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之考纲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之五星紫色神魔异形版
特别适用于广药师弟师妹们——by 蓝色柯葉
第一章概论
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
(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
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
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
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
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
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

(新增加18种)
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
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
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促康复,防
并发症。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⑵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
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偿还的氧债一般比所借的氧债高)。

最大需氧量/氧上限: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Ⅰ≤15、Ⅱ~20、Ⅲ~25、Ⅳ>25)
①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的作业;
②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用,一般只能持
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
③极大强度作业:完全的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2min。

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1)神经系统:主观能动性、动力定型
(2)心血管系统:心率、血压、血液再分配、血液成分;
(3)呼吸系统:
(4)排泄系统:肾脏、汗腺
(5)体温
脑力劳动/信息性劳动: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

特点:主要对象是信息,主要特点在于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

是非重复性,互不相同的,以抽象为主,并具有创造性。

静力/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机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用。

容易造成局部肌肉缺氧,乳酸堆积,易疲劳。

动力/动态作业:保持肌肉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舒缩交替,血液灌流充分,不易疲劳。

劳动系统:系统乃相互作用的一些元素构成的整体。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及产品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来完成劳动任务。

劳动负荷评价:(1)体力劳动:劳动能量代谢率(适用于高耗能劳动);心率;皮肤温度(高温作业);CK静力作业骨骼损伤特异标志);(2)脑力劳动:心率变异性(交感N&迷走N对心脏活动的调控和平衡)。

职业有关心理因素:①职业接触因素: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生产性毒物接触(低估,正常,恐惧);生产性粉尘。

②脑力作业:由于其内隐性,心理性,难于观察性,经常使人对工作性质的不确定,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加重了心理卫生问题。

职业紧张: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是个体对内外因素刺激的一种反应,当需求和反应失衡时,就会产生重要的后果。

职业紧张的分类:①急性紧张反应(对突然,单一,容易识别的原因一种快速反应,比如
吃饭的时候看到蜘蛛。

应激感觉增加,口干,腹泻,心悸等。

恢复时间短。

)②创伤后紧张反应(遇到危及生命的紧张事情后,持续时间更长的反应,表现为迟发性或严重的沮丧,焦虑,抑郁,自杀念头,病态人格等。

比如被蜘蛛咬到了。

)③慢性紧张反应(较长时间内不断增加的压力导致一种累积性的反应。

持续性的生理心理症状:高血压,睡眠障碍,抑郁等。

比如一直以为有蜘蛛在床上而睡不着。

)(此段如有不适请及时休息…)常见的身心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癌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蜘蛛恐惧症)
职业工效学:研究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以人为中心,研究人、及其和设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采用工作姿势注意问题:
①尽可能使操作者的身体保持自然的状态
②避免头部、躯干、四肢长时间处于倾斜状态或强迫体位
③式操作者不必改变姿势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需要观察的区域
④操作者的手和前臂避免长时间位于高于肘部的地方
⑤如果操作者的手和脚需要长时间处于正常就高度是,应提供合适的支撑物
合理用力:搬重物的时候使物体的重心靠近人体,力矩变小,减轻劳动负荷,减少用力。

避免人体重心偏移,使人体各部分重心尽量靠近脊柱及其延长线。

用力要对称,以保持身体平衡,减少肌肉静态收缩,减轻姿势符合,降低能量消耗。

下背痛(LBP):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种肌肉骨骼疾病,一般表现为腰部间间歇性疼痛,间歇期数月至数年不等,不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轻,严重时可导致劳动力丧失。

腕管综合征:反复机械的动作导致右手示指及连带的肌肉,神经,韧带处于一种不间歇的疲劳状态,使腕管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导致神经传导被阻断,从而造成手部运动感觉障碍。

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的统称。

毒物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除而逐渐在体内积累的现象。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体内(生物过程)、影响因素、危害的控制原则:
途径:⑴呼吸道(肺泡呼吸膜极薄,扩散面积大,供血丰富,气体、蒸汽、气溶胶状态可迅速进入)、空气中的浓度或分压、分子量、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强度、
气象条件、气溶胶状态;⑵皮肤;⑶消化道。

过程:⑴分布:①初在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②随后转移血循环较差,亲和力较大的部位。

⑵生物转化:①氧化②还原③水解④结合(合成)。

→减毒or增毒
⑶排出:肾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重吸收、分子量、脂溶性、急性、离子
化程度);呼吸道(肺泡呼吸膜内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通气量);消化道
(肝肠循环)其他(唾液、乳腺、胎盘屏障、头发指甲)。

⑷蓄积:未能完全排除而逐渐在体内积累的现象。

(慢性中毒的基础)
当毒物蓄积部位并非其靶器官时,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

毒性影响因素:⑴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能力→生物学活性、生物学作用分散度、挥发性、溶解度;
⑵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⑶联合作用(独立、相加、协同、拮抗)
⑷个体易感性
危害控制原则: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经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

遵循“三级预防”
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⑴根除毒物-生产工艺流程;
⑵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水平①技术革新②通风排毒;⑶工艺、建筑布
局;⑷个体防护;⑸职业卫生服务;⑹安全卫生管理。

职业中毒临床类型:
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苯、氯)。

慢性中毒: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

迟发性中毒: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

观察对象: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职业中毒的诊断,急救,治疗原则:
各系统:
(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类神经症,感觉运动神经损害,中毒性脑病,脑水肿。

(2)呼吸系统: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过敏性哮喘,肿瘤。

(3)血液系统:低色素贫血,再障,白血病。

(4)消化系统:急性胃肠炎,腹绞痛,肝炎,氟斑牙。

(5)泌尿系统:急性中毒性肾病,肿瘤。

(6)循环系统:心肌损害,心律不齐等。

(7)生殖系统:生殖毒性,发育毒性。

(8)皮肤:光敏性皮炎,溃疡等。

(9)其他:眼,骨骼,视神经等。

(其实可以自己吹啊吹啊吹)
诊断:(1)职业史;(2)职业卫生现场调查(3)症状体征(4)实验室检查急救和治疗原则:
治疗:病因、对症、支持;
⑴现场急救:脱离环境,避免接触、重要脏器保护、密切注意意识、血压等
⑵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医院处理,进一步清洗,吸氧、催吐、洗胃、导泻
⑶解毒和排毒药:①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EDTA,二巯基丙醇BAL,DTPA,NaDMS,
二巯基丁二酸;②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美蓝(亚甲蓝)→苯胺、硝基苯类高铁
血红蛋白形成剂中毒;③氢化物中毒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CN-;
④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剂:氯磷定、解磷定、阿托品;⑤氟乙酰胺中毒解毒剂:
乙酰胺(解氟灵)。

⑷对因,对症,支持治疗: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缓解病痛促使早日康复,挽救生命。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原则: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倡导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根除毒物、减低毒物浓度、工艺、建筑布局、个体防护、职业卫生服务、安全卫生管理;金属与类金属中毒共性:1、血、尿中可直接检测出浓度,并确定接触剂量;
2、可结合体内的巯基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3、络合剂治疗有特效
铅(Pb)(全面掌握)Array
接触机会:⑴铅矿开采及冶炼
⑵熔铅作业
⑶铅化合物使用
毒作用机理:
铅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血液及造血系统、神经、消化、血管及肾脏
(1)对骨髓中幼稚红细胞较强毒性作用→点彩细胞增加,细胞成熟障碍;
(2)与细胞内蛋白质巯基结合,干扰多种细胞酶类活性,如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下降,细胞膜脆性增加,溶血;
(3)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紊乱,皮层-内脏调节障碍,末梢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4)平滑肌、血管痉挛、肾脏受损;
(5)卟啉代谢紊乱、血红素合成障碍:铅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

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ALAS→δ-氨基-γ-酮戊酸ALA
↑→胆色素原受阻,尿ALA↑→检测。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主要是经口摄入,工业生产中已罕见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少数中毒性脑病。

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
⑴神经系统: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中毒性脑病,腕下垂,足下垂;
⑵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便秘,严重时腹绞痛(脐周,止
痛药不易缓解,可持续数分钟以上,腹部检查常无阳性体征);
⑶血液及造血系统:轻度贫血(低色素正常细胞型),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
粒红细胞增多。

⑷其它:铅线(口腔卫生不良者,在齿龈和牙齿交界边缘上可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
形成的暗蓝色线),肾脏损害,月经失调、流产等。

诊断:⑴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0.1mg/24h);血铅≥2.40μmol/L(50μg/d1);或诊断性驱铅
试验后尿铅≥1.44μmol/L,<3.84μmol/L。

⑵轻度中毒:类神经征,腹胀、便秘,尿铅或血铅值升高;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
诊断为轻度中毒:①尿ALA≥23.8μmol/L或35.7μmol/24h;②尿粪卟
啉半定量≥(++);③FEP≥2.34μmol/L或ZPP≥2.07μmol/L;④经诊
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4μmol/L或4.80μmol/24h者。

⑶中度中毒(典型表现):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①腹绞痛;②贫血;③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⑷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铅麻痹;②铅脑病。

处理原则:⑴铅吸收:可继续原工作,3~6个月复查一次。

⑵轻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⑶中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原则上应调离铅作业。

⑷重度中毒:调离,治疗和休息。

治疗:(1)驱铅疗法:3~4日一疗程,间隔3~4日;首先依地酸二钠钙 1.0g/D,二巯基丁二酸钠1.0g/D+生理盐水/5%葡萄糖;二巯基丁二酸胶囊,口服。

(2)对症疗法:休息、营养、镇静剂,腹绞痛(葡萄糖酸钙或阿托品)。

预防:⑴降低铅浓度:(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①加强工艺改革: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②加强通风:吸尘排气罩。

③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
逸出。

④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

⑵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工作服,滤过式防尘、防烟口罩;禁止车间吸烟、
进食;饭前洗手;下班淋浴,体检,妊娠及哺乳期暂时调离铅作业。

⑶职业禁忌证: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汞(Hg)
汞蒸气有脂溶性,汞盐及汞有机化合物易被消化道吸收,在体内可诱发生成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在肾脏,可通过血脑屏障在脑中蓄积。

半减期60天。

1.特征临床表现: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炎;
2.处理原则:①脱离接触;
②对症治疗:口服汞盐者不应洗胃,可服蛋清、牛奶、豆浆保护被腐蚀的胃
壁,也可服活性炭吸服汞、50%硫酸镁导泻;
③驱汞:巯基络合剂(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丙磺酸、二巯
基丁二酸钠、青霉胺)
3.预防同上。

砷(As)
1.特征临床表现(砷化氢):急性溶血,腹痛、黄疸、少尿三联症;
2.处理原则:解毒剂:巯基络合剂,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

砷与丙酮酸氧化酶辅酶硫辛酸的反应,用二巯基丙醇BAL恢复其活性。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常见:氯、氨、光气、氮氧化物、氟化氢、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病理损伤性质:以局部(眼、呼吸道粘膜、皮肤)损害为主,过强可致全身反应。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①病变程度:浓度、吸收速率和作用时间;
②病变的部位与水溶性的关系:高:氯化氢、氨;中:氯、二氧
化硫;低:二氧化氮、光气常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毒作用表现:
1. 急性刺激作用:眼和上呼吸道刺激;喉痉挛或水肿、窒息。

2. 中毒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泡内及肺间质过量的体液潴留
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发生机制:①肺泡壁通透性增加②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增加③肺淋巴循环受阻④产生氧化物
临床分期:(1)刺激期(2)潜伏期(诱导期)(3)肺水肿期(4)恢复期(二氟一氯甲烷)
3.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的以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
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死亡率50%。

临床四个阶段:①原发疾病症状;②潜伏期:24~48h后,呼吸急促紫绀;③呼吸窘迫,肺部水泡音,X:散在浸润阴影→最早、最客观表现;发绀为最重要体征;
④呼吸窘迫加重,神志障碍,X:阴影扩大(中毒性肺水肿(肺泡型and间质型)
→弥漫型肺水肿→ARDS,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ARDS)
4. 慢性影响: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及牙齿酸蚀症,全身症状,致敏作用。

处理原则:积极防治肺水肿和ARDS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
(1)现场处理:①现场急救:衣服,清洗,卧床休息,对症治疗(皮肤、眼:彻底冲洗后送医院)。

②保护和控制现场,消除中毒因素。

③按规定进行事
故报告,组织现场调查。

④对健康工人进行预防健康筛选。

(2)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⑵改善维护通气功能;⑶合理氧疗(4)对症治疗预防
并发症。

(3)其他处理:轻、中--恢复原工作;重度--调离。

氯气
遇水生成次氯酸&盐酸(次氯酸&氯化氢→主要损害作业);高浓度(肺水肿,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灼伤/急性皮炎)。

处理原则
1.治疗原则:①现场处理②合理氧疗③应用糖皮质激素④维持呼吸道通畅
⑤控制液体入量⑥预防发生继发性感染⑦眼和皮肤损伤
2.其他处理:①治愈标准:症状、体征、胸部X线异常等基本恢复
②治愈后,恢复原工作③哮喘,调离
氮氧化物
接触机会:化工工业、作为燃料和爆破、焊接行业、农业(谷仓气体);
氮氧化物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作业环境中NO和NO2的存在。

对上呼吸道刺激作用弱
NO2 肺泡刺激和腐蚀→肺水肿
呼吸道深部+水→硝酸、亚硝酸→硝酸盐→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亚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缺氧
谷仓气体中毒:存放在谷仓中的青饲料或谷物,因植物中含有硝酸钾,经缺氧条件下发酵,生成亚硝酸钾,与植物中的有机酸作用成为亚硝酸,当仓内的温度升高时,亚硝酸分解成为氮氧化物和水,造成中毒。

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气体)
毒理:低浓度→刺激;高浓度→组织溶解性坏死
⑴血氨升高→三羧酸循环⑵脑氨升高→神经毒作用⑶神经反射作用→引起心跳和
呼吸骤停⑷肝脏解毒→排出
临床表现:①呼吸系统:粘膜刺激作用、肺水肿、喉头水肿(窒息)
②中毒性肝、肾损害③角膜及皮肤灼伤
现场急救时忌用湿毛巾捂面预防: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20mg/m3
光气,毒性比氯气大10倍
窒息性气体:
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CO、CO2、H2S、HCN、CH4)
分类⑴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低毒/惰性气体→空气氧含量减少,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如氮气、氢气、甲烷、乙烷、二氧化碳等;
⑵化学窒息性气体: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使血液对氧的运送、释放或组织利用氧的机
制发生障碍。

①血液窒息性气体:阻止Hb与氧结合,或妨碍Hb向组织释放氧,
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功能,造成阻止提供氧障碍而窒息。

如一氧化碳、苯胺;
②细胞窒息性气体:主要抑制细胞内呼吸酶,使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机制障碍,
生物氧化不能进行,发生所谓的细胞“内窒息”如硫化氢、氰化氢。

毒理作用:氧→肺(CH4,CO2,N2)→血红蛋白(CO)→组织和器官气体交换→细胞内线粒体→呼吸酶(H2S,HCN)
CO(煤气)
毒理:⑴CO+ Hb== HbCO(80%~90%)
①结合Hb能力:比氧大240倍;②HbCO解离速度:比氧慢3600倍。

⑵CO+血管外血红素蛋白(10%~15%)
①肌红蛋白:毛细血管→线粒体;
②线粒体细胞色素a3: 阻断电子传递链,抑制组织呼吸。

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或短暂昏厥,脱离环境可迅速
消除,HBCO>10%;
2、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外,面颊部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
率加速,心律失常,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经及时抢救,一
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HBCO>30%;
3、重度中毒: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晚期肌张力降低,患者面色苍
白或青紫,血压下降可伴有心肌损害,高热惊厥、肺水肿、脑水肿等,一
般可产生后遗症,HBCO>50%;
4、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急性CO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约2~60d的“假愈期”,
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氰化氢(HCN)
毒理: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 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细胞色素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阻断呼吸链,是组织不能摄取和利用氧,造成“细胞内窒息”。

中毒时,皮
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氰化物中毒时,血液中的高铁血红蛋白增加,对细胞色素可以
起到保护作用。

吸入过高浓度时发生“电击型”死亡。

急性临床:
(1)接触反应:头痛,头昏,乏力,流泪,流涕,咽干,喉痒等。

(2)轻度中毒:头痛,头昏加重,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口中苦杏仁味。

(3)中度中毒:上述加重,呼吸急促,胸前区疼痛,血压下降,皮肤鲜红色。

(4)重度中毒:剧烈头痛,胸闷,呼吸困难,皮肤樱桃红→发绀,呼吸心脏骤停,死亡。

1、快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清洗皮肤;
2、心脏复苏;
3、就地应用解毒剂:(1)“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2)“4-DMAP —硫代硫酸
钠”疗法;(3)辅助解毒治疗:胱氨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硫代乙醇胺;
4、对症治疗:防止脑水肿等。

硫化氢
毒理:生物过程:①H2S+Hb→HbS(硫血红蛋白);②原形→肺排出;
③被氧化→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尿;
毒作用机制:
①H2S+ Na→Na2S(碱性)→刺激和腐蚀粘膜和组织;
②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造成组织细胞内窒息;
③使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
④与谷胱甘肽中的巯基结合,影响体内生物转化过程;
⑤高浓度作用于颈动脉窦及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呼吸抑制,造成“电击型”死亡。

临床表现:1、轻度中毒:眼刺痛、畏光、结膜充血,咽干、咳嗽、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肺有干啰音;2、中度中毒:症状加重,出现轻度意识障碍、视物
模糊、角膜水肿,肺部有湿性啰音,X线:有片状高密度阴影;3、重度中毒:
昏迷、脑水肿、肺泡型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或“电击样”死亡;4、慢性影响:
眼及呼吸道慢性炎症,类神经症、中枢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损害周围神经。

有机溶剂:①挥发性、脂溶性、水溶性、易燃性,接触途径吸入为主,易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②基本化学结构: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③肺内滞留,分布于富含脂肪组织(神经系统,肝脏)④大多可以通过胎盘⑤生物半减期较短,生物蓄积不是影响毒作用的重要因素。

有机溶剂对健康的影响:⑴皮肤:职业性皮炎,发病率高;
⑵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中毒:中枢抑制作用;慢性中毒:慢性神经行为障碍;
⑶周围神经和脑神经:⑷呼吸系统:刺激作用,炎症、肺水肿;
⑸心脏:⑹肝脏:⑺肾脏:⑻血液:(苯)破坏造血系统;⑼致癌:⑽生殖系统:苯
吸收、分布和代谢:①呼吸道→大脑、肾上腺与血液、骨髓、脂肪②50%→呼吸道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