江而上到达灵山。

现今广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山区、桂中浔江流域、黔江流域、郁江流域及桂南南流江流域和钦江流域,形成了桂东贺州市,桂中贵港市、来宾市、柳州市,桂东南玉林市及桂南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四大客家聚居区,从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