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必备:成语典故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集锦(一)
1、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3、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4、胸有成竹
文与可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5、杏林春满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史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
1 / 4
“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
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
患重病而
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
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
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
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
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
全
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是
闻名遐迩,颂声载道。
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后来人们又
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6、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
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
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
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
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
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7、鹏程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
它的背长达几千里。
每年六月,它都要
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
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
里的高空。
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8、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
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
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
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
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9、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
2 / 4
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
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
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
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
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
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
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0、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7 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 岁时写《兰亭集序》,37 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
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11、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
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
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
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
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
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
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12、舍本逐末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
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
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
她请使
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
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
难道说,一
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
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
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3 / 4
子,是厚着脸皮。
(郢,是另一位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 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13、废寝忘食
指不但顾不得睡觉,而且还忘记了吃饭。
这是常形容人们专心致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
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 热情接待了孔子。
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 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 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 记了自己的年纪。
’这样的话呢?”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14、班门弄斧
鲁班,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也可用作自谦之词)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宋·
: “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
当时还有一个工匠, 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
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
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
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
所以后来
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 ",也就是不要脸了。
耍弄,那就有点
儿"强颜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 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
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 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 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 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
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
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
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4 / 4
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