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战争诗《战城南》的叙事学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城南》的 叙 事 视 角 无 疑 应 属 民 间 和 个 人 视 角,但由于对“为我谓乌”中“我”的理解存在分歧, 使得对于本诗叙述者的理解产生了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全篇都是死者的自述;二是认为作者以旁 观者的角度进行叙事;三是第一部分是托战死者语, 后半部分则是作为镇抚英灵的主祭者的歌唱。
不难看出,如果理解为第一种叙事视角,诗歌的 主题重点表现的是人民的反战情绪或对战争的痛恨 与无可奈何,而且“禾黍不获君何食”句中的“君”需 理解成“君主”,但这又与下文的“子”形成矛盾,使 诗意难通;如果理解为第二种叙事视角则重点在于 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作者对于死难将士的深切同 情与赞美,此 种 情 况 下 诗 歌 第 十 三 句 应 取 “禾 黍 而 获君何食”版 本,意 为 “粮 食 收 获 了,可 是 你 却 吃 不 到了”;第三 种 观 点 的 缺 陷 在 于 两 种 视 角 的 转 换 使 诗歌结构显得零散,不利于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性 把握。可见,三种对于叙事视角的分析都存在一定 的问题,但其中第二种叙事结构更便于对诗歌内涵 的理解。
(二)空间叙事 与时间叙事一样,《战城南》的空间叙事也主要 集中在诗 歌 的 第 一 部 分,突 出 表 现 在 场 景 的 转 换。 全诗开篇先以立体、全景式表现战斗的惨烈。接下 来从“野死不葬乌可食”句开始到 “腐肉安能去子 逃”部分则 是 第 二 个 场 景,是 随 着”
一、叙事结构 关于《战城南》的叙事结构,有三分法和四分法 之说,且皆言之有理。三分法如黎晓(1984)将全诗 分为三段,第 一 段 从 开 头 至 “驽 马 徘 徊 鸣 ”,写 战 场 实况;第二段从“梁筑室”至“愿为忠臣安可得”,写 诗人感慨;第三段为写给死者的招魂辞〔2〕。陈孝宁 (1985)则将全诗 分 为 四 个 层 次:第 一 层 从 开 头 至 “腐肉安能去子逃”句,点明战争的发生地及通过死
三、叙事逻辑 叙事是情感表达的基础,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内 在的叙事逻辑,时空叙事便是叙事逻辑的体现方式 之一。尽管诗歌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似小说那样通常 以明晰的线性结构呈现,但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独 特的时空 叙 事 的 艺 术 手 段。 《战 城 南 》的 时 空 叙 事 结构也对作品内涵的表达及作者的情感传递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 (一)时间叙事 时间范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本 信息传递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理解其精神内涵的 重要途径。关于时间叙事,我们一般可以从时序、时 长、频率三个方面来分析。 通过《战城南》作品内容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者自诉表现悲愤之情与对无情寡义的统治者的讽 刺;第二层包 括 “水 深 激 激 ”四 句,描 写 死 一 般 沉 寂 的战场;第三 层 为 “梁 筑 室 ”以 下 五 句,写 诗 人 对 战 争所造成的恶果的愤懑及对统治者的警告;第四层 为“思子良臣”四句,表达对战争的诅咒和对战士的 悲悯、悼 念〔3〕。 出 现 这 种 现 象 是 由 于 对 诗 中 “梁 筑 室”等词句 理 解 的 不 同 而 造 成 的,而 对 此 句 的 分 析 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至今并无定论。
二、叙事视角 (一)个人视角的细化分析 任何文本都需要作者通过一定的叙事视角,将 客观世界以他特有的方式用文字呈现给读者,包括
收稿日期:2021-04-20 作者简介:吉庆波(1976-),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6
抒情诗,当然,各种形式的古代战争诗也不例外,而 且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展示的事件与作者的情感 也不尽相同。比如:关于古代战争诗叙事视角,王亚 林(2010)概括出了四种类型:有朝廷政治视角——— 多用于从正面歌颂天子文治武功;有以《国殇》为代 表的巫文化视角———用来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有 以杜甫的战争诗为代表的士人视角———表达忧国忧 民的情怀;还有就是以汉乐府诗歌为主体的民间和 个人视角———反映普通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或个人 情感的抒发〔4〕。
本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大体上赞成骆玉 明从音乐角度对“梁筑室”三句所作的定位分析,对 其实际意义暂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将整首诗分 为两大部分(下文提到的层次划分以此为准),第一 部分从“战城南”至“驽马徘徊鸣”,主要表现的是战 争进程的各 个 侧 面;第 二 部 分 从 “梁 筑 室 ”至 结 尾, 表达作者(叙述者)对战死者的赞美与悲悯之心。
纵观现 有 的 研 究 资 料,多 数 学 者 或 是 通 过 对 《战城南》的 叙 事 研 究、结 构 层 次 研 究、词 句 辨 析 研 究来探讨其主旨与诗歌性质,或是通过比较研究来 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意象,或是从分析方法的不同来 对 比 中 西 文 学 史 观 的 差 异,其 中 只 有 户 仓 英 美 (2001)在文中提到了全诗“叙述立场”的问题,但并 未进行深入论述〔1〕。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 文立足战争诗的表现手法,从诗歌叙事学的角度入 手,通过对《战场南》作品中叙事要素及叙事线索进 行分析,以此来体会诗歌的主题与内涵之美。
诗歌第二部分运用内视角的叙述方式,刻画了 作者的心理活动。“禾黍而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 可得”,是对将士们逝去的生命的惋惜,因为他们本 可以成为忠臣继续为国家效劳;“思子良臣,良臣诚 可 思 ”,是 对 将 士 们 功 绩 的 肯 定,即 使 他 们 已 经 逝 去,但他们是为国捐躯,他们无愧于“忠臣”之称,无 愧于“良臣”之名;“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是对天刚 亮就忙着去战场厮杀,到晚上却未能回来的将士们 的追悼,前后六句话,一唱三叹,充分表现出作者在 受到残酷战斗的强烈刺激之后内心感情的起伏变 化。诗歌前后两部分叙事视角的自然转换,让读者 如同随着长焦镜头在移动,既感受到了宏大的战争 场面,也听到了战场上的厮杀声;既感受到了战场由 动到静的变化,也听到了作者内心在滴血的声音。
这样处理的 主 要 原 因 有 三:首 先,对 “梁 筑 室 ” 三句尽管存在着多种解读,但并不影响诗歌在读者 心中产生共鸣;其次,全诗 18句,91字,篇幅本来不 长,两分法会使叙事线索更加清晰、简洁,易于理解 诗歌的整体内容;最后,从叙事学角度来说,这样划 分也便于分析其叙事要素。下面我们就据此从叙事 视角、时空叙事、意象叙事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
场景在空间视角上仍是立体的,尽管不如第一个场 景宏阔,但这种空间范围的具体化是作者悲痛情感 升级的导火索。“托告乌鸦”未 果,使 作 者 不 忍 直 视,继而将视线转移到了战场周围的环境,在更进一 步加深悲凉气氛的同时,他看到了徘徊在主人身边 不肯离去的驽马,听到了驽马的哀鸣,似乎在与诗人 一起为战死者哀悼。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
摘 要: 一度被视为源起于西方叙事学“绝缘”的诗歌,实质上有着不同于小说、戏剧等叙事文本的叙事学要素,这一现象早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叙事学”概念被明确提出,这种作为跨文类叙事学研究范畴 之一的新研究方法,不仅为叙事学研究开拓了新方向,也使诗歌中所蕴含的叙事性再次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进一步充实了诗歌理论研 究体系。文章在“诗歌叙事学”这一整体框架下,从实践的角度对汉乐府战争诗《战城南》进行叙事学分析,探讨其叙事结构、叙事视 角、叙事逻辑等方面与诗歌主题的关联性,以彰显诗歌中叙事要素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7
作者叙述的时间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同步推进的, 这种时序表达在叙事学上被称之为同叙,正如上文 所述,读者像是被叙事者带到了战场,亲眼看到了一 幕幕令人心痛的人间惨剧。
全诗的主要时间节点和顺序的排列都集中在第 一部分,首先是出现了比较清晰暗示时间节点的句 子“蒲苇冥冥”,深暗的颜色揭示了此次战斗持续的 时间之长,也进一步渲染了荒凉凄惨的气氛;其次, 是将对战争 进 程 和 战 场 的 描 写 按 “战 时—战 后 ”顺 序来安排。战时 描 写 只 有 “战 城 南,死 郭 北 ”句,用 互文见义的手法,将战争开始、进行、结束的三个阶 段一笔带过,字面上使整个战争进程闪电式结束,但 现实中则是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在 上 文 提 到 的 “蒲 苇 冥冥”句中已得到了印证),这就涉及到了叙述节奏 的问题,按谭 君 强 (2017)的 观 点,这 是 叙 述 的 加 速 运 动,即 以 较 短 的 篇 幅 描 述 较 长 一 段 时 间 的 故 事〔5〕。这种概括式、浓缩式的表达使得后文战后的 “托告乌鸦”和“驽马哀鸣”的场景描写得以凸显,同 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给读者对战时的惨烈以充分 的想象空间的作用。而战后两个场景的描写恰恰体 现了叙事节 奏 的 另 一 种 情 况,即 “延 缓 ”,这 种 类 似 于慢镜头的表现方式,正是为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作 铺垫,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感伤与悼念。
2021年第 3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总 135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32021
GeneralNo.135
汉乐府战争诗《战城南》的叙事学分析
吉庆波
不仅没有人收葬,反而引来成群结队的乌鸦无情地 啄食,忍无可忍但又无力驱逐,只好带着这不能扼制 的内心悲痛而向上天发出请求,让这些乌鸦在啄食 之前为死难的将士哀嚎几声,算是完成归葬的仪式, 以告慰这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亡灵。然而,乌鸦是不 会理解这一切的,可以想见的情形是它们只顾贪婪 地无声地啄食,这些让人不忍直视的场景使得诗人 被迫将视线 转 移 到 了 战 场 周 边 的 环 境 “水 深 激 激, 蒲苇冥冥”,可 是 这 景 象 并 没 有 减 轻 诗 人 内 心 的 痛 苦,反而进一步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氛围,河水流 淌的声音,更进一步衬托了战场上的一片死寂,茫茫 的蒲苇也仿佛在哭诉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枭骑 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再一次将诗人的视线拉回战 场,徘徊在战死的主人身边不肯离去的伤马的悲鸣, 又从另一个视角让诗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死去 的不仅是将士、良臣,还有善战的骏马。至此,我们 跟随诗人的叙事视角,看到了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 全方位的毁灭:生命消亡,水声呜咽,山川黯淡。
关键词: 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逻辑;时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21)03—0016—03
中国古代 战 争 诗 始 于 《诗 经 》,学 界 历 来 对 《诗 经》中战争 诗 的 界 定 标 准 不 一,本 文 采 用 赵 沛 霖 先 生的“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的观点,也就是说诗歌内 容要反映战争进程、战争环境、战争场面或与参与战 争的主体———将士等相关。据此标准,《战城南》应 为汉乐府诗中唯一一篇对战场进行直接描写的诗 歌,为《汉铙 歌 十 八 曲 》之 一,一 般 认 为 是 产 生 于 西 汉时期的民歌。
(二)从外视角到内视角的转换 全诗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从外视角到内视角的 转换方式,其中第一部分采用了外视角的叙事方式, 第二部分则由外视角转换为内视角。 运用外视角的叙事方式可以为叙述者提供与故 事保持距离的观察角度,从而形成零视角叙事即全 知视角,叙事者(作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 感知,甚至 预 测 整 个 事 件 的 全 貌。 比 如:“战 城 南, 死郭北”,就是选取了叙述者俯视大地的角度,将城 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着战争、到处都是流血与牺牲、 到处都是激战过后的惨烈场面,用六个字展示出来, 仿佛他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默默地注视 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从喊杀声响起,到英勇的 将士一个个 流 血 倒 地,到 一 切 归 于 沉 寂,都 尽 收 眼 底。 再如:“为我谓乌”(此处“我”理解为作者),是 叙述者看到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战士们的尸体,
不难看出,如果理解为第一种叙事视角,诗歌的 主题重点表现的是人民的反战情绪或对战争的痛恨 与无可奈何,而且“禾黍不获君何食”句中的“君”需 理解成“君主”,但这又与下文的“子”形成矛盾,使 诗意难通;如果理解为第二种叙事视角则重点在于 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作者对于死难将士的深切同 情与赞美,此 种 情 况 下 诗 歌 第 十 三 句 应 取 “禾 黍 而 获君何食”版 本,意 为 “粮 食 收 获 了,可 是 你 却 吃 不 到了”;第三 种 观 点 的 缺 陷 在 于 两 种 视 角 的 转 换 使 诗歌结构显得零散,不利于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性 把握。可见,三种对于叙事视角的分析都存在一定 的问题,但其中第二种叙事结构更便于对诗歌内涵 的理解。
(二)空间叙事 与时间叙事一样,《战城南》的空间叙事也主要 集中在诗 歌 的 第 一 部 分,突 出 表 现 在 场 景 的 转 换。 全诗开篇先以立体、全景式表现战斗的惨烈。接下 来从“野死不葬乌可食”句开始到 “腐肉安能去子 逃”部分则 是 第 二 个 场 景,是 随 着”
一、叙事结构 关于《战城南》的叙事结构,有三分法和四分法 之说,且皆言之有理。三分法如黎晓(1984)将全诗 分为三段,第 一 段 从 开 头 至 “驽 马 徘 徊 鸣 ”,写 战 场 实况;第二段从“梁筑室”至“愿为忠臣安可得”,写 诗人感慨;第三段为写给死者的招魂辞〔2〕。陈孝宁 (1985)则将全诗 分 为 四 个 层 次:第 一 层 从 开 头 至 “腐肉安能去子逃”句,点明战争的发生地及通过死
三、叙事逻辑 叙事是情感表达的基础,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内 在的叙事逻辑,时空叙事便是叙事逻辑的体现方式 之一。尽管诗歌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似小说那样通常 以明晰的线性结构呈现,但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独 特的时空 叙 事 的 艺 术 手 段。 《战 城 南 》的 时 空 叙 事 结构也对作品内涵的表达及作者的情感传递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 (一)时间叙事 时间范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本 信息传递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理解其精神内涵的 重要途径。关于时间叙事,我们一般可以从时序、时 长、频率三个方面来分析。 通过《战城南》作品内容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
者自诉表现悲愤之情与对无情寡义的统治者的讽 刺;第二层包 括 “水 深 激 激 ”四 句,描 写 死 一 般 沉 寂 的战场;第三 层 为 “梁 筑 室 ”以 下 五 句,写 诗 人 对 战 争所造成的恶果的愤懑及对统治者的警告;第四层 为“思子良臣”四句,表达对战争的诅咒和对战士的 悲悯、悼 念〔3〕。 出 现 这 种 现 象 是 由 于 对 诗 中 “梁 筑 室”等词句 理 解 的 不 同 而 造 成 的,而 对 此 句 的 分 析 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至今并无定论。
二、叙事视角 (一)个人视角的细化分析 任何文本都需要作者通过一定的叙事视角,将 客观世界以他特有的方式用文字呈现给读者,包括
收稿日期:2021-04-20 作者简介:吉庆波(1976-),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6
抒情诗,当然,各种形式的古代战争诗也不例外,而 且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展示的事件与作者的情感 也不尽相同。比如:关于古代战争诗叙事视角,王亚 林(2010)概括出了四种类型:有朝廷政治视角——— 多用于从正面歌颂天子文治武功;有以《国殇》为代 表的巫文化视角———用来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有 以杜甫的战争诗为代表的士人视角———表达忧国忧 民的情怀;还有就是以汉乐府诗歌为主体的民间和 个人视角———反映普通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或个人 情感的抒发〔4〕。
本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大体上赞成骆玉 明从音乐角度对“梁筑室”三句所作的定位分析,对 其实际意义暂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将整首诗分 为两大部分(下文提到的层次划分以此为准),第一 部分从“战城南”至“驽马徘徊鸣”,主要表现的是战 争进程的各 个 侧 面;第 二 部 分 从 “梁 筑 室 ”至 结 尾, 表达作者(叙述者)对战死者的赞美与悲悯之心。
纵观现 有 的 研 究 资 料,多 数 学 者 或 是 通 过 对 《战城南》的 叙 事 研 究、结 构 层 次 研 究、词 句 辨 析 研 究来探讨其主旨与诗歌性质,或是通过比较研究来 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意象,或是从分析方法的不同来 对 比 中 西 文 学 史 观 的 差 异,其 中 只 有 户 仓 英 美 (2001)在文中提到了全诗“叙述立场”的问题,但并 未进行深入论述〔1〕。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 文立足战争诗的表现手法,从诗歌叙事学的角度入 手,通过对《战场南》作品中叙事要素及叙事线索进 行分析,以此来体会诗歌的主题与内涵之美。
诗歌第二部分运用内视角的叙述方式,刻画了 作者的心理活动。“禾黍而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 可得”,是对将士们逝去的生命的惋惜,因为他们本 可以成为忠臣继续为国家效劳;“思子良臣,良臣诚 可 思 ”,是 对 将 士 们 功 绩 的 肯 定,即 使 他 们 已 经 逝 去,但他们是为国捐躯,他们无愧于“忠臣”之称,无 愧于“良臣”之名;“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是对天刚 亮就忙着去战场厮杀,到晚上却未能回来的将士们 的追悼,前后六句话,一唱三叹,充分表现出作者在 受到残酷战斗的强烈刺激之后内心感情的起伏变 化。诗歌前后两部分叙事视角的自然转换,让读者 如同随着长焦镜头在移动,既感受到了宏大的战争 场面,也听到了战场上的厮杀声;既感受到了战场由 动到静的变化,也听到了作者内心在滴血的声音。
这样处理的 主 要 原 因 有 三:首 先,对 “梁 筑 室 ” 三句尽管存在着多种解读,但并不影响诗歌在读者 心中产生共鸣;其次,全诗 18句,91字,篇幅本来不 长,两分法会使叙事线索更加清晰、简洁,易于理解 诗歌的整体内容;最后,从叙事学角度来说,这样划 分也便于分析其叙事要素。下面我们就据此从叙事 视角、时空叙事、意象叙事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
场景在空间视角上仍是立体的,尽管不如第一个场 景宏阔,但这种空间范围的具体化是作者悲痛情感 升级的导火索。“托告乌鸦”未 果,使 作 者 不 忍 直 视,继而将视线转移到了战场周围的环境,在更进一 步加深悲凉气氛的同时,他看到了徘徊在主人身边 不肯离去的驽马,听到了驽马的哀鸣,似乎在与诗人 一起为战死者哀悼。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
摘 要: 一度被视为源起于西方叙事学“绝缘”的诗歌,实质上有着不同于小说、戏剧等叙事文本的叙事学要素,这一现象早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叙事学”概念被明确提出,这种作为跨文类叙事学研究范畴 之一的新研究方法,不仅为叙事学研究开拓了新方向,也使诗歌中所蕴含的叙事性再次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进一步充实了诗歌理论研 究体系。文章在“诗歌叙事学”这一整体框架下,从实践的角度对汉乐府战争诗《战城南》进行叙事学分析,探讨其叙事结构、叙事视 角、叙事逻辑等方面与诗歌主题的关联性,以彰显诗歌中叙事要素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7
作者叙述的时间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同步推进的, 这种时序表达在叙事学上被称之为同叙,正如上文 所述,读者像是被叙事者带到了战场,亲眼看到了一 幕幕令人心痛的人间惨剧。
全诗的主要时间节点和顺序的排列都集中在第 一部分,首先是出现了比较清晰暗示时间节点的句 子“蒲苇冥冥”,深暗的颜色揭示了此次战斗持续的 时间之长,也进一步渲染了荒凉凄惨的气氛;其次, 是将对战争 进 程 和 战 场 的 描 写 按 “战 时—战 后 ”顺 序来安排。战时 描 写 只 有 “战 城 南,死 郭 北 ”句,用 互文见义的手法,将战争开始、进行、结束的三个阶 段一笔带过,字面上使整个战争进程闪电式结束,但 现实中则是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在 上 文 提 到 的 “蒲 苇 冥冥”句中已得到了印证),这就涉及到了叙述节奏 的问题,按谭 君 强 (2017)的 观 点,这 是 叙 述 的 加 速 运 动,即 以 较 短 的 篇 幅 描 述 较 长 一 段 时 间 的 故 事〔5〕。这种概括式、浓缩式的表达使得后文战后的 “托告乌鸦”和“驽马哀鸣”的场景描写得以凸显,同 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给读者对战时的惨烈以充分 的想象空间的作用。而战后两个场景的描写恰恰体 现了叙事节 奏 的 另 一 种 情 况,即 “延 缓 ”,这 种 类 似 于慢镜头的表现方式,正是为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作 铺垫,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感伤与悼念。
2021年第 3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总 135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32021
GeneralNo.135
汉乐府战争诗《战城南》的叙事学分析
吉庆波
不仅没有人收葬,反而引来成群结队的乌鸦无情地 啄食,忍无可忍但又无力驱逐,只好带着这不能扼制 的内心悲痛而向上天发出请求,让这些乌鸦在啄食 之前为死难的将士哀嚎几声,算是完成归葬的仪式, 以告慰这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亡灵。然而,乌鸦是不 会理解这一切的,可以想见的情形是它们只顾贪婪 地无声地啄食,这些让人不忍直视的场景使得诗人 被迫将视线 转 移 到 了 战 场 周 边 的 环 境 “水 深 激 激, 蒲苇冥冥”,可 是 这 景 象 并 没 有 减 轻 诗 人 内 心 的 痛 苦,反而进一步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氛围,河水流 淌的声音,更进一步衬托了战场上的一片死寂,茫茫 的蒲苇也仿佛在哭诉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枭骑 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再一次将诗人的视线拉回战 场,徘徊在战死的主人身边不肯离去的伤马的悲鸣, 又从另一个视角让诗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死去 的不仅是将士、良臣,还有善战的骏马。至此,我们 跟随诗人的叙事视角,看到了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 全方位的毁灭:生命消亡,水声呜咽,山川黯淡。
关键词: 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逻辑;时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21)03—0016—03
中国古代 战 争 诗 始 于 《诗 经 》,学 界 历 来 对 《诗 经》中战争 诗 的 界 定 标 准 不 一,本 文 采 用 赵 沛 霖 先 生的“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的观点,也就是说诗歌内 容要反映战争进程、战争环境、战争场面或与参与战 争的主体———将士等相关。据此标准,《战城南》应 为汉乐府诗中唯一一篇对战场进行直接描写的诗 歌,为《汉铙 歌 十 八 曲 》之 一,一 般 认 为 是 产 生 于 西 汉时期的民歌。
(二)从外视角到内视角的转换 全诗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从外视角到内视角的 转换方式,其中第一部分采用了外视角的叙事方式, 第二部分则由外视角转换为内视角。 运用外视角的叙事方式可以为叙述者提供与故 事保持距离的观察角度,从而形成零视角叙事即全 知视角,叙事者(作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 感知,甚至 预 测 整 个 事 件 的 全 貌。 比 如:“战 城 南, 死郭北”,就是选取了叙述者俯视大地的角度,将城 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着战争、到处都是流血与牺牲、 到处都是激战过后的惨烈场面,用六个字展示出来, 仿佛他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默默地注视 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从喊杀声响起,到英勇的 将士一个个 流 血 倒 地,到 一 切 归 于 沉 寂,都 尽 收 眼 底。 再如:“为我谓乌”(此处“我”理解为作者),是 叙述者看到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战士们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