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棵自信树—— (心理课及教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下一棵自信树——索玉贤老师(心理课及教案教学)
二/ 课程设计思路
本期分享主题:种下一棵自信树
1
课程信息
教学对象:初中
道具:歌曲《我相信》,全红婵获金牌精彩瞬间,学案以及背景音乐
2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踏进陌生的校园,进入新的班级,面对比小学更多的学习任务,七年级学生容易产生紧张、迷茫、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他们认识自身的能力大多不成熟,不能以自信的态度面对新的学习生活。
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新生活的兴趣、热情尤为重要。因此开发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以自信积极的心态进入初中的学习,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能有信心成为最独一无二的优秀的自己。【设计理论】:
(1)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因此,本课设计了回忆自己小学时候的优点、回忆小学时候的得意事等活动,让学生以往成功经验得以在脑海中深刻化、鲜活化。
②替代经验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本课使用鲜活的时事素材——奥运冠军全红婵的自信经历,让学生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榜样身上,激发起强烈的“我也可以”的情
感。③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
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本课让学生看完全红婵的故事之后,转而从小事、小行动、小成功开始积累自信,易于学生接受。
④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唤醒使成绩提升。本课用《我相信》、《我真的很不错》等歌曲,让学生在歌曲
中、肢体动作中,逐渐激发积极情绪,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本课设计在学生茫然无措的小升初第一周上课,可以说给学生注入了一剂强心剂。(2)心理暗示理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
本课上课过程中,老师使用语言、画面、想象、歌曲、肢体动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强有力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自己小学时候,在学习、人际、习惯、仪表等方面的优点,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明白人人有优点,优点各不同,减少不恰当的比较。引导学生形成初中阶段提升自信的具体行动计划。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自我反思、小组互动、案例分析等方式体验、发现自己的独特性,主动思考得到提升自信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过程,教师作为领航员存在,帮助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不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盲目比较,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自己和他人。并且明确“创造价值是提升自信的关键”这一价值观,激发学生开展行动的积极性。
三 /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一、暖身阶段
二、转换阶段
三、工作阶段
四、结束阶段
Part 1
课前导入
【介绍规则】
老师说“大风吹”,学生齐声问“吹什么?”,老师答:“吹具有XXX特点的人”。那么具有XXX特点的同学就迅速站起来,直到老师说“坐下”时再坐下来。注意:听口令,动作要快,站起坐下声音要轻。
【说一说】
师:刚才的游戏你站起来几次?分别是在哪几个特征的地方站起来的呢?
生::我站起来两次,在长头发、喜欢画画两个地方。
师:刚才游戏中的“长头发”“戴眼镜”属于外貌,“擅长唱歌”属于特长,“喜欢画画”属于兴趣爱好……正是这许许多多外貌、特长、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特征,组合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引入课题】
可是生活中,很多同学认识不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喜欢拿自己跟别人对比,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与自信有关的话题,种下一棵自信树。(板书课题:种下一棵自信
【设计意图】
1. 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中。
2. 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自己的特点,初步感受自己的独一无二。意识到自
己可能陷入了不理性比较的漩涡中。
3. 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堂主题的兴趣。
Part 2
转换阶段
【探索一】:
发现我的自信树(5分钟)
1.
介绍规则
2.
3.
学生活动
4.
5.
互动分享
6.
【探索二】:
分享我的自信果(5分钟)
1.
介绍规则
2.
【手势舞】:给自己点赞
【设计意图】:
1.反思小学阶段自己的优点。
2.分享小学得意事。
3.通过教师提问点拨,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人人有优点,优点各不同”;不需要盲目比较。
Part 3
工作阶段
【过渡】:
(思考)如果想让自信树上的果子更多,让自己在初中阶段变得更自信,除了多多欣赏自己,我们还需要怎么做?请带着这个问题,分析下面一则案例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