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山地建筑之美
07级建筑学3班
谢承国
20075775
摘要:传统山地建筑是人们在经久实践体会的积聚下成长起来的一类建筑情势。

这类建筑奇异的应用山地地势来建筑,有有用之美,群体构造之美,建筑空间开合之美等等。

具有丰富的建筑美学价值。

关键词:传统山地平易近居,中山古镇,情势美,整体美,城镇形状,街巷空间,建筑空间.
重庆有着悠长的汗青和深挚的文化底蕴,“三定都城,四筑渝城,六次移平易近”,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极大年夜地丰富了重庆汗青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留下了专门多传统的古镇。

这些古镇不管在平易近族特点,地势处理,群体构造,建筑空间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重庆有名的古镇专门多,然则最具有山地建筑特点的照样中山古镇。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笋溪河畔,地处川,渝,黔三省市交界处。

为国度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年夜门,距江津市区62.4公里。

距重庆市区128.6公里。

中山古镇汗青悠长,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栖身。

因为是有原老场,龙洞场,乌桑垭三个场镇归并而成,因此又称三合场。

中山古镇整条老街为青石板路面,街面宽3-5米,南北沿笋溪河一条龙延长,共分八节,即江家船埠,不雅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

有铺面453间,全长1586米,现储存无缺的有307间,全长1132米。

中山古镇之美在于吊脚,群体构造,街巷空间,空间开合。

1.古镇之吊脚之美
山城重庆地势起伏,坡坡坎坎到处可见。

人们在建筑房屋时,就只能
因势修造,充分应用地势的高低错落而弗成拘泥成法。

那些靠山崖而建的房屋依天然地势直截了当立柱为屋基,房子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程度。

而自上而下直截了当立在基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

“吊脚楼”即是以而得名。

重庆吊脚楼事实上是一种典范的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多取材天然、便利,应用的木柴较小——平日为杉木,不多用梁,而用柱直截了当承檩椽。

柱较密,成排架,构架的稳固全赖柱间穿插的枋木。

排架柱枋之间填以墙体,墙体材料多为竹笆抹灰、木板或石板。

在重庆的山地情形中,吊脚楼这种淳朴的处所风格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展现出其特有的美。

2.古镇之格局之美
重庆传统的山地滨水城镇空间形状格局十分专门,中山古镇有侧重庆山地滨水古镇的合营特点。

中山古镇,专门的山山川水培养了中山古镇典范而专门的山川格局。

能够说是:山在城中,城
在山中;河在城中,城在河中。

中山古镇的形状为聚居形状,
因山势就水形,构造灵活多样,街
景轮廓十分诱人。

古镇奇异地借四
周山景,与河道形成对景。

这种
筹划方法既减缓了空间的封闭压
抑感,又丰富了古镇的景不雅体系,也营造了舒服的田园乐趣意境。

全部场镇的整体轮廓与地点的地势、地貌、山川等天然风光取得调和同一,表现了山地滨水城镇的特有风貌。

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师长教师认为:“杰出的建筑创作必须是三位一体的,有了三位一体,开放的思惟、设计的概念就天然地丰富起来,专门多内容就可获得有机成长,就有可能获得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1]。

中山古镇将优美的天然山川景不雅与城镇空间有机融合,完全地表现了吴良镛师长教师所倡导的建筑学“走向建筑、地景、都市筹划的融合”[2]的思惟精华。

3.古镇之街巷空间构造之美
中山古镇富于个性的街巷空间构造,街道是其重要的骨架;是城镇总体构成和功能运营的一种内涵接洽和支撑;是连接城镇各功能区的纽带;是反应城镇形象和空间形状特点的关键要素。

街道是人们从内部明白得城镇形象的场合和门路,人们对城镇的意象,往往是从街道中获得。

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中阐述:“进入都市的门路是接待来访者并给他第一个重要印象的序言,是全部都市涌现在人们面前,它应当能表示出最好光照前提下的建筑与都市景不雅”[3]。

街道是具有多种复合功能和意义的线性空间,是行动的路线、生活的舞台、交往的场合、文化的沉淀。

中山古镇因用地受到地势限制,场镇沿河成长而成带状,一条重要的街道成一字形延长成长,形成线形构造。

待街道延长至必定长度后,便在其上平行偏向
再建新街道。

新老街道之间、老街道与河岸的接洽,多以小道或阶梯冷巷连接。

如许就形成了适应古镇构造形状,呈鱼刺状的门路网,主次分明,连接天然。

以街围合形成的街坊、巷确实是街坊建筑的“裂缝”或“灰空间”,巷似鱼骨状,似“帘”在大年夜街上,与街一同形成老镇独有的街区格局。

中山古镇的街巷功能分区明白,其贸易性的行和交通性的巷,构成了一个个连绵流淌的交往空间。

这一流淌空间又和镇外山川情形互相因借,且随地势曲折起伏,收放有致,各得其所。

古镇的街共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和新街,街与器械向的冷巷交汇而形成三处相对开敞的岔口,这三处就天然成为了古镇流淌空间联络上的起承转合———新老街过渡区。

因而古镇街区空间适应天然的地势地貌而在平面上形成了四大年夜区,从笋溪河到山体偏向,依次是滨河天然带、古街区、新街区、新老街过渡区
3.1滨河天然带
滨河天然带是由笋溪河岸边至老街沿岸吊脚楼平易近居建筑的天然地带。

区域内有古镇的重要客货运船埠———江家船埠的遗址,有由万寿宫戏楼、龙洞桥、休闲亭及青石台阶、石雕栏、桥下被水冲刷过的乱石阵构成的万寿宫老街进口节点和数条老街与河岸接洽的阶梯步道。

此外,还有若干小品(如古树、题刻、碑刻
等)点缀其间,平添了专门多趣味。

3.2古街区
老街位于山坡下笋溪河岸边的台坝地。

古镇是从笋溪河畔由下向上慢慢成长起
来的,从房屋的质量、建筑的情势、差
不多举措措施及街巷构造中就能看到这
一时刻跨度。

老街因汗青上明清时代所
沿袭过来的交通、经济、文化等缘故,
形成了传统的街区。

老街仍储存了传统
的格局,以青石铺筑,自由转折,比较
窄小,街宽3-5米。

早期老街街面采取
骑廊式过街亭建筑形成挡风遮雨的内
街,内街空高为6-8米。

街廊的木梁构
造至今十分稳固、完全,屋面采取“亮瓦”透光,采取狮字口、方帽口等多种情势通风,整条老街日不克不及晒、雨不湿鞋、冬暖夏凉。

街道的整体风貌古朴清新,老街两旁建筑大年夜都照样传统平易近居,采取前店后厂或前市后宅的情势。

老街不仅组织有优胜的对景、借景、框景,街道的空间标准与两侧建筑的高度、建筑的进退与小空间的安排也相得益彰。

3.3新街区
解放后,专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跟着经济的成长,城镇有了车行交通的要求。

20世纪80年度初、中期渝东公路建成,公路位于老街上方较高的台坝地,与老街平行。

渝东二级水泥公路的建成,使得水路运输灵敏式微,老街的地埋、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人们开端在公路的两旁盖房栖身,新街逐步形成,城镇经济中间转移到新街,公路逐步代替老街成为中山古镇的主街。

新街功能复杂,集中了全镇的重要行政办公及贸易建筑,个中有镇当局、派出所、邮政所、电信局、银行、百货公司等,贸易氛围较浓厚。

新街呈自由式成长,沿街商号林立,每户商号开间较小,彼此慎密相连。

街市成为镇内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购物、娱乐、餐饮、游憩的多种社会功能,充斥世俗情调。

新街上的建筑多为上世纪70年代今后的现代式建筑,开间进深大年夜,建筑体量大年夜而逝世板。

外墙面贴各色瓷砖,在色彩、材料上均与淳朴的古镇青
瓦建筑不调和。

新街的门路宽度为15米,两侧没有人行道,车行道上人车混行,且缺乏须要的市政差不多举措措施和行道绿化,急待从新筹划与改革。

3.4新老街过渡区
新老街过渡区是指介于新街和老街之间的天然地带,区域内分布有接洽新老街的小道或阶梯冷巷,是从老街空间进入新街的过渡懈弛冲,在此我们将其称为“过渡区”,此天然过渡地带一样为天然坡地地势,沟坎较多,植被较为丰富;空间开敞,建筑较少,建筑多沿巷道梯步两侧安排。

过渡区内分布有五条步行梯道能够由老街走至新街,较大年夜的为集市街。

通往河畔或新街的器械向冷巷,现有八九条,一样长约10-100米,宽也仅2-3米。

闲逛在这些台阶上,我们多次为个中丰富的空间变更和各类生活方法的完美而奇异的结合而冲动,例如,上海里弄的特点就在于人能在里面领会到各类各样的时空的共存,旧的和新的,传统的和时尚的,他们的片段在里弄里互订交错和阻碍,给人一种极新的体验。

我想中山古镇的台阶的魅力也许就正在于此。

4.古镇之建筑情势与空间之美
中山古镇平易近居形状的重要特点,是在适应当地区地舆气候前提和平易近风平易近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古镇平易近居建筑依山就势、筑台错层、跌落有致、架空附岩,奇异地制造出既适应地区天然地舆前提又表现城镇生活完全功能的建筑情势,并经由过程对处所建筑材料的应用,使建筑的质感融入山川情形的空间肌理。

中山古镇最为广泛的平易近居宅院是临街的前店后宅或底商上居式平易近居,古镇石板老街两侧的建筑均属这种情势。

古镇老街的建筑构造充分表现了山地滨河特点:建筑群奇异应用古镇依山畔水的地势,将其处理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灵活地调剂房屋的构造和地坪标高,形成跌落错迭、进退有序的建筑外部空间,表现出重庆山地建筑自由豪爽、不拘一格的风格。

中山古镇老街适应天然山川,形成建筑的“登山下坎”,即沿笋溪河一侧建筑成吊脚楼情势,沿山一侧
建筑随山爬坡,这种构造方法是山区最常见的。

中山古镇老街平易近居中吊脚楼极有特点,笋溪河岸现另稀有百座吊脚楼。

老街西侧临笋溪河面的平易近居,大年夜多采取吊脚楼情势,依附河岸树木桩、木柱、砖石柱支撑在岩体上,将建筑架空,形成1-3层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建筑群。

主人多住楼上,底层用作堆放杂物及牲畜豢养,有的也用作厨房,平街层用作店面。

平街层店面本身造得也专门开
敞,所有的铺板门拆下之后,几乎确实是用柱子支起来的一个顶棚,商号空间是街道空间的连续。

这种建筑不仅充分结合应用了陡峻的地势,可削减造价及对天然地势、植被的破坏,还具有防潮、防洪等多种功能。

老街东侧靠山坡的建筑,则依山就势,依附岩体而筑台错层,建筑高度为%—#层。

墙体用木桩、木板、竹夹,屋顶全用青瓦铺盖。

临街作贸易门面,厥后为生活用房;其临街的房屋大年夜差不多上两层高的木楼或骑楼,底层临街也确实是平街层用作店面,接近岩体的错层部分用作厨房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卧房,阁楼采取狮字口、方帽口等多种情势采光通风。

居平易近对建筑情势的处理是相当自由的。

居平易近起首推敲的是若何尽量知足全然的生活须要,尽一切可能应用地势,多争夺一些生计空间。

古镇居平易近对争夺空间有着专门的明白得,总的来讲,是“占天不占地”。

因为地势复杂,建筑密度高,占地面积小,为了多争夺一些生计空间,建筑采取了挑楼、吊脚、穿斗、错层
等手段,在不扩大年夜占地的前提下,在空中多争夺些空间,同时尽量使住房内部规整,而不太留心于外部空间。

这种手段所造成的成果是“无意”间留下一个外部空间,然而那个“无意”空间与四周情形倒是十分调和的,从而制造出既拥有经济有用的内部空间,又能奇异地组织外部情形的专门的建筑形状。

老街的建筑物为穿斗式木构造或穿斗式和抬梁式的混淆构造,墙壁一样采取木板或用灰泥抹竹篦编壁,建筑屋面向四周挑出,为小青瓦双坡屋面。

因为当场取材,平易近居与天然情形的亲和关系就不问可知了。

建筑的色彩全然以材料的本质为主,黑色瓦,白色或灰色墙面,有的居平易近为了防止木材被腐化而涂上了桐油,成果使建筑在灰色的基调上有了爽朗的色彩,全部平易近居色彩显得既安稳、安静,又不掉爽朗氛围。

中山古镇构成了城镇以步行交通为主、便利居平易近生活和交往的城镇标准和空间构造关系以及建筑高密度下冬暖夏凉的情形物理前提;制造出了专门的人文景不雅:老街因为面对笋溪河面,地势全然呈单向坡,因而平易近居屋顶鳞次栉比、顺坡而上,空间柳暗花明,轮廓此起彼伏,所产生的视觉差别较大年夜,隔河不雅赏,更似天然的山川画卷。

故被来镇考察的平易近居建筑专家评为西南地区最大年夜、储存最无缺、最具有平易近族特点的古建筑群。

中山古镇是华夏建筑文化中集渝、川、黔多地区特点于一体的艺术奇葩,从空间、院落到个别建筑与情形,表现了西南地区忠厚古朴的风格。

有的精细过细,但不复杂;有的高大年夜宏伟,但不矫揉造作;重视构造合理,但不掉艺术风格;重视装潢好看,但不滥加点缀。

把传统山地建筑的美演绎到了极致。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今后学的几点思虑+建筑学报,1997(2)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神·建筑学的今后.北京:清华大年夜学出
版社,1999
[3]F·吉伯德等.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3
[4]图话重庆中山古镇
[5]重庆建筑 2003年第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